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车企运势,这个市场谁不动心
如果把每家车企看作一条命,有的车企始终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上,有的车企则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的车企则苟延残喘地活着。
命运,这个词可拆解为“命”和“运”。“命”,只有一条;“运”则不同,可以有波峰、波谷,也可以多次。走运的时候,不傲娇;不走运的时候,从头再来。
面对规模庞大且连续十几年,每年2000多万辆规模的中国汽车市场,每家车企都长袖善舞,都是弄潮儿。不过,中国车企的运势不尽相同,有的一直顺风顺水,有的逆势飞扬,有的跌跌撞撞,千差万别。车企在中国市场上运作,没有“十八般武艺”是不行的。不仅要像《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也要像《水浒传》一样打打杀杀,还要像《三国演义》一样足智多谋,稍有不慎就会名落孙山,甚至惨遭淘汰。
从类别上,车企的运势分为下面几类。
抢先类。大众和奥迪就是,他们以时间上的先机,提前介入和培育中国市场,大众是中国人对汽车认知的启蒙者,也帮助中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当然,早播种的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也收获了累计超过4200万辆的保有量。其中,上汽大众2200万辆,一汽-大众2000万辆,赚得盆满钵满。
务实类,以日韩的丰田和现代最为典型。丰田是世界汽车工业的翘楚,虽然时常和德国大众、美国通用争夺全球第一桂冠,但是丰田胜多败少。不过,在中国市场中,丰田与其在全球的地位严重不匹配。虽然丰田皇冠早在1964年就以进口贸易的形式成为北京饭店的出租车,但丰田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生产是2003年以后的事情,满打满算不足20年。因此,丰田被人们戴上了保守的“高帽”。在一汽和丰田全面合资的签约仪式上,时任丰田汽车社长的张富士夫说得很清楚,正是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件大事,促成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才使得丰田做出了在中国进行生产的决定。日本本田汽车株式会社社长福井威夫也说,“在有市场的地方才进行生产”是本田的原则。市场之外,受中日战争的影响,也是日本车企客观上谨慎的理由。虽然中国市场巨大无比,但包括丰田在内的日本车企并不把中国当作友好市场。有例为证,丰田派驻到其他海外市场国家的工作人员,可以自己驾车出行,而在中国并不允许,只能配备司机。韩国现代与北汽集团合资的北京现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获批的首个合资车企,当时的背景是,国际上的汽车巨头在中国都找到了合资伙伴,没合资的就剩下北汽集团了。
忽悠类,以上汽通用为代表。就像通用汽车在美国本土市场只注重资本,与华尔街股票一样不潜心研发车型,在中国市场东拼西凑了很多靠资本收购来的车型,原型车来自欧宝可赛的赛欧,一会儿挂别克品牌名下,一会儿纳入雪佛兰品牌,凯越、GL8、君威,后来改名林荫大道的荣誉,没有一款是真正通用自己的车型。当然,很难指责上汽通用有什么不对,这是美国企业典型的玩法儿,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百花园的一部分。赛欧上市之初,“10万元买小别克”的概念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可惜的是,在中国消费者形成品牌忠诚度之后,这招就不灵了,也没人信了。这两年,上汽通用的后劲不足,就是在为过去的一些行为埋单。
本土成长类。联合国约200个国家,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和地区数来数去也就“欧、美、日、韩”。我想,将来一定会成为“欧、美、日、韩、中”五大家的。在最大的本土化市场面前,中国本土汽车品牌从最初的零零星星上汽车,到前赴后继地消亡了一批,尽管步履艰难,但是已经出现了具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苗头,吉利、长城、长安、红旗、荣威、MG名爵、蔚来、小鹏、比亚迪,相信这些品牌中一定会有佼佼者杀出重围,成为中国汽车的代名词。
汽车是舶来品,从外国品牌有什么车型中国人只能买什么,到专门为中国市场的需求真正意义地开发新车,从中国是传统汽车的追随者到成为全球新能源、新四化的引领者,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国公司对品牌的塑造,其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对中国汽车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全球五大车展、世界汽车公司总部探源,也能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