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纹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贯通远古与上古的太极八卦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以儒、道两家的影响最为巨大,儒家经典以《易经》[16]为首,《易经》被视为“群经之王”“大道之源”,道家经典则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长期以来,论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以《周易》(或《易经》)、《老子》等为代表的先秦著作。

《周易》的根本“八卦”、《老子》思想的根本“道”,都涉及一个共同的思想和观念——“阴阳”;八卦由阴阳所生,阴阳又本于道。《易传》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讲阴阳与八卦、道之间的关系,《易传》的“两仪”即阴阳,《老子》的“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阴阳。这些思想和关系在中国古代可以用一个图来高度概括和表达,此即太极图。

阴阳、太极八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基,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底蕴。太极图、八卦图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之一。

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根据现存古代典籍、文献的记载来研究和看待太极八卦、阴阳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从古代刻画图案、纹饰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呢?

一 太极图的千古谜案及其起源探索

(一)什么样的图是太极图

易学界一些有影响的专家认为,现在流行的阴阳两仪太极图(俗称阴阳鱼太极图)最早见于明初赵撝谦的文字学著作《六书本义》。他们认为赵之前是不存在阴阳鱼太极图的。

最近20年来,先后有学者发现南宋、北宋的易学书籍里也有阴阳鱼太极图[17],这说明仅仅凭借古代传下来的文献做研究,局限性很大。中国历代战乱、社会动乱以及长期的专制制度都会导致古籍、文献的反复损毁,或某些内容的缺失。传世文献中没有的东西,不能说明古代就没有。

所谓阴阳鱼太极图,也不能理解为由两条鱼纹构成。“阴阳鱼”只是一个比喻、形象的说法,实际应该是阴阳两仪,即表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图案就是太极图。赵撝谦《六书本义》的图也可以说它像两条龙或者其他动物,甚至其名称当时也不叫太极图,而称为“天地自然河图”(图1.40)。

因此,所谓阴阳鱼太极图应该称为阴阳两仪太极图才是恰当的。不少少数族传统图案,都能够说明太极图并非指两条鱼弯曲而成的图案,而是类似阴阳鱼太极图那样的所有图形,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环境里,都是太极图。

古彝文文献《玄通大书》载有多幅太极图,都是两条龙的形状构成,甚至直接以反S形龙纹置放于一个圆形中,以表示太极、阴阳两仪的意思(图1.41)。白族刺绣的太极八卦图,中间的阴阳两仪也更像龙,外围八卦符号多绣错,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理解,内外两种图纹配合,一看就知道表示太极八卦(图1.42)。湖北民间刺绣上的太极八卦图,中间的阴阳两仪更是用一个宽带的反S纹将其隔离,隔离后的阴阳两仪四不像,但是配合外围的八卦符号,人们仍然容易理解中间的圆图就是太极图(图1.43)。

图1.40 天地自然河图(赵撝谦)

图1.41 彝族文献《玄通大书》太极图

图1.42 白族刺绣太极八卦

图1.43 湖北民间刺绣太极八卦

(二)阴阳两仪太极图的内涵是什么

以前也有个别学者在古代图案中寻找太极图,但是由于对古代器物图案以及考古发掘出土材料的了解很不够,同时又仅限于“阴阳鱼”这个错误的思路,企图去找两条鱼的图案来吻合太极图,结果很不理想。当然对太极图的认识长期没有获得根本进展,主要还是局限于企图在古籍中寻找相关图片所致。

1999年,笔者破译了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内底的双耳反S形圆图(即道家为纪念老子而作的阴阳两仪太极图)和其口沿的复杂纹饰,揭示其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易学和古代天文历法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又通过秦汉时期尤其是楚地漆器同类纹饰继续证明,太极内涵的表达、太极图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两个耳形、两个凤鸟、两个旋涡纹或其融合构成S形(或反S形,后同)乃至具有对称关系的圆图,均是太极图;由太极图阴阳两仪形象简化或略做变形而得到的S纹、旋纹、螺旋形涡纹等均可象征或表达太极图内涵[18]

而太极图的内涵、阴阳两仪互相追逐图式本来的意思表达应该是一年中阴阳、冷暖的此消彼长关系和其周期性循环往复,如著名科学史家陈久金所说,“太极”的本意是一年的通称,阴阳即冬、夏两个半年,四象八卦即四时八节,五行即十月历所划分的五季[19]。当然,太极图的哲学化倾向从远古至夏商周也一直存在。

陈久金先生关于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的上述认识,得到了远古至夏商周—秦汉时期大量考古材料、器物图案和纹饰的证明[20]

(三)宋代以前古籍中为什么难见太极图

考察中国远古至夏商周—秦汉时期,太极图以及表达太极内涵的图案、造型、纹饰不仅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广布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文化。它们不仅以形式和载体的多样化、灵活性,更以构思设计的巧妙、精致让人叹服[21]

先秦文献《老子》《庄子》《易传》等都有关于“太极”及其相关概念“道”的深刻理解和精辟论述(已经哲学化)[22],它们正是建立在太极文化自远古以来极其广泛和普遍地存在于中国大地的基础之上,而非突然冒出或者异想天开的结果。

现存宋代以前古籍中罕见太极图,除了历代反复损毁的原因或可能,主要应该与两个因素有关。

其一,秦汉及以前竹简、木牍不太适合刻图。

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春秋战国、秦汉文献主要是刻在竹简、木牍上,不太适合刻图,而太极图及相关符号很少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一般是系统地、有规律性地刻绘或铸于青铜器、陶器、漆器、玉器上,这是自远古以来的传统,也是今天我们能够认识和证明它们是太极图或与太极图有关的重要依据和原因。

其二,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完整传承古易学的道家文化受到压制,无法成为主流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道家易学、易图只能在道教里秘传甚至发生变异,而以《易传》为代表的儒家易学并不以传承古易的本原为其宗旨——儒家《易传》主要是从哲学和伦理的角度对《周易》义理作进一步的阐释、发挥,它需要易道本原和天道观的哲学支持,但并不以传承它们为己任,故《易传》里有关于太极图、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的文字,却没有图。

儒学“独尊”,“四书五经”盛行,《周易》经、传没有易图却又是易学正宗、经典,遂导致历代文人不知古有易图,宋以前的易学书籍不见易图。宋代刘牧、邵雍、周敦颐等人传出易图后,宋至清代大多数儒家学者不承认它们是儒家的东西,原因即在于此。

实际上,汉代至宋之间也并不是没有太极图,只是它们没有在古籍里;与汉代及以前一样,它们仍然存在于器物图案、纹饰中。如福建厦门下忠唐墓出土银碗底部錾刻图案(图1.44)、辽宁昭盟喀喇沁旗出土唐代镏金银盘图案(图1.45),都是用两条鱼纹构成典型的阴阳两仪太极图式。

图1.44 唐代银碗双鱼纹

图1.45 唐代镏金银盘图案

(四)从远古到唐宋延绵不绝的太极图及其启示

古代器物及纹饰表达“太极”“太极图”内涵的主要形式和图式包括:典型的阴阳两仪图式、S纹及其实物造型、旋纹(包括螺旋形)及其实物造型、龙纹及其实物造型、“并封”图式及其实物造型、火龙纹(包括三分圆、四分圆式等)、对称图形等[23]

这里仅选择远古—夏商周—秦汉—唐宋等不同时期部分典型的阴阳两仪太极图做一排序,以观其延绵不绝之势(括号中的数字为距今的大致年代)。

白家村出土圆底钵旋纹(距今8000年,图1.46-1)[24]—河南汝州洪山庙彩陶男根纹(距今5500年,图1.46-2)—西山坪出土马家窑类型彩陶盆图案(距今5000年,图1.46-3)屈家岭文化陶纺轮图案(距今4500年,图1.46-4)—西周仲南父壶盖顶纹饰(距今3000年,图1.46-5)—秦陵铜马车金节约(距今2200年,图1.46-6)—汉代漆盘老子太极图(距今2000年,图1.46-7)—厦门下忠唐墓银碗双鱼纹(距今1160年,图1.46-8)—宋代阴阳鱼太极图(距今1000年,图1.46-9)—彝族文献《玄通大书》宇宙图(图1.46-10)。

图1.46 中国古代太极图

这些太极图的年代有些差距很远,尤其是远古时代,但是如果考虑到远古至秦汉表达“太极”和太极图内涵的主要是其简化形式S纹、旋纹,同时能够保存下来到今天又被发掘出来的应该只是曾经存在过的太极图的一小部分,那么有这个序列就难能可贵,基本上能够说明太极图一万年以上延绵不断的历史。

这些太极图阴阳两仪有的是顺时针方向旋动(反S形)、有的是逆时针方向旋动(S形),说明太极图的本义主要是表达阴阳消长、循环往复的关系,故顺时针方向旋动、逆时针方向旋动皆可。北宋朱长文《易经解》太极图为逆时针方向旋动[25],南宋张行成《翼玄》和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太极图均为顺时针方向旋动(图1.40)。汉代漆器双耳形构成的太极图既有逆时针方向旋动的,也有顺时针方向旋动的(图1.47);远古时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陶纺轮上的阴阳两仪太极图也是如此。这些都说明太极图原本是逆时针、顺时针旋动都可以的。太极图如果要与八卦图相配,才考虑逆时针旋动还是顺时针旋动问题。

图1.47 汉代漆器双耳太极图(1.荆州高台;2.安徽霍山;3、4.绵阳双包山)

这些太极图数量不多,但它们提供的信息十分可贵。构成太极图阴阳两仪的物象涉及绳纹(白家村圆底钵)、男根(洪山庙彩陶)、凤鸟(马家窑类型彩陶盆图案、西周仲南父壶)、螭龙(秦陵铜马车金节约)、耳形(汉代漆盘)、双鱼(下忠唐墓银碗)、双龙(《玄通大书》太极图)等,至少说明三点:其一,太极图与龙一样,在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或突出各自的文化特点。其二,太极图的哲学化自远古时代即已开始——洪山庙彩陶用男根纹结构太极图表达阴阳观念、屈家岭文化陶纺轮利用其中心圆孔构画蟠蜷状动物纹表示阳仪但其阴仪并不画出表示动物眼睛的圆点,都说明太极图重在表现阴阳消长、循环往复的道理,并不需要画成某种固定的物象或者专注于细节上的完全对等;甚至太极图的哲学化自其产生的时候即已自带,因为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冷暖循环本身具有影响万物(哲学普遍性特征的基础)以及恒久性和变动性兼具(辩证法的基础)的特征。其三,物物有太极(阴阳)、物物皆可表现太极(阴阳)这种观念,在远古时代已经开始萌生。

二 八卦的多种表达方式及其起源探讨

【八卦是《周易》和易学的根本】

八卦与太极图一样,是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同时,它与太极图一样充满了神秘、深奥,给人以无穷想象空间而且起源不清楚。太极八卦既关系紧密,又各自相对独立,各有发展脉络;太极图、八卦图常常配合在一起,也常常各自独立存在或使用。

八卦是由代表阴阳的两种线段(即断线--与连线—,分别称为阴爻、阳爻)构成的,既指八个三爻卦(单卦),也指六十四个六爻卦(重卦)。八卦用符号表示即、、,分别读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三爻八卦两两相重就得到六爻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构成《周易》的根基。

在《周易》以及整个易学知识体系里,八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每一爻都有各自的含义,比如八卦的三爻就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八单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自然现象和物质等。易学认为,八卦是由太极演化而来,由八卦又生出万物或能够推演万物之间的关系,能够成就一切“大业”。

八卦有先天八卦(图1.48)、后天八卦(图1.49)之分,传说先天八卦、六十四卦由伏羲发明,后天八卦和《周易》由文王、周公所推演,各有规律和含义,并有图示。尤其是先天八卦、六十四卦,还有圆图、横图之分,甚至历史上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八卦图,各有奥妙和玄机。

图1.48 先天八卦圆图

图1.49 后天八卦圆图

由于八卦是整个《周易》和易学的根本,因此研究《周易》和易学的起源最重要的是要探讨八卦的起源,尤其是八卦符号的起源。可以说,八卦起源不仅是易学研究,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最根本的问题之一。虽然相关的解说和理解很多,然而都证据不足,有些认识甚至只是一些推测和猜想。

我们认为,与太极图一样,八卦的起源问题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和进展,也与学界对考古发掘出土材料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充分有关,尤其是与纹饰释读方法的缺失有关。如本书以及《中国远古纹饰》所示,考古出土大量八卦材料并非以八卦符号的方式呈现,而是利用八卦、六十四卦及古代天文历法的常数,结构成整体性的器物装饰图案或纹饰设计。

尤其可喜的是,最近10年有一批新的八卦符号材料得以披露,使我们对八卦起源的认识有可能前进一步。根据笔者的了解和认识,下面先将远古—秦汉时期八卦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材料(重点是远古时代)按数字卦、爻画卦、八角星纹、象数卦分别给予简介,然后讨论其起源问题。

(一)数字卦

商周青铜器数字卦自宋代(1118)开始出土,一直未得到正确认识。郭沫若曾称为奇字,认为是族徽文字。1980年,著名学者张政烺对其搜集到的周初青铜器数字卦做了系统研究,认为它们是用甲骨文数字表现的三爻单卦、六爻重卦,并用六十四卦的符号、卦名做了对译(图1.50)。

迄今已发现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数字卦100余例,张政烺先生以及后来的研究者大都认为它们是阴阳爻画八卦符号的来源。张先生论文末尾还提到1979年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骨角栖和鹿角枝上刻有崧泽文化时期的数字卦八个,例如有“三五三三六四”(艮下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等卦,其年代距今5500年前后。

张先生提到的青墩骨角栖和鹿角枝数字卦,笔者迄今未见到实物图片。青墩遗址考古报告报道的以及一些文章提及的麋鹿角(T15⑥:41),上面的刻画十分整齐划一,不像是数字卦(图1.51)。据李零教授说,张先生曾告青墩数字卦是依据了错误的信息,故青墩数字卦暂时存而不论[26]。虽然如此,数字卦的发现还是为八卦起源打开了一个通道。自那以后,远古时代的数字卦就陆续见诸报道。

图1.50 商周青铜器数字卦(张政烺)

图1.51 海安青墩鹿角刻画

2001年,山西陶寺遗址晚期出土扁壶上的朱书陶文公开,其中一个“文”字为学者公认(图1.52,右),另外两个符号一上一下(图1.52,左),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个字,也有学者认为下面一半是个数字卦,即“一六一”(离卦)。认为是文字的有“文易”“文尧”“文邑”等不同理解。

图1.52 陶寺扁壶朱书陶文

笔者认为,两个符号距离较远,看作一个字较为勉强,与已有文字联系也不十分吻合。扁壶陶文可如此理解:“文”,寓意文明;一个圆圈寓意日月星辰;圆圈下的“—∧—”是个三爻离卦,离为丽为日为火(《易传》),指日月星辰的光芒。故陶寺朱书陶文可读为:八卦是最初的文明,日月星辰是文明之源——秭归柳林溪出土6500年前的陶支座,其刻画纹饰已用8个“文”字分4组互相颠倒排列以寓意阴阳八卦和八卦是最初的文明[27]

2007年,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采集到一件龙山文化陶纺轮,上面的刻画符号经李学勤先生释读,应该是三爻的离卦(图1.53)。笔者已有专文讨论,认为它也是数字卦(即“一六一”,离卦)[28]。这个数字卦外实际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刻画符号,它把数字卦包裹在下。此符号在古代纹饰中时有所见,它是天盖的象征(纳西族东巴文读为天);离卦位于天盖下,正与其象征意义(离为日)相契合。

如果说陶寺和平粮台这两个数字卦还不够典型甚至可能有争议的话,那么青海乐都柳湾出土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数字卦就无可置疑了。考古报告《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将其编为单独纹样第470号,实际上是两个并列在一起的六爻数字卦,二者均是巽卦“一五六五五六”,而且在两数字卦的下端还夹了两个重叠的数字“六六”(图1.54)。

图1.53 淮阳平粮台纺轮刻画符号

图1.54 马家窑文化数字卦

柳湾出土数字卦提供了多重信息:其一,它们是六爻的数字卦,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远古时代唯一无可争议的六爻数字卦;其二,远古时代数字的写法与商周时期一样,如一为一短线、五为形、六为∧形;其三,两数字卦下端所夹两个重叠的数字“六六”,应该是在起卦的过程中废弃的卦爻,说明画卦顺序也是自下而上,与商周以来一样。

(二)爻画卦

学术界一直认为远古时代没有阴阳爻画的八卦符号(即由断线--和连线—组成的八卦符号),而将这种八卦符号视为《周易》产生之后才出现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远古时代爻画卦常见的形式是被利用成为器物的装饰或其组成部分,以装饰图案的外表掩藏了其八卦符号的真相。举例如下: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彩陶钵,其肩部用六个六爻坤卦符号分成三组,与其他纹饰一同构成彩陶钵的装饰图案(图1.55;彩图3)。由于坤卦符号的特性——一卦有12条断线、两卦则24条断线,与常见历数相合,故适用于结构严密的天文历法内容之图案。该彩陶钵所有纹饰都严密吻合古代天文历法以及易学的知识,系周密设计所致[29],佐证其中的纹饰确为六爻坤卦。

据大河村彩陶钵对坤卦符号的利用方式,可进一步认识姜寨遗址出土陶器刻画符号中的类似纹饰,也可能是对六爻坤卦符号的利用——该纹饰单独存在于一件陶钵的外壁,可表达“一年十二个月且分为两个半年”这种知识(图1.56)。

图1.55 大河村文化彩陶钵

图1.56 姜寨刻画符号

马家窑文化彩陶常见用八卦符号作为装饰,如甘肃海石湾下海石出土半山类型或马厂类型双耳彩陶罐上部有六爻的复卦()、三爻的坤卦()等(图1.57、图1.58)。其中一件彩陶罐复卦符号与其下面的纹饰特意做了区分——为了将复卦的初九爻与其下的弦纹区别开来,画者将弦纹画成弧线形,使其中部远远地离开复卦的初九爻,以免二者混淆使人误会(图1.57)。这种特别的处理说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确实使用了八卦符号。

图1.57 马家窑文化陶罐

图1.58 马家窑文化陶罐

2009年,考古学家张学海等报道,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獐牙钩形器(图1.59;彩图5,左),其柄部刻有三爻的震()、坤()两卦,卦符下还刻有符号(古代籀文上、下二字)。大汶口文化獐牙钩形器八卦符号的存在,进一步佐证上面对远古时代八卦符号的理解应无误。

图1.59 大汶口文化獐牙钩形器A面

(三)八角星纹

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末至新石器晚期主要的考古学文化大多数已经发现八角星纹,年代最早的是湖南石门皂市下层文化和湖北松溪口出土的八角星纹,距今7000年。按照年代早晚关系,可对远古时代八角星纹大致排序如下:

松溪口文化、皂市下层文化(7000年前)—汤家岗文化、半坡文化(6500年前)—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4500年前)—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小河沿文化(4000年前)(图1.60、图1.61、图1.62)。

图1.60 远古时代八角星纹(自左至右:松溪口文化、汤家岗文化、半坡文化)

图1.61 远古时代八角星纹(自左至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小河沿文化、马家窑文化)

图1.62 远古时代八角星纹(自左至右: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

商周至秦汉,八角星纹也较为常见。商周青铜器上的八角星纹,一般是弯角形状,常与其他相关纹饰配合(图1.63、图1.64)。秦始皇帝陵园出土陶俑彩绘图案、兵马俑铠甲上都见八角星纹(图1.65、图1.66),如果它们反映秦军的真实历史,那么八角星纹的使用范围显然比之前扩大了很多。战国至汉代青铜镜上的连弧纹实际应该视为星形纹(图1.67),当始于八角星纹[30]

图1.63 殷墟出土八角星纹铜钺

图1.64 西周青铜鼎盖面纹饰(鹿邑太清宫)

此外,很多少数民族传统图案中都有八角星纹,包括彝族、苗族、土家族、羌族、白族、侗族、瑶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从古至今的罗盘图,也常见八角星纹(图1.68)。

图1.65 秦陵陶俑彩绘图案

图1.66 秦陵兵马俑铠甲纹饰

图1.67 汉代铜镜(湖南望城)

图1.68 清代康熙年间罗经

八角星纹就是八卦的图像表达式,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说明或佐证。举例如: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距今5000年),其中心刻制八角星纹,外围一周8个圭形箭标指向四正四隅八个方位,每个圭形箭标均被中线一分为二,然后用短线分割成8小块,与八卦相重产生六十四卦方式一致。该玉版所有刻画纹饰的内涵表达都是古代天文历法以及易学知识,而且十分严谨[31],从而说明圭形箭标的刻制就是表达八卦、六十四卦生成系统。

洛阳出土战国错金银铜鼎,其主要纹饰之一是错金银的四瓣团花。所谓四瓣团花,其实是内为金色八角星纹、外围四个银色火纹的组合(图1.69;彩图6)。火纹是大火崇拜和火历的象征符号,说明八角星纹当与历法有关,寓意八卦八节。

洛阳烧沟出土汉代星纹博局镜,镜背饰8个八角星纹成双成对分布于四正方位,其数量关系合于八卦、六十四卦体系(图1.70)。

图1.69 战国错金银铜鼎(洛阳)

图1.70 汉代星纹博局镜(洛阳烧沟)

(四)象数卦

通过器物或纹饰的形象、数量关系设置寓意八卦、六十四卦,可简称为象数卦。象数卦的“象”是不确定的,或者任何符号、纹饰均可使用,但是“数”是确定的,即与八卦、六十四卦相关的常数,而且它们常常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常数同时出现,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性图案。

这方面的材料很多,而且应该是从远古至汉代表达八卦、六十四卦内涵最主要的方式(八角星纹实际上是其中较为特别的一个类型),《中国远古纹饰》以及本书经常都会涉及。这里主要介绍跟探索八卦起源较为有关的部分材料。

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八卦、六十四卦象数卦材料是湖北秭归柳林溪出土的陶支座(T0916⑧:102)纹饰:它用8个长方形均衡分布在一个圆形图案的周缘寓意八卦,每个长方形被中线一分为二,然后用短线分割为八小块寓意八卦生六十四卦,其年代在6500年前(图1.71)。此外,陶支座圆形顶面有繁多的符号、纹饰,其内涵表达均与古代天文历法相关,佐证八卦、六十四卦内涵的成立[32]

秭归柳林溪陶支座八卦、六十四卦内涵并非孤立的现象。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出土红陶钵锥刺正三角形数图与著名的半坡遗址出土陶片锥刺正三角形数图,它们源自同一个母图,其文化内涵包括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十月太阳历等[33],其年代与柳林溪陶支座差不多。前述安徽含山出土玉版纹饰也包含八卦、六十四卦内涵,只是其年代晚一些,距今5000年前后。

西安北郊汉墓出土圆形铁甲片为当时一位将军的铠甲遗物,其中央开九孔呈十字形分布,除圆心一孔最大外,其余8孔两两一组分布四方位,而周缘两圈开孔共64孔(图1.72)。这些开孔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分布完全对应于“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圆心最大的一孔则可寓意太极。铁甲片八卦、六十四卦内涵的表达与远古时代柳林溪陶支座、含山玉版等是一致的。

图1.71 秭归柳林溪陶支座纹饰

图1.72 汉代铁甲片开孔

(五)八卦起源探讨

八角星纹虽然表示八卦,但它并不能说明八卦符号的起源,对探讨八卦、六十四卦的起源意义不大,只可供必要时参考。

数字卦目前能够确认的远古时代三例,都是龙山时代的。淮阳平粮台陶纺轮易卦、陶寺晚期扁壶朱书陶文、马家窑文化数字卦(属于马厂类型),年代都只有4000余年。其中对探讨八卦起源最有价值的是马家窑文化数字卦,前已述及。

张政烺先生在研究商周数字卦时,由于当时没有发现或释读出年代更早的数字卦或其他八卦资料,他倾向于认为八卦符号形成于数字卦之后、阴阳爻画卦源自数字卦,后来的学者也多倾向于这种认识。实际上张先生对商周数字卦的释读暗含了一个前提,即代表阴阳二性的两个符号构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的存在(是否用断线、连线表示无关紧要)。

所有数字被区分为阴阳二性的三爻数字卦、六爻数字卦必然意味着阴、阳爻画(或用其他两个不同的符号表示)的三爻八卦、六爻六十四卦的存在,而且它们是先于数字卦而存在的,数字卦只是用八卦、六十四卦进行占筮而得到的筮数结果[34]。今发现远古时代的数字卦、阴阳爻画卦等证明笔者这个推论和认识完全正确。

马家窑文化的六爻数字卦证明阴阳爻画的八卦、六十四卦在4000多年前必然存在。

秭归柳林溪陶支座(T0916⑧:102)纹饰等象数卦材料证明,八卦、六十四卦必然存在于距今6500年前,而且六十四卦源于八卦的两两相重而得到。这种八卦、六十四卦生成体系意味着它们必然是由阴阳二性(符号化即为阴阳二爻,或其他两个符号)组合成的。

由于半坡类型的材料与柳林溪的材料空间距离甚远,两种文化也没有明显的传播关系,因此八卦、六十四卦的产生和传播应该远早于距今6500年[35]

那么八卦符号是怎么产生的呢?

大墩子出土大汶口文化獐牙钩形器上的八卦符号及其他刻画为我们提供了考证的线索和证据。

大墩子獐牙钩形器的柄部除了刻有三爻的震()、坤()两卦,以及两个符号外,其另外一面还有一些刻画,自上而下依次是:(图1.73;彩图5,右)。即阳爻,即阴爻,即少阴,是一个未完成的坎卦(),则与甲骨文“卜”字形似,均是与八卦或占卜相关的符号。结合獐牙钩形器柄部震()、坤()两卦进行判断,阴爻、阳爻、少阴的存在是没有问题的。

《易传·系辞上》认为八卦的产生过程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北宋邵雍在《皇极经世书》里画了一个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称为“伏羲始画八卦图”,即伏羲画八卦是先画阴阳两爻(),据此分阴分阳得到四象(),据四象又分阴分阳得到八卦(图1.74)。獐牙钩形器柄部刻画的震()、坤()两卦及阴爻、阳爻、少阴等符号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即八卦的产生与《易传·系辞上》和邵雍《皇极经世书》所载伏羲始画八卦图完全吻合。这是令人吃惊的。

陈久金先生对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含义给出如下解释:

图1.73 大汶口文化獐牙钩形器B面

图1.74 伏羲始画八卦(《皇极经世书》)

太极一分为二,即将一岁分为阳阴两个半年,可用一阳一阴两个卦画来表示。阴阳两仪再分裂为四,即在阳画上分别加上阴阳两个卦画,便成,在阴画上分别加上阴阳两个卦画,便成。四象再分裂,分别在上面再加上阴阳两个卦画,便成为八卦。因此,由三条阴阳卦画所组成的八卦,下面一条属两仪,中间一条属四象,上面一条属八卦。从八卦的卦画中即可看出季节的变化: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少阴为秋,太阴为冬。震()为少阳中的阴卦,它必然是阳卦中最为寒冷的月份;离()为少阳中的阳卦,应比震暖和一些;兑()为太阳中的阴卦,应比离更暖一些;乾()为太阳中的阳卦,阳气最盛,也是阳卦中最热的月份;巽()为少阴中的阳卦,应是阴卦中最热的月份;坎()为少阴中的阴卦,应比巽凉一些;艮()为太阴中的阳卦,比坎更凉一些;坤()为太阴中的阴卦,应是阴卦中最为寒冷的月份。

对比远古至秦汉时期大量表示太极的符号(包括太极图及其简化符号S纹、旋纹等)、八卦象数卦与古代天文历法结合在一起的器物图案、纹饰,可以认为陈久金先生这个认识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因此,关于八卦起源的认识,目前可以概括如下:

八卦、六十四卦体系在距今9000—6500年间已经存在,而且已为古人所熟练掌握和应用,其产生的年代应该更早。远古时代八卦、六十四卦的卦义与后来的《周易》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八卦符号的产生过程与《易传·系辞上》和邵雍《皇极经世书》“伏羲始画八卦图”所示完全一致;六十四卦的产生则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到,与《易传·系辞下》所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也相吻合。

八卦及其符号最初的含义与表达一年四时八节有关。与太极图一样,八卦产生之初,也应该开始了其哲学化的历程,或者八卦的哲学化自其产生时即已自带,因为阴爻阳爻()本身即象征阴阳,具有推及万物(哲学普遍性特征的基础)以及变易(朴素辩证法的基础)的特征。

八卦占筮系八卦、六十四卦产生之后出现的人类行为。因为八卦和六十四卦作为天文历法(六十四卦产生的动因与用八卦符号表现十月太阳历有关[36])的象征符号,有预知未来的“神性”,古人将它们用于占筮、预测乃至通过巫术行为企图达到想要的结果,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数字卦也因利用八卦占筮而产生。

远古时代八卦符号爻画的书写顺序与《周易》产生以来一致,即自下而上。

八卦起源与古代文献的记载极其吻合,远古“伏羲画八卦”的传说基本得到考古材料的证实,虽然八卦、六十四卦产生的最初地点和年代目前还不清楚[37],传播关系也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