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900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D

【解析】 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D选项正确。

2. 【答案】 C

【解析】 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选项正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 【答案】 B

【解析】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就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创造者的问题。认为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为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则为唯心主义。故B为正确答案。A是根据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所划分的结果;D是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所划分的结果。

4. 【答案】 D

【解析】 同一性这个表述在日常语言中,基本含义就是指相同。而这里,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含义是指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如果题干改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同一性的含义是指( )”,则难度更大一些。

5. 【答案】 C

【解析】 唯心主义的相同点是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根据对精神性本原的不同认识,唯心主义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故C选项正确。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精神之外的精神,比如神。

6. 【答案】 C

【解析】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故C选项正确。A选项是一元论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论观点;D选项是可知论观点。

7.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从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世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故D选项为正确。其余三项本身均为正确说法,但与题干设问不符合。

8. 【答案】 C

【解析】 如果宇宙中没有人或其他社会性智慧生命,宇宙就仅仅是无意义的存在。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世界有了意义,使自然过程成为社会历史。故C选项正确。A选项把世界的变化仅仅归结为自然界自身的规律,以自然界为基础理解世界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选项把世界的变化归结为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选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但人类社会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9. 【答案】 C

【解析】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同点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同点是“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物质的某一种形态,比如金木水火土或原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的。故C选项正确。

10. 【答案】 B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普遍(共性、抽象、一般)和特殊(个性、具体、个别)的关系。故B为正确。A选项所说的“本原与派生的关系”是指物质与意识之间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C选项的“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D选项的“形式与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方式的关系范畴。

11. 【答案】 B

【解析】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为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12. 【答案】 C

【解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A为错误)。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D为错误)。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为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

13. 【答案】 B

【解析】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所以B选项正确,A为形而上学的观点;CD项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但非根本属性。做本题时,建议回头与第11题关联一下。

14. 【答案】 A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而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的主要错误是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认为运动可以不需要物质承担者。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BC是形而上学的观点。D是诡辩论观点。

15. 【答案】 C

【解析】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是杜撰的说法。

16. 【答案】 D

【解析】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17. 【答案】 C

【解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是杜撰的说法。

18. 【答案】 D

【解析】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选项俱为联系的特征,但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

19. 【答案】 C

【解析】 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A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与题意无关。

20. 【答案】 C

【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的核心之所以是对立统一规律,理由有: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其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问题的方法。其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21. 【答案】 B

【解析】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22. 【答案】 B

【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抽象性、一般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具体性、个别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普遍性;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特殊性。所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23. 【答案】 C

【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24. 【答案】 D

【解析】 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故正确答案为D。

25. 【答案】 C

【解析】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原因是事物发展链条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产生或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产生或引起的现象。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故C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A选项的内容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选项的内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D选项的内容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

26. 【答案】 B

【解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是意识与物质、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7. 【答案】 A

【解析】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BCD都是错误说法。

28. 【答案】 B

【解析】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意识的能动性只在精神的范围内兜圈子并不能得到实现,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29.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及其相关的理解运用。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题干所引材料中的“否定”“灭亡”等词,都是“变化”“发展”之意。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经典著作设计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选择题乃至分析题常用的出题形式,所以,考生应加以重视,尽可能地在复习中掌握一些经典表述。即使对该表述不熟悉,只要认真加以分析,也不难找出正确答案。ACD本身都是正确的说法,但与题干设问无关。

30.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景物”是物质,“意境”和“感受”是意识。所以“面对同样的景物,可以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感受”的意思,就是面对相同的物质,可以产生不同的意识。换言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而非直观的、机械的。所谓“能动性”是指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即意识会和物质不一样,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谓“直观性、机械性”是指意识与物质完全一致。四个选项的表述本身都是正确的,关键是要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A是意识的起源,B是意识的物质基础,D是物质的特性,只有C说到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故它是正确答案。

31. 【答案】 A

【解析】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三者的共性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非精神。三者的区别之一,是对“物质”的具体理解不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认识,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比如水、火、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将物质界定为物质的构成单位如“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将“物质”定义为“客观”。提示一句,所谓“活火”,还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活”即运动、变化的意思。

32.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形而上学的特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方法论。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的、孤立的。题干所引用的言论,意思就是从古代到今天,世界没有发生变化。可见符合题意的选项只有D。补充一句,考试中有时也出现文言文,所以平时要注意提高这方面的修养。

33. 【答案】 D

【解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哲学重要问题“世界是怎样的?”的不同回答,以上这三对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以前就存在了,它们的对立与斗争贯穿着哲学史的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的历史观全部都是唯心史观。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是所谓“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所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有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4.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对“物质”“精神”的理解。范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题干中的“形”指的是人的形体、肉体,即物质;而“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鲜明地指出了人的精神对肉体的依赖性,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故选B。

35.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所谓“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即批判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但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36.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原因,或者说它超越旧哲学的根本性观点,即科学的实践观。考生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即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ABC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性区别,所以不选。

37.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对意识本质的理解。物质就是客观;意识就是主观。“心想事成”的“心想”是意识,但“事成”是物质。“投石问路”是行为,行为即实践,属于物质。“海市蜃楼”是光影,属于假象。现象无论真假,都是客观,属于物质。“杯弓蛇影”是错觉的意识,属于主观,为意识,故选C。

38.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意识本质的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著名论断包含的意思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一,意识源于物质(即“移入人脑的……物质”);其二,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改造过的物质”)。在哲学中,“意识”“精神”“观念”是同义词;“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中的“内容”,即“来源”的意思。故B正确。把意识理解为物质本身,或者说是人脑的“分泌物”,是错误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所以A错误。观念的内容(来源)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故C为错误。无论是正确反映还是错误反映,都属于意识。D缩小了意识的外延,故错误。

39.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对“物质”“意识”的理解。“真理”即正确的认识;“谬误”是错误的认识;“直觉”属于非理性因素。它们都是意识。哲学中的“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关系,属于客观。

40.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本质及其能动性特征。意识来源于物质,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物质不一样——这是意识能动性的一个表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意思,是不同主体面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即物质相同,意识却不同。故A正确。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否认了意识的物质性,为错误论断;CD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

41.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时间特点的理解,还考查了对相关诗句的理解能力。“光阴”“一万年”“朝夕”等都是时间的意思。正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一去不复返性,即一维性,所以毛泽东主张我们对时间要倍加珍惜。BCD本身都正确,但与题干的设问无关。

42.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物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在哲学中,运动有两层含义:显著运动和不显著运动。其中不显著运动又叫静止。显著运动与不显著运动是辩证统一关系。其同一性的表现,就是二者相互依存。“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坐地”是静止;而“日行八万里”是显著运动。故“坐地日行八万里”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43.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与运用。“心不使焉”的“心”是指意识;“白黑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中的“白黑”“擂鼓”都是物质。所以“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是说:虽然存在物质,但可以不产生对它的认识。揭示了意识能动性中的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客观性”是指意识来源于物质。本身意思正确,但与题干设问不符合,故A不能选。“创造性”也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其意思是意识的内容可以比物质所提供的信息多。故虽然C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设问不符合。D本身是唯心主义的说法,错误。

44.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理解。运动有两种形式:显著运动和不显著运动。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只承认显著运动、不承认静止,属于诡辩论;相反,只承认不显著运动、否认显著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中的“一次”是指时间。其意思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河流都是瞬息万变的,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

45.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的一维性的特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当物体的速度没有超过光速的时候,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是指时间总是沿着由过去到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单向前进,不可逆转。所以C正确。

46.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辩证法变化发展原理的理解。考生依据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不难看懂该故事,它说的是人们不知河水已涨而造成损失的故事。这说明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要以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CD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知识内容,但都与题意不符,是干扰项。

47.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法中的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主张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因此,我们对待古代和外来文化,也要批判地继承。这体现了辩证否定观。BCD是干扰项。

48.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法中“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是近几年的常考内容,并且一般都是结合事例出题,解题的关键是加强理解层面的训练。该题干中的事例较明显地说明了相关事件环环相扣的关系,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以B是正确答案。ACD都是干扰项。其中D项的干扰性最大。如果题干是一枚铁钉从生锈到腐烂,则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

49.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时间的属性。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属性。时间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时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意思,是说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时间的长度即具体特性是不一样的、可变的。

50.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解。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指出,量变、质变是辩证统一关系。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本身都是正确的论断,但与题干材料意思一致的是B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的“积跬步”是量变,“至千里”是质变;“积小流”是量变,“成江海”是质变。意思就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离开了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51.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质变规律及其“度”。这里所说的适度原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的“度”的概念。达不到该有的“度”,即“不及”,就不能达到该有的效果。而超过某个“度”即“过”,会带来新的质变,使事物丧失原有的属性。BCD都是干扰项。

52.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观点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表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而旧事物是失去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必然的。火车作为代表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马车这个旧事物。ABD都是干扰项。考生注意鉴别,就知道它们与题目内容不符。

53. 【答案】 D

【解析】 按照辩证法思想,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按照其存在的范围,矛盾分为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对事物发展都有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是指环境对小孩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所谓“环境”,就是外因。

54.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物质的统一性原理。物质的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其一,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其二,这个唯一的本原就是物质;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非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题干所给出的列宁的话,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该原理的核心意思。

55.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即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中国具体实际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所以答案是D。

56.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辩证法基本思想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经》体现出中国古代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中的“生”指产生、派生。所以该句话表明老子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本质,即对立统一关系,认为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属于辩证法观点。故D正确,C不选。“道”指客观精神,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不选。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不需要有物质、不需要经过实践,就能够产生认识。题干中没有这个意思,故B不能选。

57.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对辩证法两大特征之一——发展的理解。“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中的“法、势、事例、风气”等,是物质的意思;而“改、不积、变迁、移易”等,是变化、发展的意思。

58.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和对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典型命题的了解。中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朴素辩证法的代表。“阴阳相克,奇正相生”中的“阴”和“阳”,“奇”与“正”是指相互对立的两面;“相克”“相生”是指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59.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联系的两种属性。同一性是指联系的双方相互依存、渗透、转化;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区别、排斥、分离。“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的“和”是指同一性,“不同”是指斗争性。故只有D符合题干的设问。

60.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苏轼在《范增论》中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其意思是: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谗言才能听进去。该论断的意思,是强调在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内因是优先的、第一位的因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揭示的是量变能够导致质变。“欲速则不达”揭示的是适度原则的重要性。“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中的“机遇”是外因,“头脑”是内因,该论断的意思是:即便有机遇即外因具备,但如果头脑无准备即内因没到位,机遇也还是会被丧失掉。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作答该题的关键有两个:其一,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其二,归结出其所指向的原理。

61.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体现为其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动创造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等。“情人眼里出西施”体现了意识的创造性。BC都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是唯心主义观点。D是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62.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思,就是哪怕自身的水平很高,没有“米”这个客观条件,也做不成饭,与C的意思一致。ABD都是正确的表达,但是不符合题干的设问。

63.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以及其代表性人物与观点。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都主张精神决定物质,但它们对精神的理解不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脱离任何个人而存在的客观性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理解为与个人的心灵、感觉相关的观念性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有王阳明的“心外无物”、陆九渊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64. 【答案】 B

【解析】 “河水没有定性”是指“河水”是变化的。因为河水有变化,所以治河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不能用不变的方法去对待变化的情况。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人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的态度对待事物。故B切合提问。如果提问改为“‘要根据河水的情况来制定治河的方法’体现了( )”,则A可选;如果题干改为“‘人们能够认识河水的规律’体现了( )”,则C可选;如果提问改为“‘把河水治理好,归根到底靠民众’体现了( )”,则D可选。

65. 【答案】 A

【解析】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体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其中在认识世界方面,意识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所谓意识具有目的性,是指面对所反映对象,意识可以不全盘反映,而是只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加以反映,即所谓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生活是喜与悲的集合体。只记住“喜”而舍弃“悲”,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如果提问改为“看到喜,想到了悲”,则B可选。CD是杜撰出来的概念。

66. 【答案】 C

【解析】 哲学中的“联系”,是“影响”的意思。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会造成“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如果题干是“蝴蝶效应可以被人们认识所蕴涵的哲理是( )”,则A可选;如果题干是“蝴蝶引起的龙卷风有利有弊所蕴涵的哲理是( )”,则B可选;如果题干是“蝴蝶引起龙卷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蕴涵的哲理是( )”,则D可选。

67. 【答案】 D

【解析】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意思是“造成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身,而非秦国;造成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身,而非天下”。也就是说,对六国灭亡这件事情而言,六国自身的作用即内因是决定性的,秦国的作用即外因不是决定性的。对秦国灭亡这件事情而言,秦国的作用即内因是决定性的,天下的作用即外因则不是决定性的。故D符合题意。

68. 【答案】 D

【解析】 所谓“偶然”是指不确定的事情;所谓“必然”是指确定的事情,或者叫做规律。野兔撞树桩而死,是偶然的事情。农夫把这个偶然的事情当做必然,导致他“空等兔子撞树桩”的笑话。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本身均为正确的说法,但与题干设问无关。

69. 【答案】 C

【解析】 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来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当然,综合绝不是把事物的各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该方法的客观基础是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是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现象和本质分别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的对象。

70. 【答案】 C

【解析】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抽象到具体,是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统一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逻辑即按照思维的顺序去研究事物;而历史则是按照时间顺序去研究事物。“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最简单的关系,它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故C项正确。

71. 【答案】 B

【解析】 所谓创新思维,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所以要求新求变,因为物质是发展变化的。故B项正确。

72. 【答案】 A

【解析】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中,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 BC

【解析】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因素还是精神因素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故BC为正确选项。

2. 【答案】 CD

【解析】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故D选项正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故C选项正确。A和B选项都是辩证法问题,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故不选。

3. 【答案】 BCD

【解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这个问题在人类实际生活中还表现为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的问题。故BCD为正确选项。A选项不符合实际,并非所有哲学家的研究都涉及哲学基本问题。

4. 【答案】 ABC

【解析】 A选项“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与C选项“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含义相同,是正确选项。B选项“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中的精神就是思维,自然界就是物质,故也是正确选项。主体不是主观;主体大于主观;主体=主观+肉体。客体不是客观;客体小于客观;客观=客体+自在世界。故本题不能选D。

5. 【答案】 BCD

【解析】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故BCD选项正确。A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6. 【答案】 BCD

【解析】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BCD三项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的地方。A选项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故不能选。

7. 【答案】 AC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理论成果是创立了新的哲学形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客观世界,不仅看到世界源于自然物质演化,也看到世界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故A选项正确。这一哲学变革把世界当做实践改造的对象去理解,就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直观性,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又避免了唯心主义的抽象性,从而能够唯物地理解历史,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故C和D正确。B选项“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新成果,而是所有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共识,故B选项不选。如果题干中没有“第一次”,则此项也可以选。

8. 【答案】 ABD

【解析】 C项是杜撰的概念,为错误选项。A项也叫马克思唯物主义;BD项合在一起,叫旧唯物主义。

9. 【答案】 ABD

【解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一般特征,并且认为原子是物质的终极形态。这种认识不仅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更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故ABD三项为正确答案。C选项并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而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10. 【答案】 ABCD

【解析】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包括了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也包括了“物质统一性原理”。根据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AC可选;根据物质统一性原理,BD可选。

11. 【答案】 ACD

【解析】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故ACD三项为正确答案。B选项“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反应特性”是在A项之正确的说法基础上改动了两个字,是错误的。

12. 【答案】 AD

【解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这里“内容”是指来源,“形式”是指形态。许多哲学用语的含义,不能与生活中的含义直接等同。本题正确答案是AD。

13. 【答案】 ABD

【解析】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故正确答案是ABD选项。C选项本身是正确说法,但与题干设问无关。

14. 【答案】 ABCD

【解析】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ABCD四个选项都为正确答案。

15. 【答案】 ABC

【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故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6. 【答案】 ABC

【解析】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是:其一,从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因此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二,从新生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其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故正确答案是ABC选项。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内孕育成熟的,故D为错误说法。

17. 【答案】 ABC

【解析】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其一,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其二,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其三,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是杜撰的说法。

18. 【答案】 ABCD

【解析】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它是由一系列方法所组成的整体,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故正确答案选ABCD选项。

19. 【答案】 ABCD

【解析】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具有规律的基本属性,也存在区别。这些区别有:其一,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其二,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其三,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0. 【答案】 ABCD

【解析】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一方面,主体选择并不否定社会历史趋向。因为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即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而可能性空间是由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趋向通过主体选择实现。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主体的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的实现方式。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1.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风定花犹落”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指的是物质世界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这些都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B是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运动观;D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2. 【答案】 CD

【解析】 本题是理解型题目,考查对哲学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世界观、方法论是个大概念,由理论化系统化的部分和自发的零散的部分共同构成。其中理论化系统化的部分,才叫做哲学;自发的零散的部分叫社会心理。D是哲学的定义;C是对它的解读。A夸大了哲学的范围,故不正确;B缩小了哲学的范围。无论是否科学,只要理论化系统化了,都是哲学。

23.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唯心主义的起源和评价。材料来自列宁的《哲学笔记·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列宁在该表述中明确指出了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即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故A可选。材料将唯心主义比喻为“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不结果实”意味着唯心主义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有缺陷的;其二,“花”意味着它也有一定的价值。唯心主义作为精神现象,当然不是自然界中天然具有的,而是人类的思想成果。所以BD可选。只要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完全可以避免唯心主义的错误。故C不能选。

24.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该题借助奥运会吉祥物的事例,考查考生对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吉祥物首先是人们主观精神的产物,但它们来自现实世界,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故AB可选。意识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创造性。所以,设计结果是经过人们主观能动性进行加工、改造过的东西,不全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仿。所以C不选。D本身就是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不选。

25. 【答案】 AC

【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时空观。题干中所谓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实际上是将时间、空间看作“抽象观念”即意识,否认其客观物质性。该论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对立。AC都是马克思的时空观,与题干的意思完全对立。故可选。B是题干的意思。
D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与题干设问无关。

26.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哲学基本问题”。此原理是该部分必须过关的重要知识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故C为正确。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第一性问题,根据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被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同一性问题,根据对它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被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以A可选。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分,则来自哲学另一个重要问题即“世界是怎样的?”的回答,所以B不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所以D不可选。

27.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所以AC正确。人应当通过正确的实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好,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处理不好,则会出现对立。所以BD把问题简单化了,是错误的论断。

28.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AC都是人类与自然界辩证关系的正确表述,是正确选项。B是对AC的引申。D夸大了自然界的力量,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论断。

29. 【答案】 AB

【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时空的特性。具体物质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所以选择AB。时空是客观性的,与人的主观无关。认为时空是主观的感知形式的观点是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所以C不选。必然性偶然性问题与时空问题不相关,所以D不选。

30.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精神、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客观物质世界决定了人的精神、观念。所以AC是错误的。题干的例子说明意识、精神对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证明人能够把观念、思想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的东西,而实践正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毛泽东语),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所以BD都正确。

31.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及其特征。意识的内容(来源)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故D项正确。意识的主观形式决定了人的意识和认识具有主观上的差别,其中就包括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反映。所以,AB正确。C否认认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32.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知识内容,近年来考过不止一次。“望梅”的“望”的实际意思不是“望见”,而是“盼望”。所以“望梅”实际上是对“梅”的联想,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精神上的活动造成了短暂的“止渴”的后果,体现了意识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故B可选。但真正的“解渴”需要现实的物质的东西来实现,主观上形成的东西包括观念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意识作为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也不能等同于事物自身。故D为正确选项。A本身不错,但与试题设问不符。C作为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精神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能够转化成物质。

33.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具体考查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的知识点。狼孩没有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A);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B);无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D),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无所谓意识。所以AB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所以C是错误的。

34.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运用。所谓特殊性,就是差异的意思。所以,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人们,针对不同的事物,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区别对待。ABD都包含了这个意思,故正确。C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原理之矛盾转化的思想。

35. 【答案】 BC

【解析】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具体体现。正确处理的方法,就是要做到坚持物质第一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坚持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命令自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思,“服从自然”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意思。故B正确。“审时度势”是认识、把握规律的意思,而“因势利导”是发挥能动性的意思。故C正确。A是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观点。D是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观点。

36. 【答案】 AC

【解析】 本题是串联型考题,难度比较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认定世界的本原为物质,为唯物主义;持相反看法的为唯心主义。故A可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表现是反映论,即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唯心主义则是先验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客观精神或者主观自生。故C可选。B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D的干扰性最强。唯物主义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唯物史观。所以,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不同,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而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区别。

37.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规律的特征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故A可选。规律的最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B错误。但是,人们能够认识自然规律。认为规律无法被人认识,是不可知论观点。“发现”就是认识的意思。所以C可选。规律是物质,可以被认识,不能被“发明”。发明规律是否认规律客观性的唯意志论的错误观点,故D不能选。

38.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对理解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存在和思维,与物质和意识是同义词。故A可选。客观规律是物质,主观能动性是意识。故B可选。价值是联系的一种,具有客观性,属于物质。真理是认识,属于意识。故C可选。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认识属于意识。故D可选。

39.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及时空的特性。牛顿物理学认为,时空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原理,揭示和证明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所揭示的“尺缩钟慢”现象,证明了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AB可选。CD就内容而言是正确的,但在爱因斯坦之前已经被证明,与试题题干设问不相关,所以不能选。

40.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是串联型考题,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归结起来命制题目。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一方面,物质产生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可以认识物质。故四个选项都正确。

41.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变化发展原理的理解。“刻舟求剑”这一典故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揭示了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要求人们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进而也嘲讽了无视事物变化的形而上学的错误。BD都是辩证法的观点,但与题干内容不符,是干扰项。本题既考查对辩证法各个内容的理解,又涉及对古代典故的基本性了解,具有一定难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较典型的出题方式。

42.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题干之中的“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代传承,表明A可选;“龙”源于现实中诸多动物的“组合”,表明B可选;人通过观察现实中存在的蛇、鹰、马等动物,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龙”,表明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直观的,而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故C可选;D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设问不贴合。

43.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为案例型题目,通过一个故事将辩证法的诸多原理组合起来进行考查,具有一定的难度。华佗根据不同的病开不同的药,即对症下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A可选。两位病人症状相同,但华佗能看出其病根不同,表明华佗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故B可选。因果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比如异因同果。头痛发热是果,但引起头痛发热的原因却不同。华佗看到了这一点。故C可选。D本身正确,但属于认识论的内容。

44.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质变关系”“新事物与旧事物”,同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的基本历史知识为材料,具有跨知识点和跨学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二者相互渗透,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属于质变。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出现和存在,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质变。红色根据地是当时的新生事物;正是这种新生事物不断壮大,最终取代了国民党统治,从而战胜了旧事物。所以D正确。AB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如果题干出现“红色根据地在不断壮大”,则A可选;如果题干出现“白区在不断缩小”,则B可选。

45.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掌握。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上句“风定花犹落”中之“风定”意即风在静止,“花犹落”意即花在运动,合起来就是“静中有动”,故A可选。“鸟鸣山更幽”之“鸟鸣”意即鸟在运动,“山更幽”是指山处于静止,合起来就是“动中有静”,故B正确。两句合起来正体现了动静相映成趣,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C可选。D是诡辩论或者相对主义的观点。

46.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对辩证法中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解。量变质变是辩证统一关系。其中,二者的同一性特别易于命制考题。量变质变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里面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质变要依赖于量变,量变没有积累到突破度的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者的意思类似,都是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意思是量变没有突破度,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47.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是讲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复杂的属性。它们一方面具有斗争性,即相互区别、排斥、分离;另一方面具有同一性,即相互依存、渗透、转化。所以,凡是两种属性相反的东西,它们之间却存在依存关系、渗透关系、转化关系,都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中的“智”和“愚”,“巧”和“拙”,它们的属性无疑都是相反的,即具有斗争性。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还具有同一性,即相互依存、渗透、转化。正是因为“智”和“愚”,“巧”和“拙”之间还存在相互依存、渗透、转化的关系,所以才会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是属性相反的东西却相互依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的“载舟”和“覆舟”,也是属性相反的东西,却依存在一起。所以ACD符合题意。B反映的是矛盾特殊性原理。

48.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必然性是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支配力量,必然性决定着偶然性;但另一方面,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AB表述正确。C错误地认识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故不能选。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发现必然性即规律,但必然性隐藏在偶然性之中,所以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所以“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错误的观点。故D不选。

49.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体系中,三大规律侧重揭示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发展”。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发展的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发展的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方向和道路。所以,只有兼具了方向的前进性和道路的曲折性,才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要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比“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历史的前进;但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不是直接到达的,而是经过了一个中间环节:“剥削社会的私有制”,这就是曲折性。故A可选。同理,BD也符合题意。而种子——种苗——种子,则只有曲折性,没有前进性。故C不可选。

50. 【答案】 AC

【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唯物主义两大历史形态,即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相同点。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只有唯一一个本原即物质。如果否认了这一点,就不再属于唯物主义的范围。故A可选。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必然得出意识包括认识,是物质派生物的观点,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故C正确。辩证唯物主义将辩证法和唯物论结合起来,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而形而上学否认该观点。故B不可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D不可选。

51.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和作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复杂性,既有依存、渗透、转化的同一性的一面,又有区别、排除、分离的对立性的一面。但无论是联系的同一性还是联系的斗争性,都具有积极作用,即推动事物的发展。A是讲斗争性的作用;BD是讲同一性的作用;C概括表达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所以ABCD都正确。

52. 【答案】 ABC

【解析】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意思是“奢靡之风一旦开始兴起,国家也就走上了逐渐衰亡的道路”。“奢靡之风”是外在的现象,“国家衰亡”是内在的本质,故A可选。“奢靡之风”的流行是不显著的变化即量变,“国家衰亡”是显著的变化即质变,故B可选。“奢靡之风”的兴起,会导致“国家衰亡”的后果,故C可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表明,事物是相反属性的集合体即“相反相成”。如果题干是“繁荣其表,衰亡其里”,则D可选。

53. 【答案】 ABCD

【解析】 “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只要存在一个现象引起另一个现象这种关系的,均为因果关系。因为“磨砺”,所以“宝剑锋”,故A可选;因为有“志气”,所以“功劳大”,故B可选;因为“勤俭”,所以“节约”,故C可选;因为“自满”,所以“受到损害”,故D可选。

54. 【答案】 ABC

【解析】 “宗教”是意识;“现实苦难”是物质、客观。“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意为意识源于物质即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感情”为主观;“宗教……是这种苦难的抗议”是指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故ABC符合题干设问。D本身为正确论断,但与题干意思无关。

55. 【答案】 BC

【解析】 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构成商品的二要素,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交换价值、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故BC正确。任何商品交换的比例,都叫交换价值。而商品与一种特殊商品即货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叫价格。故价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属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本题将哲学内容与政治经济学内容结合起来命制题目,难度较大。

56.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知识要点包括: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由此可以选出ABC为正确答案。既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活动,D显然是错误的。

57. 【答案】 AB

【解析】 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所以底线思维能力首先体现了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其次,底线思维还体现了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运用,事物是对立统一的集合体,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故AB正确。

58. 【答案】 ABC

【解析】 所谓“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故A符合题意。所谓“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B符合题意。所谓“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就是抓主要矛盾,属于矛盾原理,故C符合题意。

59. 【答案】 ABD

【解析】 “整体性、全局性”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A符合题意。“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B可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即预见未来,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中意识的“创造性”的特点,故D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