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消费可以减压?
心有不安但无能为力的李新,接下来的几天都把自己重重地扔进眼前这个年度报告的文字海洋中,试图通过这种没有思考的密集型工作来麻痹自己,并钝化自己似乎不该有的“良知”和“诚实”。
已经在职场,特别是“妖魔鬼怪横行”的金融行业混迹5年的李新,当然明白自己作为一个职场人,不能够只凭一腔热血莽撞地行事,“听话、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正道”。
其实这不是李新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与自己“执拗的坦诚”之间的冲突了。每次在与投资者们交流的时候,李新总是会提前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颇有点“角色扮演”的状态,努力把自己本性中的坦诚牢固地锁在职业这个面具之下,扮演好自己在职场上的投资者关系经理这个角色,按照公司领导们审核后的“剧本”,在广大投资者前,完成好自己对应的“戏份”。
在面对投资者犀利的提问,或者直击公司缺点的提问,李新的回答要做到的是“说了,但又没说”(按照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这个似乎该称之为“如说”)。这和李新理工科出身的严谨思维背道而驰,但职业自有其特殊属性在此。李新的工作目标,是吸引投资者们对公司的关注,让投资者们认可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进而购买公司的股票,李新的工作从来没有要求她去诚实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既然已经开始了这个游戏,自然要遵守里面的游戏规则。
紧锣密鼓地码了5天的字,已经成功地麻痹了李新的思想,让李新暂时从这种“拧巴”的心态中逃离了出来,而也正是这连续5天的超强度码字,让李新撰写年度报告的进度比预期提前了一些,这意味着李新可以难得的在周末休息一天。
……
周六早上,李新久违地睡到自然醒后,意识到自己搬来新的公寓后,还缺很多东西,另外搬家的时候断舍离了不少不再适合自己的衣服,正好可以趁着今天的休息来一个小小的“物质狂欢”。
身为21世纪的一位普通消费者,李新自然躲不掉消费主义的洪流,李新不记得之前在哪里看到的,说是消费可以减压……还没想清楚消费和减压之间的逻辑关系,李新已经站在了某大型家居卖场的入口。
琳琅满目的商品,处处可见的打折信息,温馨舒适的陈列展示区……仿佛所有的商品都在挥舞它们的双手,激动地向李新欢呼,并争先恐后地说“买我,买我!”起初李新还能沉着应对,按照计划的购物清单去购买。但是商家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消费者如此冷静呢?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是不容小觑的。在满减优惠,第二件半价,买满XX享免费送货到家等等购物策略的攻势下,李新早早举起了白旗,潇洒地将购物清单抛之脑后,背紧身后的超大购物袋,加入了消费大军中。
不得不承认的是,购物过程的确让人神清气爽,快速分泌的多巴胺让人沉醉其中。工作、生活上的不满、烦闷,统统在消费主义前缴械投降,随着把一件件商品装进自己的购物袋,李新仿佛重新找回了对于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李新享受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购物时刻,倒算不上所谓的独立不独立,只是喜欢的东西,如果负担的起,就可以简单地买下,不需要征求旁边同伴的意见或者认可,这让整个的购物体验更加轻松惬意,也许,这就是消费可以减压的一种解释?
但是,正如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样,消费可以带来的减压效应也是有限的,当离开了商场、卖场等,如果那些本身令人不愉快的因素依旧存在,那被消费暂时减掉的压力,很快又会卷土重来。更别提,看到信用卡账单的时候,会有“怀疑眼前的这个巨大消费金额是不是自己信用卡被盗刷导致的”这种幼稚的想法。
李新很多次都意识到自己又着了消费主义的道,特别是过了“消费狂欢”的快乐日子后,冷静下来时,发现自己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会有一种“自我厌弃”的感觉,不光后悔被自己“激情下单”而浪费掉的钱,更懊恼自己为什么没有把控住自己,在购物时获得的短暂的掌控感瞬间分崩离析。如果不幸,这种失去掌控感的时刻,如果正巧叠加了当天工作、生活上的不顺、痛苦,那无疑是一个威力不小的生活炸弹,在心底的洞口上肆无忌惮地炸裂。
所以,消费到底是减压?还是增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