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兴大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被未知的敌人蔑视

历史上的郑和七下西洋,但前两次下西洋的时候路线基本是一样的。

从长江入海口的太仓刘家港出发,先到占城,然后在东南亚群岛转个圈,再过马六甲海峡,然后直接奔向印度半岛的最南端。

直到第三次,郑和才跨过印度半岛,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抵达了波斯湾,接触到了西亚的国家。

不过,有一点朱瞻坺还是很疑惑的,那就是郑和本应该在今年九月再次出发,进行第三次的远洋,然而现实是直到现在他仍旧还在大明。

不过,朱棣显然是不会考虑这些的,因为郑和的推迟出发就是他决定的。

相比之下,眼下他更关心“契丹国的野猪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

“马保。”明显在压抑着怒气的朱棣看向了郑和。

“古里等国的使者今日在吧?”

朱棣记得,今年的除夕晚宴,他特意邀请随郑和远洋归来的诸国使臣一同参加。

“回陛下,如果按照此前礼部所定的名单,应该是在的。”

郑和虽然是宦官,但却并非普通宦官,普通的宦官是基本接触不到任何政务的,因为明朝至今的三位皇帝都非常抵触宦官。

别说掌印太监,掌印太监虽然负责几乎所有决策的最后批红,但在永乐之前的太监都是不允许读书认字的。

太监读书认字是从宣德年间开始的。

所以,这些事情郑和并不负责,再说了,人家也是有官职的,若不是朱瞻坺异军突起,人家到现在仍旧是市舶司总监事。

“回陛下,诸国使臣都在,并且都已经按时参加今日的晚宴。”朱棣的总管太监见状连忙开口说道。

“吕震!”朱棣冷着脸喊出了一个人名。

吕震,现任礼部尚书,因为前任礼部尚书刘观改任刑部尚书,吕震于永乐七年元月十一升任礼部尚书。

“臣在!”吕震跌跌撞撞地小跑着出来。

“人呢?”

“臣这就去找!”感受着朱棣言语之间的愤怒,吕震连忙转身冲入人群之中。

因为大明在下西洋一事上算是刚开始,所以眼下会汉话的人并不多,诸国使臣基本上都在本土找了会汉话的翻译,亦或者是商人,带着一起来大明。

少部分距离过远的,比如印度半岛部分的国家,因为和大明的交流不多,也有找不到翻译的,但在来到大明之后,大明昭告天下,为他们找到了翻译。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时代,也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职业。

大明官方和海外诸国的交流并不多,但商人不是。

除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条与丝绸之路不相上下的商路,名为蜀身(yuān)毒道。

以蜀开头,自然是从蜀地出发,经云南进入八百大甸(面甸),然后转入白象国,再翻山越岭进入中亚,最终抵达地中海沿岸。

所以,商人还是很厉害的。

没一会儿,吕震就带着几个人回到了朱棣的面前,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躬身说道。

“启禀陛下,古里、柯枝和小葛兰三国使臣带到。”

朱棣并没有说话,只是摆了摆手,身后的总管太监便走上前去,对着古里等三国使臣身边的翻译说了起来。

很快,翻译的脸色变了,但还是如实的将话转达给了古里等三国的使臣。

然后,古里等三国使臣的脸色也变了。

期期艾艾的,这些人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囫囵话,这让朱棣本就压抑着怒气的心情顿时更加不好了。

“告诉他们!既然我们问起来了,那就证明我们已经知道了,现在问他们只是在确认!”

“如果他们如实说,那也只是在陈述事实,朕并不会怪罪他们。”

“但他们若是模棱两可亦或者是不说实话,那就是在包庇!”

任谁都能听得出来朱棣话语中压抑着的怒气,那几个朝廷所找的翻译忙不迭地将话传达给了那三个使臣。

显然,朱棣的话是很有震慑力的。

别以为远洋宝船队只是一支船队,要知道在历史上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远洋宝船队可是灭了一个意图袭击宝船队的国家的!

要知道,宝船队每次下西洋所带的人都超过两万人,除了船夫和杂役,剩下的可都是正规军!

大国不行,但灭个小国还是轻轻松松的。

因此,在朱棣的威胁下,古里等三国使臣很快就给出了回答。

“启……启禀陛下,他们……他们说……”翻译显然是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战战兢兢地回答道。

“赵王世子殿下所说之事……属实……”

……

兴庆宫前的丹墀上,明明是站满了人,但却落针可闻。

“哼哼……哼哼……”朱棣冷哼两声,挥了挥袖子,示意翻译退下。

“好哇,好哇……”

“来人,看赏。”朱棣示意总管太监给三国使臣看赏,然后就拉着朱瞻坺向后走去。

而这一走,竟然走到了朱棣的位置上。

看着老爷子让人特意摆在身边的座位,朱瞻坺一时之间犯了难。

这……坐还是不坐?

不过,犹豫显然是没有用的,因为这并不由他做主,朱棣直接就拉着朱瞻坺坐了下来。

随着朱棣的坐下,之前停下来的各种节目也恢复了正常,官员们也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周围人开始了攀谈。

然而,表演节目的人都战战兢兢,互相攀谈的官员们也都有意无意地竖起了耳朵,时不时地偷瞄一眼朱棣和朱瞻坺的方向。

“瞻坺,今日这件事,你做的很好。”拉着朱瞻坺坐下后,朱棣开始了感慨。

“此前,不管是你太爷爷还是爷爷都是很看不起商人的,但现在看来,我们还不如你一个孩子。”

“爷爷,话不是这么说的。”感觉屁股上仿佛有针扎一般的朱瞻坺坐立不安,但还是开解着老爷子。

“于治国来说,商人重利轻义,囤货居奇,哄抬物价,您和太爷爷看不起商人也是正常。”

“但正所谓鼠有鼠道猫有猫道,马刀、长矛和匕首,只有用对了地方才会起到效果。”

“商人重利轻义,但也正是因为他们重利,所以才会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外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越是稀罕的东西就越容易赚钱。”

“孙儿也只是在整顿北方商业的时候偶然听说,若不是因为这样,孙儿怕是这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