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志:中学文化校园营建路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3 场所精神与文化校园

温州中学数迁其址,三垟湿地校区建成才20年,而朱自清于1923年2月携眷来温,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任教,两者相差近80年。

这就涉及:“场所精神”的“场所”(place)与“精神”(spirit)是否可以分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分离?分离后,原来的场所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被分离的精神又是什么?如果“场所精神”重新找到具体的表达,即又找到了新的场所,新的“场所精神”与旧的“场所精神”有何异同?有哪些变化?会因为离开原来的场所失去了一些什么,保留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吗?新的“场所精神”与旧的“场所精神”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两个有血缘的“亲戚”,又或是在新的场所重生的那个“祂”?……这一系列问题,其实又可以换一种问法:“场所精神”从何而生?因何而在?如何变迁?这个变迁,是不离原有场所的发展,还是因迁址而导致的改变?

换一个词语,用“土地神”代替“场所精神”,这些疑问是否又有新解?“土地神”能脱离场地而独立存在吗?能搬迁祂的神庙吗?搬家后的“土地神”的新家和老家又分别是什么?

场所精神很容易被认为是校园建设,特别是文化校园建设最重要的内核。但正如梅贻琦先生谈教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校园文化建设有时会像伪命题:人和事件才是校园文化的主角,校园本身只是载体,故此从精神层面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那物质环境层面的文化校园建设是否只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或者说文化校园建设中“精神”是很重要的,“场所”是无所谓的吗?更进一步,那什么才是文化校园营建的核心命题?

温州中学·校史岛

温州中学的四大校门、春草池、怀籀亭的因址变迁,场所精神在新的校区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