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郭汜
吕布给柏论分了五百西凉士兵。
刚好一曲。
关于他手头上招募过来的五十人,柏论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在奔赴新任岗位的时候将他们一起带过去。
【你确定要带吗?】神剑问道。
柏论想的挺美:【说不准他们就会被西凉人的军队感染,因而变得有血性勇气呢?】
神剑:【那你再看看他们。】
柏论看过去。
发现他带来的五十人在五百西凉方阵面前瑟瑟发抖。原本自己操练还挺像样的,结果到了真正的军队面前,腿软得连走都走不动。
甚至不敢抬头,不敢与之对视。
就这模样,还怎么上阵杀敌。
而这些流民软弱所带来的效应是连锁的。
比如西凉人发现新领导的亲卫软弱可欺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轻视新来的这位领导。
那位领导当然看起来也是一个好欺负的人。
他身上既无功绩,看起来也没有什么血性。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如何能担任他们的将领呢?
神剑:【你再看看他们看你的眼神。】
凶狠,鄙夷,轻视!
似乎下一刻就要冲上来将他撕碎。
在这样的狼群中,如果想迅速地整合这支军队,那么唯一的手段就是挨个将他们打服!打到他意识到你的狠辣,打到他不敢与你作对为止!
于是柏论拿出他的剑了。
在拿出剑的一瞬间,他浑身气势骤变。
他变得傲慢又不知礼。
柏论看着他们冷冷地挑衅道:“我就在这里。尔等如果能取胜于我,便能取代我的位置!怎么,没有人来想来试试吗?”
一时间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毕竟是上官。
于是柏论又轻蔑地笑了一声,“尔等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吗?”
西凉军阵里有几人浑身颤抖。
轻蔑不屑的声音,傲慢鄙夷的神态,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们想起了那天夜里的一个剑客!
还有那把剑!
原来是他!
于是方阵中一个西凉人率先朝着柏论冲过来了。
“有何不敢!”
“看我来取你狗命!”
然后柏论连剑也没用,他一脚给他踢飞了。
与此同时,柏论还对着他的五十亲卫说道,“看见了吗?你们所惧怕的,其实也不值一提。这就是西凉精兵,这就是西凉精锐!”
这一曲的军侯忍不住了。
他提着马槊便冲了上去,“不可辱我西凉军队!”
柏论这次给了他一点面子,他两剑将对方手里的武器挑飞,然后解释道:“不是我要辱你。实在是你们的实力不值一提。若要让我刮目相看,先打败我再说。”
西凉兵再次蠢蠢欲动。
不过却始终没人再敢上前。
【你确定你这招真的能收服他们吗?】神剑问道。
柏论,【我不需要收服他们。这原本也不是我的军队,因此我只要激发出他们的士气,让他们能有勇气敢对敌作战就行了。】
神剑哼了一声:【机会很渺茫。】
柏论愣了一下:【为什么?】
神剑:【对症才能下药。你连长安城为什么破的都不知道,凭什么觉得你能守住长安城呢?】
柏论沉默。
神剑:【郭汜和李傕算名将吗?】
柏论:“……”
笑话。
他对这哥俩的印象,只知道这俩货攻打了长安。
【你不知道对吧。】
【那我再问你。吕布高顺张辽算名将吗?】
柏论想了一下:【吕布能让曹操的兖州只剩三城,他勇武为先。当然是世上的名将。高顺有陷阵营,自然也是名将。张辽就更不用说了,那是进了武庙的!】
神剑:【既然如此,郭汜李傕凭什么能攻破长安城?】
柏论又沉默。
神剑:【还是你觉得,你的带兵水平,已然超过吕布张辽了?】
柏论颇苦恼地抓了抓自己的头发:【你为什么总是给我泼冷水呢?】
神剑:【我不是在给你泼冷水。我是在提醒你要面对现实。】
柏论:“……”
跟神剑辩论一阵无果后,柏论就生气地不理他了。
他也没空与神剑吵。
作为新班主任,他当然还有很多事要干。
比如趁着他们操练的时间,悄悄把他们的名字全部记下。
这一招是跟他以前的班主任学的。
那时候他的班主任就坐在讲台上,一边看着座位表,看一会就盯一个学生的脸。
当然现在座位表是没有的。
柏论能做的就是抱着竹简,点一个名字,在对方答到之后就盯着他的脸记一阵,然后循环往复,继续点下一个人的名字。
终于军阵里有人在窃窃私语了。
“这狗贼在干什么?”
“说不准是想记住我们,然后挨个报复呢!”
“这狗贼又不是我们西凉人,谁知道他憋着什么坏心思?”
“就是!我听说他是并州人!你看并州人的德行就知道了!个个都没什么好心眼!”
“……”
“……”
柏论要是知道他们心里现在在想什么,一定冲上去揍得他们连腹诽的精力都没有。
但等他挨个记完名字之后,柏论又开始考虑长安城的事了。
历史上长安城到底是如何被攻破的呢?
若论勇武,吕布绝不在他之下。兵法算计,张辽高顺应该也不差吧。更何况守城而已,只要城内不开,城外久攻无粮,必然自溃!
然而就算如此,长安城还是破了。
不行……
他得回去找一趟宣姬,与她交代一些事情才行……
/
柏论苦恼,另一边的郭汜也很苦恼。
他靠在一名姬妾的怀里,连连叹气。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与朝廷作对。
譬如他虽然是董卓亲信,但如果没有董卓,他会做下那些事吗?
大人呀,那都是董仲颖犯下的错,与他无关呀!
原本前些天是听说朝廷要宽容他们的。
但是赦书久久不来。
这让他们如何能心安呢?
最后又从长安城里传出来王允要尽诛凉州人的话。
谣言不可轻信,但是当他们听说连蔡邕都下了死狱之后,他们就不得不信了。
蔡邕素有清名,虽得董卓看重,但到底与他们这些人是不一样的。王允甚至连蔡邕都不肯放过,又何况他们?
于是最后落到他手里的诏书是一封要他遣散军队自回老家的诏书。
……这一切本该顺利成章的进行。
直到,那一名高冠博带的文士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