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史(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阿拉伯人征服下的北非

阿拉伯人征服北非

自公元5世纪昔兰尼加以西地区落入汪达尔人之手后,北非开始和欧洲文化隔离开来。正如约翰·赖特所说,7—11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使这种分离成为绝对的态势。121阿拉伯人征服北非有如下原因:

一是阿拉伯半岛周期性的人口过剩危机。阿拉伯半岛就像一口装满沸水的大锅,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外溢效应。解决之道是向其他更富庶的地方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刚开始,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沿海地带是犹太人和腓尼基人的迁移方向。但到7世纪,阿拉伯人的迁移规模大,速度快,自发性强,像潮水般地涌向他们未知的世界,包括北非。

二是伊斯兰教的激励。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来,阿拉伯军队随之开始了征服活动。他们在伊斯兰教“圣战”精神鼓舞下团结一致,开疆拓土。许多文明国家和民族先后被阿拉伯人征服,并皈依伊斯兰教。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军队向东进入波斯,向西进入北非地区。643年、644年,阿拉伯人占领亚历山大、昔兰尼加。646年后,阿拉伯人进入的黎波里塔尼亚。663年,乌克巴·本·纳菲(Uqba bin Nafi)占领费赞。122

三是阿拉伯军队遭遇的抵抗较小。阿拉伯人能够驾驭沙漠,这是他们征服北非至关重要的有利条件。公元645年,阿拉伯人占领的黎波里。其过程颇具戏剧性。阿拉伯人一路上未遇任何抵抗,直抵的黎波里城下。经过一个月的围困,一支巡逻小队忽然发现城墙和大海之间有一个缺口,围城部队通过缺口爬进城,的黎波里被占领。123为了与黎巴嫩的的黎波里有所区别,阿拉伯人称它为塔拉卢卡斯-加尔卜(Tarablus al-Gharb),即西的黎波里。

刚刚立足的阿拉伯军队遭遇的黎波里塔尼亚内陆地区柏柏尔人的顽强抵抗,抵抗活动延缓了阿拉伯人的向西推进。阿拉伯人鼓励他们皈依伊斯兰教,并给予物质奖励,柏柏尔人仍时而信奉,时而摈弃,变化无常。其中一些人反反复复皈依伊斯兰教多达12次以上。124

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对利比亚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一是给利比亚地区带来了伊斯兰教。阿拉伯人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沿海城镇和农耕区,在伊斯兰秩序下,社会安定,城市居民可进行商贸活动,而阿拉伯人可以保护当地农民的土地不受侵害。因此,北非地区的城市居民很乐意接受伊斯兰教。

二是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在相互认知方面的偏见,导致北非地区“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缓慢。阿拉伯人认为柏柏尔人是野蛮人,而柏柏尔人认为阿拉伯人傲慢自大,残忍的士兵只会耗费税款。许多柏柏尔人逃进漫漫荒漠以躲避阿拉伯占领军。结果,伊斯兰教最初的传播仅限于北非沿海地区。摩洛哥历史学家阿卜杜拉·拉洛伊(Abdallah Laroui)指出:“阿拉伯化经历了多个世纪,伊斯兰化是柏柏尔人自己完成的。他们即使承认阿拉伯人的统治,实际上也是模棱两可的,因为地方首领的权威更能得到认同。”125

三是阿拉伯帝国在北非建立了由法律所规范的宗教与政治的统一体。这些法律源于伊斯兰教的沙里亚(shari’a)或传统法典,其基础:一是《古兰经》;二是《圣训(hadith)》;三是阿拉伯部落传统与市场法(Arab tribal and market law)。126

随后,阿拉伯世界政治秩序的颠覆和改朝换代成为常态,社会极为混乱。750年,伍麦叶王朝被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所推翻,新哈里发将首都迁移到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统治者在巴格达地区统治北非,鞭长莫及,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北非的地方政府大都处于准自治状态。阿拔斯王朝对此熟视无睹,但前提条件是地方政府必须将哈里发当作自己的精神领袖或者每年支付一定的贡赋。阿拔斯王朝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政治结构最终削弱了哈里发的力量,弱化了其政治权威,但仍存精神权力(spiritual power)。

公元800年,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Harun al Rashid,786—809年在位)任命易卜拉欣·伊本·阿格拉布(Ibrahim ibn Aghlab)为现今马格里布部分地区的埃米尔,阿格拉布(Aghlabids)家族在突尼斯东北部圣城凯鲁万(Kairouan)建立世袭的阿格拉布王朝,以此为基础统治的黎波里塔尼亚与现在的突尼斯。他们表面上宣誓效忠巴格达,将逊尼派作为伊斯兰教的正统,但实际上是一个自治国家。阿格拉卜家族后来向拜占庭控制的地中海发起挑战,征服了西西里岛,在意大利半岛的政治博弈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外来部落的入侵

9世纪末,什叶派信徒到阿尔及利亚传教,其中的阿布·阿卜杜拉·希伊(Abu Abd Allah al-Shi’i)脱颖而出。卡比里(Kabylie)地区库塔马(Kutama)的柏柏尔人皈依什叶派,对抗逊尼派的阿格拉布王朝。阿布·阿卜杜拉·希伊率领库塔马部落对阿格拉布王朝发动进攻。909年,凯鲁万陷落,阿格拉布王朝覆灭。柏柏尔部落的法蒂玛人开始统治包括的黎波里塔尼亚在内的大部分北非,其主要支持者是北非沿海地区的商人。

法蒂玛王朝的国王将自己视为伊玛目和哈里发,并将马格里布作为占领埃及、推翻巴格达的逊尼派阿拔斯王朝的基地。法蒂玛人曾一度西侵,威胁摩洛哥。随后,他们又挥师东进,于969年征服埃及,并迁都开罗。法蒂玛人建立的什叶派哈里发国家同巴格达的逊尼派哈里发国家相互抗衡。法蒂玛人逐渐放弃了马格里布,将该地区交与一个柏柏尔王朝,即他们的附庸兹里德人(Zirids)管理并建立了兹里德王朝。10世纪末到12世纪中期,法蒂玛人的统辖范围相当于今天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与突尼斯北部。兹里德人的统治权仅限于北非沿海,但却给当地人带来灾难性后果。他们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忽视沿海的经济发展,致使曾经繁荣的沿海商业凋敝和萧条,并且弥散着一股压抑情愫。127公元1049年,为了表示对城市阿拉伯人的忠诚,兹里德埃米尔放弃什叶派信仰,与法蒂玛王朝断绝关系。

为了有效对付叛乱的兹里德人,开罗的法蒂玛哈里发邀请希拉尔部落(Bani Hilal)与萨利姆部落(Bani Salim)移居马格里布。他们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部落,被统称为“希拉利亚人(Hilalians)”。当时上埃及发生严重的干旱与灾荒,这些饥肠辘辘的部落进入马格里布求生。希拉利亚人进入昔兰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亚,将伊斯兰信仰与游牧生活方式强加给本地人。

1052年,希拉尔部落到达以弗里基亚,打败了兹里德王朝。伊本·赫勒敦称希拉尔部落为“蝗虫”,指出他们“掌握了统治国家的权力,也毁灭了国家。”128希拉利亚人将内陆草场用于放牧,破坏了定居农业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游牧成为北非社会生活的主导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希拉利亚人向北非移民是经济、政治与宗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中央集权式政治结构的弱化、游牧式的迁徙、气候变幻不定等,致使定居农业逐渐衰败,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游牧主义(pastoralism)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扩散开来。

学术界在阿拉伯人两次向北非移民的数量上众说纷纭,但总数可能没有超过70万人,或者比这更少。如果这些数字正确的话,那么到12世纪末,阿拉伯人口占北非地区人口比率不会超过10%。129尽管阿拉伯人处于统治地位,但在北非地区,柏柏尔人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在数量上超过阿拉伯人。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到达利比亚比马格里布其他地区都早,因为利比亚从地理位置上靠近中东。因此,利比亚柏柏尔人的阿拉伯化比马格里布其他地区的速度更快。

阿拉伯部落占领利比亚的时间至少是在9世纪,对利比亚部落社会的形成产生深厚影响。一是利比亚目前的诸多部落都与这些阿拉伯部落有关。的黎波里塔尼亚有三个部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拉尔部落(Bani Hilal),有五个部落的源头与萨利姆部落(Bani Salim)有关。

二是奠定了利比亚部落社会主从关系(patron-client)的基本结构。萨利姆部落在昔兰尼加与费赞占主导地位。附属部落被称为马拉布廷(Marabtin),它包括昔兰尼加血统混杂(mixed origin)的六个部落,由阿拉伯帝国征服利比亚前的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所组成。马拉布廷经济上依赖于大部落萨迪(Saadi),须经萨迪的允许,才能使用当地的牧场与水源。马拉布廷向后者提交贡品以换取使用畜力与土地的特许权,保护他们的畜群与水井,或者在与其他部落发生战争时提供帮助。部落内部细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分支,然后再细分为次分支。基本特点是:每一个分支与次分支都源于同一个部落谱系,生活在某一地区。部落分支与次分支都有责任捍卫自己的领地,以防其他分支与次分支的入侵,就像一个部落防止另一个部落入侵一样。部落间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最普遍根源是争夺土地与水源的所有权。130

三是部落生活长期主宰利比亚人的生存。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家园、土地、牧场与水源。这些地区没有疆界或明确的边界,所有部落都关心水源问题。利比亚的大多数部落都是半游牧部落、联合放牧、集体耕作,并以每年移民一次的传统循环方式轮转。城市与绿洲地区的民众拥有私有财产,内陆地区的土地与水源属于集体所有。

希拉利亚人入侵后,兹里德人的统治仅限于突尼斯沿海的一小片领地。当意大利南部诺尔曼统治者来到北非后,兹里德人人几乎未做任何抵抗。1135年,西西里岛诺尔曼国王罗杰二世(Roger Ⅱ,1095—1154年)占领了杰尔巴(Jerba)岛。131罗杰二世占领了马耳他后,又侵入的黎波里塔尼亚,其目的是构建一个非洲帝国(African empire)。尽管罗杰二世刚开始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后来却被穆拉比德人(Almoravids)逐出非洲。正如菲利普·内勒所说,希拉尔等部落的入侵,属于马格里布地区历史中最重要的跨文化事件,其长远影响堪与日耳曼入侵罗马帝国相媲美。132

的黎波里塔尼亚的穆拉比德人、穆瓦希德人与哈夫西德人

从公元11世纪开始,阿拉伯部落席卷北非,决定性地改变了马格里布地区的政治格局。阿拉伯人疏于修建大坝和灌溉工程,农业因此蒙受损失。133此时,北非出现了两个由柏柏尔人创建的伊斯兰王国,即穆拉比德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134

穆拉比德王朝的建立者是雷姆图纳(Lamtuna)柏柏尔人阿卜杜拉·伊本·亚辛(Abd Allah ibn Yasin),属于桑加部落联盟。他在麦加朝圣返回途中受部落拥戴而成为领袖。他耐心劝导柏柏尔人接受伊斯兰教马立克学派,被称为“穆拉比图人”(al-Murabitun),意思是堡垒中的人,或者被称为“穆拉比德人。”1351058年或1059年,伊本·亚辛去世。

1062年,阿布·伯克尔修建马拉喀什城,该城成为穆拉比德王朝的首都。公元1069年,阿布·伯克尔的堂兄尤素福·伊本·塔什芬(Yusuf ibn Tashfin)成为穆拉比德王朝的最高领袖。在他统治期间,穆拉比德王朝势力扩展到阿尔及利亚中部。除了向东扩张以外,穆拉比德王朝也向撒哈拉以及安达卢西亚扩张。据伊本·赫勒敦所说,在安达卢西亚文化的浸染下,穆拉比德王朝逐渐衰败并瓦解。罗伯特·曼特兰(Robert Mantran)也认为:“这些极为野蛮的‘蒙面人’很快成为安达卢西亚文化的传播者。这不同于希拉尔人,他们始终在身体和精神方面保持着牧羊人的角色。”136穆拉比德王朝历史贡献就有二:一是传播了安达卢西亚文化,留下了一些历史遗迹,如修建马拉喀什的库巴特巴鲁帝因(Qubbat al-Barudiyyin)清真寺;二是巩固了马立克教义在马格里布的地位。137

穆瓦希德(Almohad)王朝的精神与政治领袖是艾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本·图马尔特(Abu Abdullah Muhammad Ibn Tumart,约1080—1130年),他给穆瓦希德人构建了一个神权色彩十分浓厚的中央政权。穆瓦希德王朝的军事领袖,也就是新王朝的建立者阿卜杜·穆明·本·阿里·库米(Abd al-Mu’min bin Ali al-Kumi,1130—1163年在位)在1147年夺取非斯(Fez)和马拉喀什(Marrakesh),标志着穆拉比德王朝的结束。穆瓦希德王朝最强大时,势力范围包括从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到摩洛哥的铁马拉尔(Tinmallal),从伊斯兰教影响下的西班牙到萨赫勒(Sahel)西部。

公元13世纪,穆瓦希德王朝瓦解后,形成三个相互竞争的王朝:马林王朝(Marinids,1244—1420)主要统治摩洛哥;宰德王朝(Zayinids,1236—1318)治理阿尔及利亚;哈夫西德王朝(Hafsids,1228—1574)成了突尼斯与的黎波里塔尼亚的主人。后穆瓦希德王朝时代,在马格里布地区构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北非地区日益衰败。

随着穆瓦希德王朝的结束,东部自治省的总督穆罕默德·本·艾布·哈夫斯(Muhammad ben Abu Hafs,1207—1221年在位)成为继承人,他是伊本·图马尔特(Ibn Tumart)的后裔。哈夫西德人牢记伊本·图马尔特的雄宏伟业,一直想以突尼斯为首都实现马格里布地区的统一。他们使用哈里发和苏丹头衔,自称是穆瓦希德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哈夫西德人的经济实力与政治支持主要来自的黎波里那样的沿海城镇,内地的本土部落只要名义上服从苏丹即可。1460年,的黎波里的商业寡头(merchant oligarchy)宣布的黎波里是一个独立国家。

1510年,西班牙军队夺取的黎波里。1551年,土耳其军队将骑士团逐出的黎波里。1552年,奥斯曼帝国素丹任命的土耳其海盗首领德拉古特(Draughut)帕夏,在的黎波里沿海城镇恢复社会秩序,并在内地平息阿拉伯游牧部落的骚乱。16世纪末,北非已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系列省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与突尼斯。的黎波里是新统治者的中心,刚开始的范围指的是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后来包括费赞。

从12世纪到16世纪,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声称对昔兰尼加的统治权,实际上是一种名义上的政治控制。昔兰尼加的贝都因部落不乐意接受除部落首领以外的任何权威。15世纪,的黎波里的商人繁荣了本地区的市场。昔兰尼加贝都因人依靠往来于埃及与马格里布之间的旅行队和朝圣者交付的保护费(protection money)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