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佳作选·小小说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邻居

石钟山

几乎每天傍晚出门遛狗都能看见邻居家的李婆婆。

李婆婆差不多七十几岁的样子,头发花白了大半,为人很热情,只要远远见我牵着狗过来,便迎上几步,和我打招呼。更多时候,我会停在她面前,跟她聊两句。起初,大部分话语都是围绕狗展开的,她夸我的狗漂亮、温柔,还会伸手去抚摸它。

渐渐熟了,我们不仅限于聊狗了。她打听我来自中国哪里,住在美国多久了,等等。我也了解到,李婆婆来自天津,以前是一家医院的医生,几年前被三儿子接到美国,后又申请了绿卡。我问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美国习惯吗?她不说习惯,也不说不习惯,只是笑笑再答:孩子是好心。我便也笑笑,牵狗离去。

在我居住的这片半山小区里,有几户人家长了东方面孔,却说不准是哪儿的人。在美国,人情世故比在国内冷淡,似乎都怀着某种戒心,即便对面走来,也只是点头微笑而已。

李婆婆对我却是个例外。有时我遛了一圈狗回来,天已擦黑,她仍站在自家门前,向远处眺望着什么。天空中有一架架航班客机排队准备降落,不远处山下,已是灯火一片。李婆婆是在看风景吗?我和她又打了招呼,她应了,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走了很远,回头再望,李婆婆仍立在门前,凝望着什么。我想,李婆婆是孤独的。

因为李婆婆,我认识了她的三儿子。她三儿子四十多岁,是搞IT的,每天很忙的样子。有时他开车回来,半路碰到我,会摇下车窗打个招呼。

最近这半年,李婆婆却很少立在家门前了。每天走到她家门前时,不时引颈向她家院里张望,院内一如既往的安静。

偶有一天,又看见了李婆婆。半年没见了,她似乎憔悴了不少,头发也是乱的。我驻足于她面前,她看了我半晌,似乎认出了我,却说了句有头无尾的话:你知道张集吗?她这么问,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只是问:哪个张集?是在天津,还是在北京。她没顺着我的话说,而是让人更诧异地说道:刘记者长得好白,他戴着眼镜,调到军区去了。李婆婆说这话时,目光是散乱的,望着远方什么地方。头顶的天空又有几架民航客机飞过去了。她似乎被天上的飞机吸引了,喃喃地说:我就是坐飞机来的。她儿子不知何时出现了,冲我礼貌地笑笑,扶着她向院里走去。

我走了几步,听到身后的大门被关上了。

我不知李婆婆出了什么问题,反正和以前不一样了。从那以后,我便很少见到她了。又过了两三个月,在又一次遛狗时,我看见了李婆婆的儿子,他热情地迎上来,问我何时回国。我说了归期。他犹豫着想说点什么,又没说,然后点点头,走回自家院内。

我归期还剩两天时,李婆婆的儿子又见到我。这次他下定决心地说:求你个事行吗?我立住脚听他说。他这才又说:我妈要回国,订了和你一个航班的机票,路上麻烦你照应下。出了机场,我二哥会来接。

作为邻居,这点要求我自然不会拒绝。我答应后,李婆婆的儿子又有些犯难地说:我妈得了老年痴呆症,让你费心了。说完指指自己的头。我恍悟过来,原来李婆婆生了病,才说出那些不着边际的话。

回国的航班上,时间很漫长,李婆婆在上飞机那一刻,她似乎很清醒,一遍遍地说:回国了,终于回国了。她露出久违的欣慰的笑容。

飞机飞行了一阵子,她似乎又犯糊涂了。目光散乱地望着我说:刘记者你不走好不好,我要嫁给你。她脸上露出少女般的羞涩。少顷又说:王团长不是我喜欢的人。她目光继续散淡下去:张集你负伤了,那是我第一次认识你……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李婆婆一直说着张集、刘记者、王团长。老年痴呆症,我了解一点,病人会记住从前,忘却当下。

飞机在北京落地,在出站口见到李婆婆的二儿子。他见到了安然无恙的母亲,对我千恩万谢,我们还互加了微信。

此后,我和她二儿子微信联系,问起李婆婆的病情。她二儿子告诉我,母亲住院了,就在她以前工作过的医院。从和她二儿子只言片语的微信聊天中我了解到,李婆婆以前是名军医,参加过淮海战役。我问到了张集。她二儿子说:张集是淮海战役一次战斗的战场,母亲那会儿就在野战医院工作。二儿子还告诉我,他的父亲,那会儿是名团长,就是那次战役后,父亲娶了母亲。

二儿子的话,让我的思绪连成了线,李婆婆在张集的战斗中,遇见了刘记者,并爱上了他,但却嫁给了她并不喜欢的王团长。故事听起来简单,却是隐藏在李婆婆心中一辈子的遗憾。

李婆婆住进了自己工作过的医院,这样我心安然了许多。再次回到美国时,路过李婆婆三儿子家门前时,我经常会停下来,似乎李婆婆还立在那儿,满脸笑容地和我聊上几句。在我离开时,她会向远方的天空眺望,她的目光穿越了千里万里,又回到了张集,那里有她认识的刘记者、王团长,以及青春的记忆。

一年后吧,突然接到李婆婆二儿子的微信。他告诉我,母亲去世了。他还发来了一张墓地的照片——墓碑上镶了一张李婆婆年轻时的照片,我把手机屏幕放大,看到了她的眼睛,正渴望地望着远方。那时,年轻貌美的她在渴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