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沉思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57/48336457/b_48336457.jpg)
第84章 太原保卫战(五)
省城被围,地方开始救援。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朔宁府(现在山西朔州)知府孙益,带领2000精兵直奔太原。
朔宁在云中(现山西大同)和太原的中间,距云中140公里,开车2小时行程,古代骑马估计2天左右可到;距太原211公里,开车3个小时,古代骑马估计3-4天左右可到。
此时孙益的手下献了一个计策,劝孙益直接奔袭云中,偷袭完颜宗翰的大本营,当时金军的家属都在云中,必定能动摇金军的军心,太原之围肯定就解了(《宋史》:“宣和末,以福州观察使知朔宁府,被命救太原。时敌势张甚,或言不若引兵北捣云中,彼之将士室家在焉,所谓攻其所必救也”)。
这绝对是当时最好的解决策略。
但孙益不听。
孙益愚钝吗?
不是。孙益也知道这是一个好计策。
但这么好的计策为什么不采纳呢?
孙益叹气说出了“奈违君命”四个字(《宋史》:“益曰:‘此策固善,奈违君命’”)。
这是官场规则。
攻云中,成功的概率是99%,救太原失败的概率是99%。
但孙益宁愿放弃99%的成功而要奔向99%的失败,是因为他太清楚官场的套路了。
如果他有大的靠山和背景,那做什么事情都没关系。成功了功劳是自己的,失败了可以找别人背锅。典型的人物如蔡京的儿子蔡攸、蔡翛等人。
像童贯这样的也行,朝中关系硬,又熟悉赵佶的秉性特征,做了错事也不会被责罚。
孙益没有这样的背景(《宋史》:“孙益,不知其所以进”)。
他只是个普通的中下层官吏。
他去攻云中,是违反上级命令的行为,如果成功了,功劳不会记在自己身上。失败了,太原失败锅会甩到自己身上。救太原,虽然必败,但是执行上级的命令。
对当时的普通官员而言,避免被追责才是第一位的。事情做得不好没关系,但至少要让上级看到:个人能力虽然不行,但态度是好了,坚决贯彻上级命令。
往阻力最小的方向努力,炒股票可以,在政治上不行,特别是在打仗这种搏命的时候。
和孙益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折可求,率领2万麟州兵前来救援太原。他们都不敢去攻打完颜宗翰的大本营云中,而是密密麻麻地奔赴太原和完颜宗翰的主力硬刚。
孙益马不停蹄一路杀到太原城下,本来想从最近的雁门关进入太原,岂料雁门关已经被金兵把守,孙益只能绕道更远的天门关进入太原。
刚到太原,守城的张孝纯还不让进。理由是金军已经杀近,怕有奸细混进来,让孙益尽忠报国(《三朝北盟会编》:“黏罕(改作尼堪)兵至太原,知朔甯府孙翊来援,兵不满二千与金人战於城下,张孝纯曰:贼(改作敌)已在近不敢开门,观察可尽忠报国”)。
我擦,什么狗屁理由。我拼死前来救你,你却叫我自杀成仁。
孙益没法,反身与金军死战。金军退去。
金军的后退倒也不是怕孙益搏命,而是他们有了更好的办法。
孙益带兵离开朔宁旬月,朔宁守将就将城池献给了金军。
我擦,坑人的队友。说好一起报效朝廷的。我在前方死战,你在背后捅刀。
所以可叹可悲,都知道人才是政权稳固的关键,但几十年北宋畸形的官吏选拔生态,不但上层烂了,中层烂了,基层也烂了。就算有个别官员想抵抗侵略,但总在关键时刻有猪队友出现,防不胜防,层出不穷,后面还会多次出现。
金军将朔宁城中老小押到太原前线,让他们对孙益部队喊话。孙益部下军心一下子就散了,孙益被手下刺杀身亡(《三朝北盟会编》:“黏罕(改作尼堪)既至太原,反据雁门,翊自朔不得入,遂由甯化宪州出天门关以援太原。营於城下,黏罕(改作尼堪)忌之。翊之离朔旬馀之间,朔守以城降於贼(改作敌),而翊麾下多朔人,至是黏罕(改作尼堪)驱朔之父老以示翊军,於是翊军变,翊方战为叛徒害之归贼”)。
可悲的孙益。
折可求路程远,到时天门关也被金军占领了。没办法,只能爬山绕道而行,取道松子岭(现山西岢岚县)。
一下子又多走了201公里。
接着又从松子岭抵达交城(现山西交城县)。
又是202公里。
当折可求灰头土脸到达交城时,又进入了完颜宗翰伏击圈。
本来就打不过,现在又多走了这么些路,人困马乏的,被金军一冲击,溃败(《三朝北盟会编》:“可求统麟府之师二万众自府州涉大河由岢岚州将出天门关以援太原,为贼据关不克,进复越山取松子岭道出焉,至交城遇黏罕(改作尼堪)之众大战,移时可求远来新至劳逸有间故致败绩”)。
两支地方的增援力量全部被打败,太原城孤立无援。
金军发起了猛攻。
金军将太原城四面围困,不分昼夜发起猛烈冲锋。
宋军坚守城墙死战不退,金军伤亡数字不断增加,数千名金兵阵亡,创下金军侵宋以来伤亡最大记录。
见太原久攻不下,完颜宗翰摁下了暂停键。
他有更紧迫的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