教育的哲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实践美好的生活的教育基本原则

既然教育能够促进美好的生活,那么教育无疑是指向未来的。

“我们的生活不仅受事实支配,而且也受希望支配;那种只注重事实而不及其余的真实性是对人类精神的桎梏。只有把幻想当作改变现实的努力之懒惰的替代品时,它才应遭受谴责;当幻想为一种刺激物时,它在体现人类理想方面,正在执行一项极其重大的使命。”注19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6年发布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教育是“取决于共同生活的愿望以及把群体的凝聚力建立在一系列共同计划之基础上的愿望”注200,也就是说,教育应是一种共同的愿望。从这一点来看,教育要实践美好的生活,则必须指向未来。所谓指向未来,其一,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能够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前筹划人的未来成长。这是一种关于建设何种生活、建设何种社会、发展何种美德、构建何种人生的提前设计和规划,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种指向未来的学习是有必要的。其二,人本身就对未来有恐惧心理,并视之为生活中最大的不可控因素,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获取知识和养分,才能积极地应对这种不可控、不确定。正如弗洛姆认为的那般,“人一生下来——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注201倘若人能积极地应对未来,即通过教育进行充分的准备,有了良好的心理预设,加上可能的物质支撑,人对于未来的恐慌必会有所减轻,从而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其三,所谓指向未来,是表明着对人的未来美好的生活有所期许。这不同于对于未来的恐惧和紧张,而是人应对生活状况的动力。教育带给人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促进人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停留在现有水平。

当然,教育也是开放的。

教育要具有开放性是指教育具有必须保证自身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而不应是保守的,固守现实的。舍勒有句名言:“人就是能无限制地‘向世界开放’的X。”注202当然,教育要具有开放性,指的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尽可能去打破藩篱,冲破现实的束缚。开放首先表现在其包容性上。也就是说,要教育人学会以包容的心态接受任何形态的生活,更能以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他人不尽如人意的或者超越于自己之上的生活状态。对于个体而言,教育要教会他们既学会包容自己,也能包容他人。其次,教育指向开放的是指教育内容的开放。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尽管历史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如果缺乏开放性和学习的准备,这种历史性就会变得狭窄起来。”注203所以,教育的内容应是海纳百川、无所不包的,对任何新兴技术、任何新颖观点、任何相左理论都能敞开怀抱。这就意味着个体不仅能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也意味着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其三,人与人之间缔结的关系是开放的,因而教育应指向能够使人走向开放状态的社会生活。弗洛伊德通过其精神分析理论提出,“性格的根本基础并不是里比多的各种类型而是人与外界关系的特殊类型。在生活过程中,人藉(一)获得和同化事物以及(二)使自己与人们(及自己)发生关系的手段而使自己与外界发生联系。前者谓之同化过程,后者谓之社会化过程。这两种关系形式都是‘开放’的,同时并非像动物一样是先天决定的。人可以从外界来源接受或取得或由自己的力量生产制造而获得东西。”注204社会化过程本身就是开放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故步自封、闭锁心门,那么这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成长的,要命的是,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应是个体所必备的生存要素,所以社会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受到阻碍的,更是不能被迫的。是故,教育应指向开放,是指教育者应帮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的开放,主动地走向社会,完成社会化的进程。

继而次之,教育是指向美好的。

“人们普遍认为,美好生活的基础不在于责任而在于幸福,而幸福则被定义为个人本能和内在冲动的满足。”注205那么,教育的本真应该致力于追寻美好的事物。所谓美好,首先是指能够给人带来美好体验的事物和经验,其次是指能够促进人去追寻美好旨趣的动力和源泉。美好的体验可以说共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道德的体验,另一个则是知识的体验。生活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而且,“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在不同的人的生活中含量不同地实存着,彼此内在地对立统一,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即‘德性生活’。”注206所有的生活形式最终都要归化为道德生活。“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的状态:一是它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之为‘德性’(品德),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性生活’。”注207所以说,教育要注重指向道德的生活与道德品质的塑造。而之所以将知识的获得称为美好体验,是因为人在获取广泛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让自己对美的感知变得敏锐起来。同时,富有知识内涵能够帮助个体体悟事物的内在美感和美好属性,能够鉴别美好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那么,从另一层面来说,“德性生活是从道德维度对生活的观照,并不等于人的生活只有道德属性。”注208因此人的生活应该还包括其他的属性,也就是追寻美好的物质的属性。教育应赋予这样的能力和相应的源动力,促使个体向着善、向着美而发展、靠近。“教育除了要使学生懂得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追问:世界和人类是不是还可以更加完善、更加美好,怎样才能促使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世界的到来,即永远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世界和人类应当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寻思,并且还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无可逃避地去做出自己的回答。”注209

不仅如此,教育还是指向生活的。

首先,教育指向生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要植根于现实生活。所谓现实生活,既包括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琐事,也应包括有人类文明、世界生态、医学卫生等等宏大领域,不管是琐碎还是广阔,哪一种生活都是深深扎根于现实境况下的,正在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这也同时表明,现实生活无小事,时时事事皆重要。教育指向生活,是指不能够眼高手低,雅斯贝尔斯提出,“人们如果光谈大原则,就会变成空谈;如果将目光仅仅投注在实际事务上,就会迷失方向,哪怕是最微小的行动也应和终极目标联系起来。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从视界中消失,我们的脚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注210其次,教育要植根于人的生活,因为“人性表现于人的生活”。注211任何关于现实生活的考量如果缺失了人,便了无生气。再次,教育要植根于人的美好生活。由于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困惑和不解之谜”注212,教育指向的生活应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教育既关注其美好的生活的最终境界即道德的生活,引导人向善,培育其道德品质,也不吝啬对个人的物质生活的关注。物质是一切生活得以形成的基础,也是道德生活得以维系的动力所在。直面物质而非视而不见的道德生活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完满的和值得过的生活。

最后,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教育是指向人的。

一切教育都有其理想样态。在这里,教育的理想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这是因为人的潜力无穷,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且人的发展是有预设的期望值。“每个人无论他是否具有宗教倾向,都有自己最终的假定前提。因为这些前提对他来说是真实的,这种假定前提不管是被称为意识形态、人生观、观念或者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直觉,都对属于他们的所有行为产生了创造性的压力。”注213所以,教育指向人,应是对人之成为何种人的规划、塑造和引领。其次,指向人,是要求教育能够在认清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对美好的生活的构建过程中,不管外界如何干预、帮助或诱导,发挥最核心的作用的是人自己,所以对于美好的生活的构建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占主导地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将他人的或社会的既定美好生活模式强加给个体,这是不科学的,更是不理性的。再次,如黑格尔所言,人本质上是“精神”的,任何体系或世界观对人的塑造都是需要依靠人自己这个内化通道,注214所以对人的教育不应只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入灵魂的,注重精神镌刻的。“如果依照人性的特征和规律发展至成熟,他的精神就会是健康的。”注215反之,则是不健康的。综上所述,教育是指向人的,要求教育应注重关怀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应以人的主要需求为导向,促成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促使个人自身完成对美好的生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