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大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国之农事

寒风料峭,从遥远的蒙古高原,一路肆虐到三秦大地,又刮到繁华的汴洛之地。

宝元元年(1038年),也在一片鞭炮声中结束了,赵祯在这个世界迎来了宝元二年。

年年岁岁,这一年,他在这个世界已经29岁。

这个即将奔三,迎来而立之年的穿越客,正带领着这个时代最富裕的国家,向前探索。

正月初一,一年元旦至,今天又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元旦大朝会。

在东京城的大小官员,都要列班去给他们的皇帝赵祯拜贺。

赵祯也按照惯例,在大内宫中举办了隆重的酒宴,与众臣同庆。

正月初一元旦的大朝会,不会讨论任何国家大事,这一天,赵大官家与天下同休。

及至朝会结束,赵祯还是一如既往,给众臣分发“年终奖”。

大小官员,上到中书门下的首相,下到东京城内的员外郎,都分到了银钱、春绢、丝绵。

只不过官职地位不同,数量有所区别。

整一天,东京城其乐融融,夜市之上,花灯招展,行人如织。

收到了银钱东京官员,也正在热闹地消费。

正月里,气温也在慢慢回升,温暖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

夹杂着一阵阵细腻的春雨,这一年的气候大概会比往年更好一些。

汴洛之地的农民也跟着春风细雨,开始准备一年的耕种。

“官家,今年的祈谷礼还是在次辛日举行。”元旦后的第一个朝会,礼部官员就向赵祯建言。

次辛日,就是一个月次旬的辛日,也就是中旬的第八天。

所以等到热闹的元宵刚过,赵祯就开始致斋。

正月十七,赵祯头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乘坐玉辂,来到郊外的行宫。

虽然这种祭祀的仪式很是繁琐,对于现代灵魂的赵祯来说,真是又臭又长。

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赵祯不会随意去打破整个时代的人的价值观。这种祭祀仪式,不会妨碍他改造大宋的计划,他就尽量包容。

正月十八,祈谷日。

赵祯戴冠穿袍,来到南郊临时搭建的大帐幕,穿戴衮冕。

手持圭,进入正门。

宫中乐队奏乐。

“天祚有开,文德来远。祈谷日辛,侑神礼展!”

“于穆神宗,惟皇永命。荐醴六尊,声歌千咏!”

盥洗,再手持镇圭,赵祯缓缓登上祭坛,来到至高的上帝神位前。

此上帝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而是当时的昊天上帝,契合大宋道家信仰的上帝。

赵祯面向北,将镇圭放置在垫板上。

然后手持旁边的大圭,缓缓俯身伏拜。

“祈祷今年大宋谷收万里!”

……

礼毕,赵祯插好大圭,开始接受礼仪使送上的玉币。

玉币乃是进献给太祖太宗和真宗皇帝的,赵祯又按照次序,来到侧面的三位先祖神位前,依次献上玉币。

这也是向先祖进行祈祷。

大宋在宝元二年有个好的收成,大宋的江山才会稳固。

玉币献贡完毕,祭坛底下的官员开始献上熟食,赵祯接过食物,轻步酌献。

……

宝元二年的正月,在传统的节日和祭祀中,摇摇晃晃地向前走着。

赵祯在关注着西北边境,不过元昊的反应没有那么快,大战还未立即爆发。

正月二十五,又一场枯燥的藉田礼来了。

按照礼部和太常寺的安排,他赵祯要承天命,为天下之表率,带头耕种。

古人也讲究虚实相合。

既要向上天祈祷保佑谷物丰收,也要落到实处认真耕作。

这两件事都是大事。

作为皇帝,在正月二十五这天,他又亲自前往东郊的皇庄。

此时,奉礼郎已经设置好御耕位,典仪在御耕位东西两侧设好了侍耕群臣位次,尚舍又在祭坛上设好了面向南边的观耕御座。

将到皇庄,文武侍耕及皇庄的耆老、庶人都已在皇庄西门依次站立,等候赵官家的到来。

赵祯在车舆上,与众臣和耆老稍微打个招呼,就直接进入了皇庄的思农殿。

皇庄又称之为耕藉所,在这里还建造有给皇帝休憩更衣的宫殿。

赵祯按照仪制要求,换上了通天冠和绛纱袍,然后乘坐御辇出门。

沿着尚舍设好的黄道,到达御耕位。

随后,众臣行礼,一切按照仪式继续进行。

奏乐,起舞。

众官都表演好着自己的角色。

及至最后,赵祯接过藉田令手中的耒耜,按照往年的惯例,推行三圈。

然后,随行的众官,也拿起耒耜,在各自的位置,推行几圈,完成礼仪。

这场藉田礼算是简单结束,后面都是礼官继续进行,赵祯乘坐御辇返回思农殿。

作为大宋的皇帝,赵祯深知农业在整个大宋的地位。

在古代,人口是衡量国家强盛最关键的指标,人口越多,税收就会多,兵源就会充足。

要求人口增长,同时保证人口稳定不叛乱,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粮食是大宋保持长久安稳的基本盘。

所以赵祯一直以来,都想着办法,从各个方面去发展大宋的农业。

例如,派遣了大量的使者前往东南亚的占城、暹罗寻找各种水稻。

同时也派人去大理国和东边的日本国,这里也有着一定的水稻资源。

然后在广州进行水稻杂交的研究。

赵祯将水稻杂交的基本原理告诉了这些研究人员,剩下的就是靠着他们的探索。

如果水稻资源不够,他们也可以直接通过广州的官员或者商人,去各地寻找。

这些研究人员,一部分是那些民间的老农,一部分是那些农家的士子,还有几个立志要做“大宋神农”的国子监读书人。

赵祯对这些士子,还有这几个读书人都保持着一定的关注。

千金买马骨,最后他也还给这几个国子监读书人赏赐了功名。

由此,位于广州的水稻研究所也建立起来了,这是大宋第一个水稻的研究机构。

几年后,赵祯又在苏州建立了第二个水稻研究所。

赵祯建立第二个研究所,却是因为位于广州的水稻研究所出现了问题。

人员出现了问题。

这些老农与士子产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冲突。

两者之间互相看不起。

士子认为自己是读书人,怎么可以蹉跎在这里,研究这些“无用”的东西。

老农认为这些士子虽是农家出身,但只知道读书,或者写写锦绣的文章,根本不会搞水稻的研究。

士子又认为,老农搞的根本不是研究,而只是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在简单地种植水稻,领着官家给的俸钱,糊弄官家。

最后事情通过国子监的那几个读书人捅到了赵祯这里,这几个读书人,兼着研究所的事,同时在广州也有着差事。

功名、差遣俱有,他们倒是没什么问题。

面对研究所人员内讧这种事情,赵祯也真是头疼,只得将这些士子调到了苏州,成立了第二个水稻研究所。

但最后,这些农家士子,不甘在这里继续搞着水稻,相继离去。

赵祯无奈,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能将这些士子强留在那里,最后只能从苏杭之地,又招募了一些老农和落魄的农家读书人。

这两个研究所成立已经十多年了,赵祯在太后还在垂帘听政的时候,就办了这事。

皇帝关心农事,上到太后,下到群臣都是支持的,所以这事也就这么办完了。

不过十几年过去了,两个水稻研究所一个都没给出像样的研究成果,这养活大宋百姓的重任还是压在赵祯的肩上。

无奈,赵祯开始想着怎样去美洲,去把那些高产量的食物带回来。

但是大宋离着美洲太远了,要先跑到欧洲,再顺着洋流,抵达美洲。

大宋的船队和航海技术,能不能支撑这样的探索,实在是个问题。

而且,大洋茫茫,船员有没有这个意志坚持到美洲,也是他考虑的。

不过地球是圆的,往东航行也行。

赵祯已经有了新的计划,让船队从大宋出发,经过日本,一路朝着东北,过阿留申群岛,抵达北美。

这项计划的问题还是很多,不过在赵祯想来,还是可以尝试的。

他知道整个地球大致的海洋和陆地,相比古人,就是巨大的信息认知差。

而且他这里有执行力。

古人一直做不到的事,在他这里就不一定了。

最后实在不行,再考虑向西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