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情况
一、科技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持续提出新思想、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提出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推广“揭榜挂帅”机制、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在经济建设上,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新发展阶段,作为把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主要力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在得到不断的强化。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我国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不断提高,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021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有597家,在所有国家中企业数量位居第2,比上年增加61家,仅次于美国的779家。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PCT专利申请量持续全球领先,在PCT专利申请量TOP20企业中,我国占有7个席位,其中华为名列榜首,专利申请量为6952件。另据统计,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项目中,有680余项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占比高达79%。
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年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审核认定,并实施动态管理,每3年复核评价1次,旨在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引向深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示范带动作用。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认定58家企业为2021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其中,北京、天津、大连、吉林、黑龙江、宁波、厦门、深圳、重庆、贵州、青海、西藏等地企业各1家,河北、内蒙古、上海、江苏、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企业各2家,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企业各3家,以及有关中央企业5家。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
未来产业对于国家产业竞争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培育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颠覆性技术加强对前沿领域的布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谋划颠覆性、变革性产业发展,意图在未来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自2020年以来,我国多次强调布局未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将成为各国打造世界科技和产业竞争优势,抢占未来全球发展先机的重要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21个省市明确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部分省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有关部门积极出台支撑未来产业的配套政策,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的通知》,宣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12所顶尖高校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打造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人才环境。2021年7月,科技部发布《关于举办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的通知》,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材料、未来网络与通信、绿色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及交叉学科等可能产生重大颠覆性突破的技术领域,以支撑未来产业发展。
(四)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我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202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2]
我国制造业正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好势头,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率为30.8%,3D打印装备同比增长率为27.7%;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工业互联网已经在40个国民经济大类里有了相关应用,深圳、北京等地建立了特色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自动化应用,正在从3C电子、汽车向化工、金属加工、食品制造等传统领域拓展。
二、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持续增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的数据,2020年我国科技活动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相较往年持续增加,R&D经费投入达24393.1亿元,比上年增加2249.5亿元,增长幅度为10.20%,涨幅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9年的2.24%稳步提高到2020年的2.40%(见图2-1)。

图2-1 2016—2020年我国R&D经费投入、增长率及研发投入强度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1年9月)
2016—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持续增长,由2016年的10944.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527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稳定保持在60%以上,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是62.6%(见图2-2)。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规模来看,2016—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规模不断上升,从270.2万人·年提升到346.0万人·年,但占全国研发人员总规模的比重有所下降,从69.7%下降到66.1%(见图2-3)。

图2-2 2016—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率及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量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1年9月)

图2-3 2016—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及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1年9月)
从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来看,2016—2020年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从86891个提高到14669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由2016年的23.0%提高到了2020年的36.7%(见图2-4)。

图2-4 2016—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企业数量及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1年9月)
三、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在发明专利方面,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21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59.7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为270.4万件。此外,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3万件,其中国内申请人提交6.8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二[3]。
在全国技术市场交易方面,2016—2020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总额持续增加,从2016年的11407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8251亿元。同时,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16—2018年,增速由2016年的16.0%快速上升至2018年的31.8%,之后略有下降,2020年增速为26.1%(见图2-5)。

图2-5 2016—2020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