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三桂1991年由西安交通大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主攻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与其他研究生不同,他于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皆修学中国古代史,对文学比较生疏,但对与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历史知识则相对熟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他确定三年中研究之重心为《诗经》。《诗经》既是最早之文学,又是儒家之重要经典。儒家经典是我国学术、思想、文化之源头,是一切学问之根基,前辈有成就之学者,其治学未有不始于经,未有不先从经学入手者。清杭世骏云:“古人为学,先根柢而后枝叶,先经史而后词章。”未有不致力于根柢,而能成就其学问者也。三桂将研究之重心置之于《诗经》,可谓准确把握了学问之根柢,探得治学之正确门径。
遵循这一门径,他刻苦读书,废寝忘食,于文字训诂则求之于《说文》,于典章制度则考之于史传,穷其旨要,达其宏通,然后豁然于心目,跃然于纸上,撰写成学位论文《诗经与西周、春秋社会》。此论文最大之特点,即与一般文学研究者把《诗经》仅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不同,而是将其视为“饱含丰富内容并与其产生时代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联系的文学典籍”,“是西周、春秋时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所凝结的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文明载体,是西周、春秋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面镜子,是那个时代中国文明为我们留下的最完整、最生动的硕果之一”。他充分发挥了其精通历史之优势,以丰富的史实论述了《诗经》产生的社会背景、兴观群怨之社会作用、祭祀诗与饮宴诗之政治意义、《诗经》所反映之周代社会思想之变迁及所表现的周代区域文化之特点等,从历史角度深层次地发掘其丰富之内涵。古人治学原是文史不分的,因为评价文学作品不能仅从字面上求其义,而应结合其时代历史以证其义。一般地讲,对历史了解愈透彻,对与之相应的文学之内涵的发掘愈丰富、深入,这一点在三桂的论文中表现得很明显。如对兴、观、群、怨之论述,对祭祀诗、宴饮诗之阐发,皆穷源尽委,枝叶扶疏,得出新的结论和创见。又古人云:“六经皆史。”三桂的论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更明显地表现在对《诗经》与周代社会政治思想之变迁关系的论述中。他紧密地结合周代社会政治思想之演变,说明《诗经》中不同的内容是周代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思想变化的反映,是一部周代的社会政治思想史。三桂着眼于历史研究《诗经》,比仅从文学作品之角度评价《诗经》,揭示出《诗经》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三桂于《诗经》,讽籀极熟,讲贯极精,对每一问题、每一事项,皆考镜源流以穷其变化,勘明体例以究其本义,毛举栉别,细入无间,其用力之勤,亦追慕前人之治经史者。书成,于今出版,索序于我。我与三桂情兼师友,论文中某些论点曾讨论及之,故不辞为之序。
聂石樵
2001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