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派在国内包含张杨二人,H军、国府内的一部、我们晋绥军和大多地方势力;武力解决派包含国府何应钦一部与少部分地方势力。”
这几日,该通电表明态度的都通电了,赵与阎对此并无异议。
“国外英美苏是希望事变和平解决的,日本则肯定希望我们大打一场而德国的态度较为暧昧。”
“不对吧,苏联怎么也希望事变和平解决?”赵戴文说道。
不怪他疑心,此时南京政府里的“有心人”正掩盖“事变”真相,并禁止苏联“自辩”的声音出现,另外还配合日本人拼命造谣。连此时得到张学良解释的阎锡山和赵戴文也未“疑虑尽去”,觉得“事变”背后还是有苏联的影子。
“苏联自是希望和平解决的,因为一个乱了的中国可帮不了他牵制日本人,所以内战不可打,校长不能死。至于现在苏联的反应没有反馈回来,我猜大概是国府里有人从中作梗。”
见二人神色还是有点不信,陆遥继续说道:“上个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条约》将矛头直指苏联,日本在德国人支持下,它不仅要侵略中国,而且对苏联远东地区亦有领土要求。如果日本进攻苏联,德国则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苏联便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处境。所以苏联不会如此愚蠢,在这敏感时刻怂恿或者说蛊惑张杨两人发动事变。”
此时的诺门坎还没开打,日本陆军的马鹿们还没挨过苏军的重炮,所以准备对苏开战的声音在日本军中声浪是此起彼伏。
“我们再想想,自奉天事变以来,国联对日本愈演愈烈的侵华行为,除道德上之同情外,未曾依据条约制裁日本,亦未与中国以实际援助。国府对此是感到非常失望的,对国联的失望自然让国府把希望放在日本另外一个敌人苏联身上。两国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双方间的迫切需求的。”
奉天事变后,自中东路事件后陷入冰点的中苏关系就开始缓和。
1934年10月,G军针对H军的第五次围剿取得重大胜利,校长就派蒋廷黻访问苏联,了解苏联对此态度。
1935年,日本在华北对国民政府步步紧逼,逼迫国民政府签订“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打算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时,校长就希望能引入苏联来制衡日本,如果能与苏联签订军事互助条约那是最好。
1935年7月4日,孔祥熙秘密拜会了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想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10月18日,校长亲自秘密会见了鲍格莫洛夫,明确提出希望和苏联签订一个军事协定。12月14日,苏同意与中国谈判。得到苏联肯定的答复后,23日,蒋介石派陈立夫化名李融清,以驻德大使程天放随员的身份,转道柏林去莫斯科与苏联谈判军事互助协定问题,但由于消息泄露,陈立夫辗转于欧洲各地最终未能到达莫斯科,谈判自然无疾而终。
针对国府释放出的善意也为让中国减少内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全力对抗日本,苏联要求中共放弃反蒋政策。1936年7月23日,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明确指出:“在中国的任务,现在不是扩大苏区和发展红军,而是寻找机会,寻找途径和寻找适当的口号、适当的方法,使绝大多数中国民众联合起来抗日。”8月15日,季米特洛夫起草并发出了给中共中央的政治指示电,提出:在中国目前应当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民主共和国,主张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中华全国议会和成立中华全国国防政府,苏区应准备加入统一的中华全国民主共和国,参加全国议会,并在自己的区域内实行民主制度。
“如若阎叔与赵叔还是不信,不妨去电一封直接询问既是。”陆遥最后说道。
“好,苏联姑且算是和平解决派,那为何说我们要听自己的,不投任何一派?”阎锡山问道。
阎锡山本想在左右逢源做调停人时稍稍偏向国府的英美派的,因为英美派中有个山西老乡孔祥熙。这几日,两人的通电可是不少,两人甚至有互引为知己之感。
“阎叔您太小瞧了自己,山陕两省接壤而咱们晋绥军现下近三十万人(算上傅作义)是陕西周边除中央军外第二大势力,无论我们站哪一方都能对另一方形成绝对优势,所以两派都要拉拢咱们。”
“那张学良可是刚驳了你赵叔去西安的安排,莫非他就不怕咱们一怒兴兵?”阎锡山问道。
“那阎叔您会吗?”陆遥笑道。
当然不会,老阎被张学良软钉子顶了回来,心中只有自己“小谋断”被人撞破的尴尬。
“不过这回阎叔倒是要做出出兵的回应,同时告诉张学良,您作为调停人要去西安见校长。”陆遥一语石破天惊。
“这如何能行,且不说出兵会造成局势更加紧张,伯川此一去岂不是授人以柄?”赵戴文大惊。
“赵叔,您的担忧有道理,但在我看来,阎叔此去安全无虞,决无生命之险。此时张杨二人需要阎叔支持是其一;其二全国舆论下,张杨已是乱臣贼子,若再拘禁甚至伤害阎叔这调停人,岂非坐实其二人之卑劣?二人就不怕遗臭万年?”
“这......”老阎被陆遥说得有点心动了。
“还是不可,此事发生突然,张杨二人内部也有着不同声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哪个昏了头的行要离之举,岂不悔矣?”赵戴文还是不同意。
“这西安我们是必定要去的,但最好还是我与次宸(徐永昌)同去,而且出兵以势压人不妥,那张学良本已对咱们生了嫌隙,怕有适得其反之果。”
“赵叔也知张与我等置气,又岂会继续让咱们上西安?若不是阎叔亲往,又如何能取信张杨二人?”
陆遥此话还有一层意思没讲:你阎锡山反复无常,老奸巨猾的性子张学良能不知道吗?
早在1926年,阎锡山就背信弃义,在同意与奉系和平相处后派兵出娘子关与张学良老子争雄。中原大战之前,老阎又与合作伙伴冯玉祥生了龌龊,也让张学良看到了。
到得这回西安事变,老阎在知道张杨二人意图后,先是想撇清关系,完全不理会此前与张之密约,再则回电四问,惹怒了小张;最后更是建议把校长送至太原,由其送校长回南京,其投机弄权之嘴脸昭然若揭,如若不亲自西安,只怕再说个天花乱坠张学良也是不信的。
阎锡山听到陆遥话后,脸色阴晴不定,想是也想到了往日自己所为。
赵戴文在旁却是想到中原大战前自己苦劝老阎不要与冯玉祥反蒋,结果却是被其弃若罔闻,嘴角不禁泛起一丝苦笑。
“阎叔,既然我们想在此事中获得最大好处,那自是要担点风险,不然,岂不是袁本初第二?”
此话刺激到阎锡山与赵戴文,要知道袁绍的评语可是“色厉内荏,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
阎锡山看向赵戴文,赵戴文轻轻点了下头,说道:“如此看来,伯川此行也未必是涉险。只是有几处关隘还要细细分说。”
想了想,赵戴文继续说道:“首先,西安此行成行几人,何时启程,护卫多少?其次,军队如何?怎么才能让张杨二人心生顾及却不过分刺激?最后,到西安后如何与张杨二人交涉?怎么才能在此次事件中攫取最大的好处?”
“赵叔,这几日小子都在火车上,对宁府那边如何处置并不清楚。宁府那边有什么动作?有人去了西安吗?”
对西安事变的印象,陆遥还停留在历史课本,对其中的弯弯绕绕和细枝末节并不清楚。
“你赵叔对此应该没我清楚。”
接着老阎把这几日自己与孔祥熙、宋子文等人间的电报抖搂个干净,另外还指出14号宁府那边就已派人与张杨接洽。
“阎叔,我觉得西安此行越快越好,作为与我们同样希望和平解决的南京政府中一部分人的行动已经领先我们太多了。但好在宁府中的两派此时还未达成共识,洛阳那边的飞机今日还起飞飞往西安。”
“对,越早成行越好,宁府中主战派的军事行动肯定会刺激到主和派,主和派一定会加快动作,明早咱们就去西安。”赵戴文附和道。
“至于此行几人,除了必要的护卫外,我与次宸、伯川三人乘两架飞机,我与次宸先去,待落地后伯川再启程。”
阎锡山听后点点头,说道:“等下我就发报,通知张杨二人与宁府。”
“不单是发报,还需吩咐明天晋地报纸一并发文,说明伯川此去目的,在舆论上堵住张杨二人下黑手的可能。”赵戴文补充道。
“是极,是极;还是次陇想的周全。”阎锡山赞道。
“至于调兵?我觉得还是不做为好,毕竟张杨二人与手下此时面对宁府的军事压力已是极限,万一再来点刺激,我担心部队会哗变。”赵戴文说道。
老阎与陆遥想想后也是赞同。
“其实咱们还有一道保险,”陆遥神神秘秘地说道“阎叔忘记陕北的井帅了?”
老阎一拍大腿“唉呀,怎的忘了崧生还在陕北。”
“西安事变杨虎城西北军只有6万多人,干了此等大事,肯定向把兄弟井帅求援,此时井帅与麾下3万余人也许就在西安。只要联系上井帅,张杨二人中的杨虎城必不敢翻脸。”
“只是崧生与杨虎城关系如此之近,算起来我等都是外人,万一......”赵戴文却是担心。
“赵叔过虑了,万一井帅真偏向杨虎城,也要看我大哥底下那一万多人干不干,阎叔放心,只要觉得事有不谐,马上通知我大哥或向我哥所部靠拢,只要我哥不死,必带阎叔赵叔等平安归来。”陆遥大包大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