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周宅位于堰上镇北关街的中段,过了西门直行大约二百米是一三岔路口,向东北一条大约一华里长的街道就是北关街,此街一至延伸至大城门楼下,这座城门楼就是大关门,大关门是堰上镇北大门,往东走一公里,还有一座向北开的小关门。北关街是堰上镇最繁华的街市,这一路分布着粮行,当铺,钱庄,中药铺,染布行,日杂铺.饭馆、山货行,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店铺。而镇公所,天主堂,西医院也在这条街上。这其中周家在这段街上就拥有中药铺与日杂与山货以及饭馆多家的大门面。
周宅位于北关街中部,周宅左边是周家自家开的济生堂药铺,右边也是自家的杂货铺,
周家的大门楼是中西合壁式建筑,楼头是两个对称的灰色高大卷拱,周宅的台基高于两边店铺,上五级台阶,可达门楼两扇高大红漆大门前,大门两边装饰两个大石鼓。从街上看不出后面的建筑,进入大门,门的左边是三间门房,右边是小小耳房。大门对面有一大的福字照壁,从这里再往左就是二门,从二门进来是一院落,两旁有左右厢房连有抄手回廊通后面就是厅堂,厅堂宽敞高阔,整个建筑是中砖木结构,厅堂内正中墙上挂一猛虎下山图左右有对联,画下是一条几,条几上有两个大青花瓷瓶,上面插着时令鲜花,条几下面是一八仙桌两边有两把太师椅,厅堂地面是青砖砌成,厅堂两边是两间房,左边是卧室由商会会长周世华夫妇住的。从厅堂后面有一道门可通向后面一进院落,是小姐月娥住的二层小楼,上下各三间
从抄手游廊右边又有一走廊,走廊尽头又是一道拱形门,通往周家大花园,
周家花园,花园不大约有一亩地,里面种桃杏李的果树,中心有个几十平米的池子,里间也有小桥流水和小小凉亭,但是却很袖珍,水不深大约一米,水是从墙外面护城河水通过来的。池子周边种植着桃杏李枣的果树,间或也有榆柳之类古树,再后面就是两丈多高的围墙,花园左右两侧是一长溜平房,大约少各有七八间,一边是仓厍,一边是厨房,柴房和储藏室,都有独立小小院落,砖有防火墙,其实这花园水池里的水也是为防火用的,以备不时之须。旁边两家店铺都有直通后花园的小门,
周世华有三男一女,分别排序为大儿子周昌茂。老二周昌盛,老三是女儿大名周昌祥,小名月娥,小儿子叫周昌瑞。右边是大儿子周昌茂夫妇所居,由于周昌茂夫妇经营着码头贸易,由码头上货栈仓库内也有寓所,所以除了春节歇业大儿子就不住在这里,平时就空着。从厅堂两边边门一至通向后方,迈过个大门槛又是一个天井,围绕着天井后是幢二层楼高的楼房,也是砖木结构,形式如同字形,两边有翼楼,左边两层是二儿子周昌盛夫妇居住,
周昌盛是本镇保安队队长。本来周家中药铺周世华想交给昌盛经营,无奈二儿子不谙经营之道,少年时就爱舞枪弄棒,成年后更喜结交朋友,行侠仗义,常常行走江湖四处找人学武艺,周世华无法只能自己经营药铺,为了不让他四处游走,给他娶了房媳妇,想借此拴住他,没有想到,新婚一年之后,他又丢下家里的儿媳妇和刚满月的儿子四处游荡。周世华只好另想办法,前几年镇公所保安队队长出了个意外,缺了人手,空出了闲位,周世华急找了镇长托了关系,为二儿子周昌盛谋了个这个公差,成功当上堰上镇保安队队长,自从当上这个保安队长之后,周昌盛倒是如鱼得水,平日里领着一帮保安队员协助镇长保一方平安,闲暇时又教这帮人可也算是遂了昌盛自己的愿望。家里由二媳妇和儿子与女儿住。右边翼楼两间本由三儿子昌瑞住,但三儿被周世华派去经营杂货铺,就一至住在旁边杂货铺里的卧室,三儿子昌瑞还未成婚。
周宅的后面就是顺城街,顺城街街的另一也是两丈多高的古城墙.墙下面有临时搭建着窝棚居住的大多是平民百姓和些做小本经营生意人,有卖小吃的和卖针头线脑,理发剃头担子的,也有卖菜和生肉挑子。
周家后门开在厨房那一侧,打开两扇门走进来就是一小小院落,再从这院落进周家花园了。
说起堰上镇商会会长周世华,方圆几百里之内也算是个响当当人物,是个大户人家,除了在镇上有部分产业.在附近乡镇也有良田千亩,这一手家业由他祖父所创立。
周世华祖籍是离堰上镇二十多里外的周家湾,他祖父是满清时考取功名,从乡试,府试,会试考取进士之名,在京城做了一个翰林,也放任做过几个地方知府,告老还乡之后在堰上镇起了几重房舍,也在城外买了几百亩地,民国还没建立就已已经仙逝。家业的快速扩張是到了世华父亲这一辈,他父亲周元济虽没有继承老爷的从政的衣缽,却在另一条从商路上施展其天才似的才华,周元济常随着老爷左右,照顾着老爷因为老爷任上两次知府所在地一个山西,一个湖南,所以老大在此其间长了不少见识,虽学业未成,甚至荒嬉,这是老爷心中一致的憾事,但从随老爷这几年在各地往来渐渐学会了贩夫走卒的勾当,渐渐积累了不少财富,之后索性把家中儿子周世华叫来照顾老爷,民国时期,自己则利用积累到财富在堰上接连几年内开了中药铺,杂货铺,和一家“济生酒楼”.同时为了方便对外交易又在堰上镇码头边经营一家“济生商行”。更了不起的是汉口也开间分行。专为对汉口等外地供应地方土特产以及从事买卖泊来品。平日里贩东售西,买南卖北,从家乡特产木耳,香茹,白果,板栗,桐子中获利甚丰,其中有一种东西还在汉口商行间有很大名气,这就是“堰耳“,堰耳其实是产生荆山中的一种山珍一白木耳,因为从山里运出来需从堰上中转至汉口,所以人们就叫它为堰耳。,
周世华从小就跟着父亲周元济走南闯北,耳闻目染也从中学会了经营之道,民国初年,到二十多岁时父亲就放手让他单干,没有想到周世华比父亲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十几年的历练苦心经营,到周元济去世那年,也就是到民国二十年,周世华在本镇拥有药行,当铺,钱庄,商行几个大字号,分号不但在省城武汉有,连周边河南,陕西一带也拥有,在蛮河边上拥有个几座码头和十几条船,因此理所当然选为本镇商会会长。
貴娃子的柴之所以能直接挑到周宅,是因为贵娃子的二叔在周宅的厨房掌勺大师傅,因为是周家湾人,因为早年周元济发迹之后.开始思起家乡的美味,为了每天能吃上家乡可口的饭菜,在任上从周家湾招来一个会厨艺的远房亲戚做厨师,贵娃子二叔十多岁就跟着一个周家远房亲戚的厨师学徒.两人一至跟着周元济老爷子,二叔久而久之也就会了这门手艺,等周老爷子驾鹤西去时,老厨师年老干不动之后,二叔理所当然扶了正。做了周家掌勺大师傅。周家非常念旧,从祖父那时起周家就有个规矩上上下下的下人都用周家湾的人,相信老乡,这些人也都是一个一个被熟人带进来的。
周府上上下下几十号人,除了主人们开小灶之外其余下人都是一个样,早上稀饭馒头咸莱中午干饭一荤一素两个菜,晚上肉丝面,周府对下人一点也不苛刻,因为下人们都是老乡,有些甚至还沾亲带故,从周世华爷爷那辈起一至到如今都是这样,所以每个下人对周家忠心可耿耿,别无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