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催了,越催越快不起来——不要总是催促孩子
作为妈妈,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有着很大的期待,都希望孩子能高效率做事和学习,可是,很多妈妈总是觉得孩子太拖拉,总是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例如,我们经常在很多家庭中听到妈妈们这样的催促声:“怎么这么磨蹭,真像个蜗牛”“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有人打趣地说,在中国,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事实上,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在我们孩子牙牙学语和刚学走路时,我们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那么,妈妈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这样的场景,想必很多妈妈都不陌生,我们大人生活、工作效率和节奏都快,所以希望我们的儿女也能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我们要明白的是,无论是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我们与孩子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妈妈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催促孩子,在日常的家庭中是再普遍不过的情况了,它能起到监督和教育孩子的作用,能帮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外在,但是,如果过度催促,则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而这种焦虑通常是妈妈自身引发的,一旦孩子在不知不觉感染了妈妈的这种焦虑,对孩子的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经常被妈妈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妈妈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愤怒。
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说:妈妈要想让孩子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发展好,就要让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妈妈不要插手。直到孩子需要妈妈的帮助,我们再介入,但也不是直接帮助,而是协助他,让他自己去处理。
想要不打乱孩子的节奏而又防止孩子拖沓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1.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孩子小时候需要妈妈的尊重,让他一步一步来,就像一棵小树长成大树,需要蓄积自己的力量。妈妈不要着急,磨蹭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等他自己迟到一次,认识到严重性,自己也就抓紧了。孩子的磨蹭是逐渐接受社会的过程,妈妈不要着急,尊重他的磨蹭。
2.静静等待,不要代替
一位妈妈在谈到自己的女儿时说:“我女儿两岁半,每次吃饭总是十分笨拙、慢慢腾腾的,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慢慢等她吃,所以我一着急,就会忍不住干脆拿起饭勺往女儿嘴里塞,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其实,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每次看到女儿把饭菜吃到嘴里,我才能安心。”
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步调,妈妈只需静静地等待,不代替他,让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妈妈有时候也很委屈:“我催你,我也很忙的好不,你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需要催吗?”什么是小孩,这不就是小孩吗?小孩很难达到成年人的速度,而妈妈也不要妄图用成年人的思维要求小孩。妈妈不都是从孩子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么,初为人母,要有耐心,不要拔苗助长,让他自己慢慢长。
当然,一味地指责妈妈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妈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都在努力地和时间赛跑,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尝试和孩子一起慢下来生活,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更要有些耐心,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完成,正如《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