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人造冷库”
24
“人造冷库”
成了农村各家各户标配、冬暖夏凉的水井,还有一个特别实惠、给力的用处,可以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临时存储、保鲜家里所谓的“高档”食品乃至还舍不得倒掉的剩饭剩菜。其中得剩菜还不一定十“纯”得哩,大多时候是上一顿乃至上几顿各种剩菜的大杂烩,我们叫它“掺返汤”。原本几个碗存放的合并成一个碗了,“节约闹革命”吧。
——“掺返汤”发音“踩废汤”:舍不得倒掉的上一顿乃至上几顿各种剩菜的大杂烩,下一顿经重新烧烫后供一家人继续享用。此类情形,在曾经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是习以为常的。
——“节约闹革命”:勤俭节约过日子。这是那个年代每时每刻能听到的声音,懂的朋友年纪都不小了呀。
那个时候,少有人家买得起冰箱的。至少在我家,就从未有谁提起过世上还有这个好东西。
——“好东西”叫“赞货”发音“载服”。
拿出一只竹篮,在提把中央系上一根长长的麻绳,把要保存的食物放进篮里。一个碗的话,尽量放在篮子中间,多个碗的话,务必对称着摆放,总之,要保证篮子里盛放的食物保持平衡不倾斜。如此,碗里的汤水不至于倒出来。
——“竹篮”发音“竹籁”,叫“竹篮头”发音“竹籁豆”:竹条编制的篮子。
一旦放歪了,吊着的篮子重心偏了,汤水就会从碗里流到篮底,再滴入井里。虽然一时污染的井水时间一长也就化为乌有了,主要是很好吃、有营养的“油水”少了甚至没了,那才真正叫心疼哩。
——“油水”发音“油思”:此处指菜的汤水。
——“心疼”,也叫“肉麻”发音“袅魔”。心疼得全身的“肉”都在发“麻”了,表情够到位的了。
拿一块毛巾或土布把篮子盖严实。移开井盖。拎起篮子吊到井口,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放入井内,在离水面三四十公分的位置停住。再用麻绳的另一头,在井圈外沿挖井时就浇铸好的井盖铁搭扣上扎紧、固定。盖上井盖。全过程天衣无缝、没有一点瑕疵,呵呵。
——“土布”叫“老布”。
——“篮子”叫“篮头”发音“籁豆”。
——“小心翼翼”叫“刻刻留心”。
此刻的水井,妥妥的变身为一个人造冷库、一台不花钱的天然“冰箱”。
待需要食用时,再移开井盖,双手慢节奏、不晃动地交换着把篮子提上来,里面的吃的喝的基本保持新鲜不走味。像以“红烧肉”为代表的荤菜,纯属稀有菜品,吃过后哪怕只剩肉汤了,也绝对是神一样的存在。因为有肉油,放久了,表面会自然而然形成薄薄的、乳白色的油层。再吃的话,就需要热一热,否则口感会差很多。
——“红烧肉”发音“红烧袅”。还别说,这家乡“红烧肉”一如既往带来的醇香,还真能“袅”梁三日啊,入嘴后的口感、享受,啧啧,美死你不偿命啊。
——“红烧肉”简直是国人餐桌上经典中的经典,不同地方的烧法虽不尽相同,但应该大同小异。我新场老家的普遍烧法大致如下:在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加入五花肉(那只是指现在哦,放在过去,家里大人买回来的肉,还真指不定是哪个部位的呢)和适量料酒,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捞出备用,俗称“出白水”;再将锅子烧热,倒入适量食用油,加入冰糖(同样只是指现在,以前的话,能有白砂糖就已谢天谢地了,不放是常态,放一粒“糖片”算是给面子了),小火煸炒至冰糖全部融化,将五花肉倒入锅内转中火,快速翻炒;放入适量的姜片、八角(我小时候还真没见过我家有这玩意)、盐,酱油是必须放的,所谓“浓油赤酱”,不能少了“酱”不是,喜好口味重的,还可以适当多倒些的;大火烧开后转温火,炖至四十分钟左右,收汁,起锅入碗。
——荤菜放久后表面形成油层的现象,叫“褐面”发音“褐米”。
当然,即便有了“人造冰箱”的特别呵护,篮里的食品也不宜在水井待太久,一般也就两三天。时间过长,就不敢保证东西依然是新鲜的了。真要是因为放太久了而让食物坏掉了,那就倒霉了,后悔都来不及。
——“坏掉”发音“哇特”。
水井里所储存的食品,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无疑都是宝贝。即便真的变了质,家里人还总是有点不甘心。再次把鼻子凑近,再次深深地闻几下。唉,真的有令人恶心、作呕的馊味啊。心里好一阵懊恼、不舍,嘴里无奈地不停嘟囔着,“早晓得放不长,早一点吃掉多好。可惜啊可惜!”
——“鼻子”叫“鼻头”发音“憋豆”。
——“恶”发音“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