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我有好奇心
儿童行为问题
小怡对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表现得不积极,老师要求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完全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东摸摸、西看看。老师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探索。可是,妈妈鼓励小怡尝试自己撕开零食袋时,她却懒洋洋地说:“妈妈,你帮我吧!”妈妈为了培养她认识植物,给她种了一盆小小的蘑菇,她也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贾军老师来解读
什么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某个事物或事件对孩子产生的吸引力。0~6岁的孩子格外喜欢东摸摸、西看看,甚至会跳上跳下地“玩耍”。站在大人的视角,似乎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事实上,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在对自己接触到的事物进行探索。
知识链接:好奇心比高智商更重要
曾有一项关于天赋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智商高的孩子的确存在,但动机天赋比智商天赋更重要,动机意味着孩子拥有好奇心,拥有探索驱动力,比拥有高智商更重要。
拥有好奇心,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有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提问、试验得到答案。正因如此,孩子才能不断学习、研究,最后实现进步和成长。拥有好奇心的孩子,比普通人更具备抗挫折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失败只是一次试错,可以从头再来。
孩子的好奇心是如何被消磨掉的
第一, 孩子对大人提出问题,大人因为觉得问题幼稚或感到解释问题很麻烦,没有认真作答。
第二, 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大人马上武断地说“这不对”“这不行”“这不是”。
第三, 大人无法解答孩子的疑问,含糊带过,并没有引导孩子从书中或实践中寻找答案。
第四,大人向孩子灌输所谓的“正确”观念,比如“玩具就应该这么玩”“叶子就应该是绿色的”,得到太多肯定答案后,孩子自然而然不会想着问“为什么”了。
和孩子一样“无知”,是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关键
要想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尊重孩子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并用真诚的态度和易懂的方式为孩子解答;等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父母可以表现得“无知”,并带着孩子从实践、书本中寻找答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放下焦虑,给孩子试错的空间和寻找答案的机会。
父母保持“无知”,并不是告诉孩子“我不知道”就结束了,而是通过“我不知道”引出“让我们一起寻找”,调动孩子的探索积极性。
贾军老师来支招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孩子问问题时,父母要积极地回应,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你居然发现了这一点,很棒”“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哦”。然后,告诉他答案,或者和他一起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看书、上网、动手实验,这些都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探索思路。还可以跟孩子约定每日一问,培养孩子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
多问启发性的问题,少说教
当孩子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说教或命令只会激起他的反感。比如,在认识树叶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这样交流:“摸一摸树叶,你有什么感觉?落在地上的叶子和树上的叶子摸起来感觉一样吗?”让孩子通过思考发现生活里的不同,这比直接告诉他答案更好,更能让他印象深刻。
允许孩子试错
3~6岁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们喜欢拆卸玩具,或者喜欢并不实用的衣服和鞋子。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要阻止他,不要嫌麻烦,请试着欣赏他的探索行为,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孩子的要求,允许孩子试错。
给孩子探索的底线
鼓励孩子探索,但要告诉孩子,破坏公共物品、伤害别人的身体都是不可以的。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做是错误的,让孩子的探索行为有边界。
告诉孩子“我不会”
在确定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家长可以多跟孩子求助,多问“怎么办”,并告诉孩子“我不会”,请孩子做我们的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
给孩子留出自由时间
许多父母希望抓住每一个培养孩子的机会,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意味着我们要把属于孩子的一部分时间还给孩子,给他们留出放空、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孩子学习起来更有兴趣,玩耍也格外快乐。
小游戏,大能力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吧。希望这几个小游戏能给爸爸妈妈们带来新的思路,让孩子在玩中学起来。
卧室小游戏|手电筒游戏
活动目的:满足孩子的探索欲,鼓励他观察和比较。
活动准备:纸板、剪刀、手电筒、黑暗的房间。
活动过程:
●从纸板上剪下一颗五角星,大小不能超过手电筒镜面。
●用胶带把这颗五角星粘在手电筒镜面上。
●和孩子舒服地坐在房间里,关掉所有的灯。
●打开手电筒,把光柱投射在墙壁上。
●慢慢沿着墙壁移动光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鼓励孩子去捉墙上移动的“星星”。
●在孩子靠近“星星”的时候,慢慢移动光柱。
进阶玩法:
暂时关掉手电筒,然后把手电筒对准房间内的其他位置,再打开手电筒,把光柱投射出来,让孩子感觉好像又有一颗“星星”在眨眼,吸引他爬过去重新捕捉“星星”。
注意事项:
除了星星图案,家长还可以制作爱心、七星瓢虫、蝴蝶等图案玩这个游戏。
家庭主题日游戏|探索户外环境里的未知
活动目的:引导孩子对户外环境产生观察兴趣,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巩固知识。
活动准备:无
活动过程:
●带孩子来到户外,每次到户外选定一个主题,如“观察蚂蚁”“寻找蜗牛”等。
●在家先陪伴孩子做好活动准备,比如了解蚂蚁的结构、蚂蚁的分工等。
●到户外寻找蚂蚁或其他可以看到的小动物,观察它们的动作、形状等。
●回家后,带孩子进行复盘,回顾观察蚂蚁时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是书中提到的,哪些是自己的新发现。
培养好奇心热点问答
Q:如果孩子问问题时家长在忙,没有第一时间回答,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A:曾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分享自己和孩子的相处过程:孩子问问题时,哪怕她在做饭,她也会立刻放下手里的菜刀陪孩子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方法,但也不必把孩子的好奇心当作一吹就灭的火苗。在生活中,如果不能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也可以这样来处理:首先,肯定孩子的问题,对孩子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妈妈也很想知道。”;然后,表示现在有事,告诉孩子:“妈妈好想去找一找××书哦,但我现在还有事情没有做完。我记得书里面有答案,你帮我找到这本书,我们一起查一查,好吗?”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我们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给自己做手头的事情争取了时间,同时还能锻炼孩子收集信息的能力。
Q: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已经没那么旺盛了,该怎么办?
A:正如开篇故事那样,在妈妈意识到小怡的好奇心没那么旺盛的时候,小怡已经习惯了什么事都向妈妈寻求答案,而不是自己探索,因此家长需要有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不再用肯定的语气回答孩子的疑问,用“让我们一起找一找”替代一个明确的答案。家长请注意,在一开始,孩子还会用“你去找吧”“我找不到”“我真的不能”这样的句子来拒绝我们,请给孩子一点儿时间,慢慢重建他解决问题的信心。第二个转变,多向孩子提问,从最简单、最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开始,逐渐复杂化。比如,可以先向孩子求助:“妈妈找不到家里有圆形叶子的植物了,它需要喝水。”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给了孩子“圆形”“叶子”“缺水”三个关键词。孩子找到植物后,我们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申到“这盆植物为什么缺水”这一问题上,最后落在“喝多少水,植物才能喝饱”的问题上,让孩子的好奇心随着问题的递进一点点滋生出来。
Q:在孩子探索事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提供哪些帮助?什么样的帮助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
A:首先还是那句话,在孩子探索事物的过程中,不要提前给孩子一个确定的答案,也不要敷衍或拒绝他的探索。举个小例子,孩子很喜欢变色龙,但他一直不明白变色龙和蜥蜴之间的区别,那么父母就可以带着孩子去动物园、上网搜索、查看相关的视频等,告诉孩子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解决他的问题;同时告诉孩子,可以从这两种生物的皮肤、行为活动、居住地等细节上找不同;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五感”来解决问题,比如:“你看到它们是什么样子?”“你听到它们发出了什么声音?”“你闻到了什么气味?”等,尽可能为孩子的探索提供素材。但自始至终,父母只提供工具、只负责引导,最后的答案让孩子自己找出。
Q:孩子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模仿家长加调料,家长明知道不好吃,该不该制止呢?
A: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经具备自己探索的能力。千万不要告诉孩子“这样很辣”“这样很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甚至跟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创意料理”,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宝贝,为什么这么咸呢?”“怎么做会让它不这么咸?”“这个味道跟你吃过的什么食物有点儿像?也许它们的配方是一样的。”
父母要帮助孩子发散思维,不要怕麻烦。要相信只要探索,就有机遇;只要探索,就能收获。
Q:做家务的时候,孩子总会捣乱,怎么办?
A:如果孩子在我们做家务的时候捣乱,说明孩子已经对做家务这件事产生兴趣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垃圾分类、擦地板等简单工作。在模仿大人的过程中,孩子能看到垃圾分好类、地板变得整洁等细节变化,他的好奇心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学习和模仿,也是满足孩子好奇心的一个重要途径,请不要武断地说孩子在捣乱。
Q:哪类游戏最能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A:有一类关于成长的游戏,最能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夹起盘子里的黄瓜,告诉孩子黄瓜是在地里种出来的;为孩子买来黄瓜种子,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种植,隔段时间就松土、浇水等;把孩子每天为黄瓜做的工作用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孩子能观察到植物发芽、结果这一过程的变化;如果没有结果,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从每个步骤中寻找可能出现的错误,尝试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黄瓜没有长出来”。类似的游戏还有种豆芽、种大蒜等。
还有一类游戏可以探索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孩子也很喜欢,比如让孩子敲击不同的餐具,敲击不同的家具,敲或吹不同的乐器,探索不同事物或乐器的声音,找找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等等。这类游戏让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有连续的认知,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