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圣人逻辑
被强加的圣人身份
有一组相似的词语,我会在这本书中讨论——圣人、圣母和圣婴。在本章中,先讨论一下圣人和圣婴,后面会讨论圣母,以及与圣母形成绝配的巨婴。
圣母和巨婴现象比比皆是,至于圣人和圣婴,则是相对极端的现象。
什么是圣人?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圣人的期待是,他们要做出巨大的贡献,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私欲。
我们历史上一个极其经典的例子是王莽。讲到这儿,我要再次推荐张宏杰的《坐天下》一书,其中也讲到了王莽这位奇特的皇帝。他先做道德家,做到圣人的份儿上,然后被民众、官员和知识分子联合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上,但当他想把一些道德标准往全社会强推时,就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不过这好像在说,王莽的初心很好,但整个社会其实没做好接受他的道德标准的准备。其实并非如此,当了皇帝后,王莽除了讲道德,其他太多方面简直是昏庸无智。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讲,就好像他屏蔽了智商这个重要的自我功能。
太讲道德,人就容易屏蔽自己的智商。看王莽的故事时,我会有这种感觉。其实反观自己和周围的人也一样,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不过,在追求成圣的道路上也有人全方位开挂,这个人就是明朝的传奇人物王阳明。在思想、军事、政治乃至权力斗争等方面,他都是顶级人物。
王阳明从小的志向就是做圣人。他被贬到贵州龙场时,在龙场一个石棺内闭关时悟道,深刻洞见到宋明理学中一直对立的“天理”和“人欲”其实是一回事,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一切都是人心的演化,他由此提出“心学”。
“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中的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听过。这句话给人的直观印象,很容易是得“灭”了你的欲望,遵循高标准的“天理”,就像在反对人的欲望似的。而宋明理学的支持者则说这种理解不对,因为在理学家的诠释中,他们强调的是不要放纵欲望。例如,你得吃饱,这是“天理”,而如果渴望吃得精美、奢侈,这就是“人欲”。如果放纵“人欲”,人就会陷入对欲望无穷无尽的追求中,而如果遵循“天理”,这就是合适的。
用心理学术语讲,吃饱是“需要”,对应的英文是need,而吃得精美,是“欲望”,对应的英文是desire。追求的是欲望时,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心理赋义,这时很容易脱离现实的需要。例如,“需要”是你要吃一个馒头,而“欲望”就容易变成你想吃“世界上最好的馒头”,这一下就变得不同了。
讲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到,“需要”对应的是现实性,而“欲望”对应的是想象——太容易陷入全能自恋级别的想象。
按说,宋明理学的解释很中庸、有道理,可“灭”这个字的确是一种极端的表达。
并且,在中国人的想象世界中,也会对这些灭掉了欲望的圣人赋予一种无所不能的想象。谁灭掉的欲望最多,谁就最厉害。例如,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武功最厉害的就是少林寺中的扫地僧。小时候,我看武侠电视剧时,觉得常见到“天聋地哑”“枯荣大师”等称呼,这些灭掉了欲望甚至身体机能的人,都厉害得不得了。
但这也许只是想象,而现实中得是王阳明这种将天理和人欲统合到一起的人,才称得上厉害。
这些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联系?
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压制过自己的欲望吗?当看到社会上一些你崇拜的人时,你会期待他们是没有私欲的吗?
作为有点名气的心理学者,我多次感受到别人对我的这种期待。下面讲一个看似极端但我不觉得奇葩的例子。
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我接连三次做讲座时都遇到了一个男粉丝。他对我有点狂热,第三次时,他还现场送了花。收到男粉丝的花,我受宠若惊,也有些不自在。那时,我不擅长拒绝人。讲座结束后,我要坐地铁回家,这个年轻男子跟随而来。
在路上聊天时,他说:“武老师,您肯定特别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吧?”这一刻我才知道,他对我有了不切实际的想象,心理学上叫“理想化”。我有意识地想打破他的这种理想化,于是对他说:“怎么会?你看我这几次讲座都是收费的,讲课方不给我钱,我就不会来,钱对我来说很重要。”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个年轻男子,现在还记得他对我的失望。
所谓粉丝,所谓偶像,都是幻想而已,这些我一直都不怎么在意,但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震惊了我。他是我很熟悉的一位朋友,多次请我讲课。按说他对我很了解了,可是一次我和他聊天时,告诉他我的女友如何如何,他竟然问我:“武老师,你也谈恋爱吗?”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后来一聊,发现他是认真的。他真觉得像我这么有境界的人,应该不在乎钱,也不应该谈恋爱。
这真的雷到我了,然后他再请我讲课时,我就把讲课费给提上去了。
关键是,这种事竟然不止一次发生在我身上。多次有熟悉我的朋友问:“武老师,你也谈恋爱呀?”“武老师,你应该不在乎钱吧?”……
我现在才有这么点名气和影响力,那时远不如现在,就有人对我有这种期待。可我每次都想,真做一个他们期待中的圣人,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啊?不在乎钱、不在乎美色、不追求欲望……好像就是别人觉得我是好人乃至圣人,可我自己没有被滋养啊。
当然,如果我是这种好人乃至圣人,对于别人来讲,好处就不小。例如,这位讲课邀请方就可以给我开低价,而且我是这么好的人,就会很容易合作,很容易靠近。
实际上,我长时间以来也的确是这种人,所以别人也难免对我有进一步的期待——“你就做个无欲无求的大好人吧,然后我就可以对你有欲有求了”。
圣人情结中,有一种表达是唐僧肉。
小时候看《西游记》,我很纳闷的一点是,既然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妖怪们能不能就吃他一点点肉,哪怕吃个肉皮、肉屑什么的,不也可以长生不老吗,干吗非得把他杀了、烹了整个吃了呢?
当越来越懂得精神分析后,有一天我领悟到,白白嫩嫩的唐僧其实是完美乳房的隐喻,而妖怪们想吃唐僧肉,就是小婴儿想“吃到”完美乳房。
具体来说,就是小婴儿活在全能自恋中,因此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他也会真切地感知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没有,并且依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六个月前的小婴儿还感知不到母亲是一个完整的客体,他们只能感知到母亲的部分客体,例如乳房。
吃,对小婴儿来讲是核心需求。他们会觉得,如果没有吃的,自己就会死掉,所以得不断去吞吃。可吞吃的时候,他们又会担心妈妈的乳汁有毒。例如,当妈妈的身体不好或者妈妈有情绪的时候,婴儿吃妈妈的乳汁,也会因为微妙的互动而感知到妈妈的身体和情绪的“毒”。特别是妈妈也会有情绪,有时因为她有受伤感,所以会去攻击和惩罚小婴儿。
所以,最好是有这么一种完美的乳房:乳汁没有一点毒性,吃了它的乳汁,就可以彻底免于死亡焦虑,即长生不老。
唐僧就是这样一个圣人。他没有一点坏心眼,一点也不自私,没有自我,也没有欲望。他是一个彻底纯洁、善良的好人,完全没有了“我”——也就是自恋而产生的各种毒性,因此吃了他的肉就可以长生不老。
我们文化中对圣人的期待,我认为就是这么一种东西。有这种情结的,就期待那些很好的人能更好一些,最好是好到彻底没自我、没欲望的地步,然后自己就可以去吃他们的“肉”了。
一些自己过得非常节俭的老人,看上去既艰难又贫穷,但他们把自己的养老钱捐了出来。
对他们这种行为的倡导,就是想让这些好人更进一步,成为“唐僧肉”,然后就可以把他们整个给“吃掉”了。
所幸我们的社会在不断成熟,所以才有了对这类故事的集体性反感。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也是心理发展水准更高、更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