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亦庄见证国产奔驰“挂挡”
不知道德国是否有汽车外交的说法。不过,我能明显感受到德国汽车外交的强势,从科尔见证上海大众当年合资到施罗德参加北京奔驰投产,再到默克尔访华专程去沈阳的华晨宝马参观,德国多位总理的视野从未远离汽车,并且亲力亲为。
施罗德在访华期间专程抽出时间见证国产奔驰亦庄“挂挡”。对于北京奔驰而言,这是一个提前实现的梦想——2004年12月6日15时50分,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新工厂奠基仪式在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的施罗德,在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及时任北京市长王岐山的陪同下,亲临现场挥锹奠基。奔驰在北京的生产,为北京汽车工业增添了新的高级轿车品种,全面提升了北京汽车工业的技术、制造、品牌、质量水平和形象,“大奔”北京造同时标志着北京汽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天下午的开工典礼现场西侧展区,两辆黑色的奔驰样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辆奔驰E级和一辆奔驰C级。2005年7月的一个上午,从生产线缓缓驶下的新车被“打上”北京奔驰的标签。两款新车的机器盖上贴着的“驰骋中国——Ready for China”字样,寓意不言自明。按照项目推进计划,国产北京奔驰在2005年开始分阶段推向市场。
“这就是‘梦想成真’。”安庆衡时任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安庆衡在接受我专访时就表示,他期盼2008年前能够在北京生产奔驰轿车。时过两年,盼望成为现实。按照规划,2005年7月1日CKD“京产”奔驰下线,并在2006年达到一两万辆的规模。
尽管相关变更手续还在进行之中,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已经以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亮相众人面前。“北京吉普升级成北京奔驰。”时任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童志远有感而发。北汽控股公司与戴姆斯·克莱斯集团(以下简称戴·克)10天前,正式就奔驰轿车项目签订增资合作合同,标志着落户北京的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将全面开始运行。新组建的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4368亿欧元,中外双方各占50%股份。合资初期,生产E级和C级2万辆,合资期限为30年。根据协议,双方对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大切诺基、Jeep2500、三菱欧蓝德等车型调整后从东三环的劲松桥整体搬迁到亦庄新厂生产。
“一切的进展都很顺利。”时任戴·克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奔驰-戴·克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赵利民当天特地戴了一条鲜红的围巾,为这个大喜的日子助兴。“我们的目标是在北京生产的奔驰工厂将严格遵循梅赛德斯-奔驰生产体系运作,确保每辆汽车都达到全球统一的高质量标准,甚至在质量上要超过母公司。”新厂区面积为198万m2,其中厂房占地面积为62777m2,包括车身车间、车辆总装区、部件装配区、工程技术区和行政管理区,新增年产能2.5万辆奔驰E级和C级轿车。
从2.5万辆的计划产能看,当时奔驰的胃口并不算大。戴·克高层称,在北京生产全球统一标准的奔驰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奔驰的上市要到2005年7月,但是网络建设已经有了雏形。截至2005年年底,在中国建成50多家特许销售和服务中心。而在2007年之前,把在中国的特许销售服务中心增加至100多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围绕奔驰在中国上市的各种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奥迪、奔驰、宝马在内的豪华车品牌已经全部在中国本土化。从时间上看,虽然奔驰是豪华车品牌中最晚到者,但是奔驰在中国人心中的品牌优势是其他豪华车品牌无法比拟的。一项调查显示,奔驰品牌的知名度位列所有汽车品牌的首位。
童志远告诉我,北京奔驰的招聘范围包括蓝领、白领及中层管理人员。很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且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纷纷加盟。招聘计划涵盖采购工程师、财务审计、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公关、行政等专业,招聘职位起步就是400多人。公司还首次对高校进行巡访,走遍全国16所名校广发英雄帖。奔驰的工资待遇十分优厚,内容包括13个月工资、绩效奖金,甚至生日、结婚和生子补贴等。童志远表示,这不过是很多成功企业的惯例而已,北京奔驰会给符合条件的加盟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优厚合理的报酬。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加盟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即努力工作、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因为任务重、工作量大。高级蓝领的月薪超过3000元,高级技师的月薪为5000~6000元,这样的薪水在当时极具诱惑力。
北京奔驰项目对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来说巧遇三个“第一”。首先是奔驰第一次在国外搞合资生产。以往在巴西、印度、泰国和南非等国建立的工厂都是独资形式,而在中国以各50%股份的方式合资生产,对于奔驰还是头一次。其次是遭遇国产化的要求。奔驰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都是组装出厂,把原厂散件运来组装。但在中国,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严格规定,任何品牌都必须按计划实现规定比例的国产化要求。在这点上,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起初很难理解。通过谈判最终同意国产化的要求。奔驰在质量控制上奉行的是“不妥协”政策,对零部件要求非常高。因此,北京奔驰的“国产化”将是所有合资企业中难度最大的。最后是销售。全世界奔驰汽车都是由奔驰一家统一销售的,从不让他人介入。这次必须根据中国的产业政策,即合资企业的产品要建立独立自主的销售体系和服务网络,这的确让奔驰接受起来难度巨大,但最终还是谈判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