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书
某位富有文采的半知名的外国佬曾经说过:“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所以读一本好书不亚于吃一顿美食。为什么说是半知名呢?因为如果他像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泰戈尔这样的文学巨匠一样赫赫有名,那我也不至于记不起他的姓名。当时的心智尚不成熟,暂且觉得这不是对的。毕竟精神的补给怎么会比得上生理上的补给呢?人的食欲,就是进食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从几千多万年前的森林古猿时期就开始存在,与只存在了几千年的所谓的精神上的熏陶大相径庭,毕竟森林古猿可不会整天端着四大名著坐在高耸入云的大树的粗壮的树枝上仔细阅读,亦或者说在捕食的时候去给那些“食物”去讲书中的大道理。他们脑袋里只会想,该如何把“食物”杀死,吃到它美味的肉。至少当时是这么想的。
改变我看法的是一次糟糕的事情,只依稀记得因为太过愚笨迟钝或是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师训斥。因为极其郁闷的心情,在晚课的时候实在写不下去作业,于是便无聊的翻出从家里带来的一本书。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当时读的时候只觉得有些晦涩不太容易让人明白,但却也不像读江南的《龙族》那般“艰难”。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一句“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让人心中为之一震的角色,比如一对情侣中的男生患了脊髓病,可能终身瘫痪,可他不愿拖累女孩,更不想害她,所以便让女孩去外地工作,这样起码见不到人心里会好受一些。但女孩的想法却是,他让我走才是害我,于是便没日没夜地陪在男生身边,就算最后被逼无奈调走了,但只要一放假就又连夜订机票回来匆匆看两眼。但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想法是如何的,于是主人公便在中间架起了双方关系之间心灵的桥梁,尽管最后还是分开了。
书中对事物的描写更是一绝,比如对四季的描写,把四季比做成各类事物,以此来彰显各个季节的特点,本不应该是活物的四季却让他学活了。再比如说对墙的描写,有人说:“墙有什么可描写的呢?”我当时的想法也是如此,但读着读着便发现,作者口中的墙是非建筑也非幻想,而是隔绝现实与虚幻,幸福与悲剧,黄昏与破晓的人间与天堂由“上帝”所创造出来的心灵之墙。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堵墙,当你打破了这堵墙,亦或后悔亦或惊喜,但再也无法把他修补,所以人们在面对这堵墙必须要做出选择时很难不感到迷茫。在当时看完这段之后的第一个想法竟然是:“难道世界是一堵巨大的墙吗?”这种想法现在看来也确实戏谑。
虽然那时候并没有读完整本书,但心里已经发生了变化,对那位外国佬的话有些支持了。如果说书真的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那我觉得《龙族》应该是外表不太起眼,里面却鲜红的石榴,而且石榴果肉很少,基本上就是在吸允它的汁水,只能体会它的味道,却不能真正的“吃”它,而且你如果萌生了想要一粒一粒品尝它的想法,那我觉得你不会再去“吃”第二次了,内心就是果核,外面薄薄一层肉,必然品尝不出一些味道,所以只有当你接连不断的去“吃”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发现它的鲜甜。
而读《我与地坛》则是像去米其林五星餐厅去吃了一顿七分熟的产自日本神户的牛排,上面花纹如海波般放荡不羁,又好像是冬日飘零的雪花落在上面点缀了整片鲜红。再在上面撒上云南的黑胡椒粉,再来一些产自潼南的柠檬所挤出来的新鲜汁水,然后就可以带上白色的餐巾,左手持刀,右手持插,犹如外国人一般优雅的吃牛排了。牛排七分熟不像全熟那样柴也不像三分熟那样泄,厨师很精妙的把两者平衡在了一个范围。使得牛排口感多姿,入口微焦,里面却很是稚嫩,汁水在口腔中肆意绽放,使人在吃饭的时候忍俊不禁,因为人总会在吃到美味的食物的时候笑出来。
读后感就暂且写这些吧,倒也不是没有什么读后感想了,也不是因为没有了突如其来的灵感,更不是因为厌烦了写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