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与三大国,或是五大国?
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让本不可能实现的欧洲联盟成立。这些机会主义下的友谊也许会带来几年的和平,但它远没有实现佩恩、圣皮埃尔以及后来康德的理想主义愿景。与此同时,俄罗斯作为一个新的“欧洲”国家开始进一步向北发展,尽管其发展速度相对落后,与中世纪封建主义的羁绊也较深。俄罗斯的上升势头将会让普鲁士以及后来的德国在三国集团中的角色变得复杂。此外,俄罗斯也象征着一块分裂的大陆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与经济差异。
虽然封建主义大约于1500年就在欧洲正式消亡,但在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大贵族们依然拥有很多契约农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61年,俄罗斯农奴们终于获得了自由,仅仅比美国黑奴获得解放早了4年。彼得大帝对封建制俄罗斯实现现代化没有什么贡献,但是他的军事行动为波罗的海边的新城圣彼得堡在欧洲获得了威望和地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期间,彼得大帝指挥了一场战斗,击败了卡尔十二世统治下的日薄西山的瑞典王国。
在这次俄罗斯的地位提高之前,欧洲的势力均衡主要是围绕着三段核心竞争,它们是瓦卢瓦和波旁的法兰西—哈布斯堡帝国、之后的法兰西—荷兰(从1672年起)以及最后的英格兰—法兰西(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崛起)。奥斯曼人入侵巴尔干半岛威胁到罗马帝国,让欧洲局势复杂起来。与此同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低地国家的衰落也留下了有待填补的真空。但是,随着俄罗斯的崛起,普鲁士的领先已不明显,欧洲也因此走向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均势状态。到了1914年,能起决定作用的大国达到了五个。这个集团包括当时无所不在的俄罗斯、正在衰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三大国(其中普鲁士在1871年逐渐演变成为德国)。
当然,主要通过这五大力量中的三国来讲述我们的欧洲一体化故事,可能会产生削弱奥地利、俄罗斯的作用的风险。尤其是,俄罗斯在370年的时间里都代表着最为持久的“其他力量”。同时,直到1740年,包括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内的德语国家联邦帝国,都在奥地利的控制之下实行不同程度的自治。但在1740年后,德意志的力量明显转移到了普鲁士,它逐渐对奥地利发起了军事挑战,最终在1866年克拉洛韦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奥地利、德国的关系在多数时候都是中立的,甚至是敌对的,只有在双方联盟的1792―1795年、1813―1815年间有过短暂的缓和。尽管如此,在1806年之前,普鲁士和哈布斯堡王国都属于罗马帝国以及随后的德意志联邦(1815―1866)。简而言之,直到1740年,这个帝国一直代表着欧洲说德语的“第三大国”(包括普鲁士)。此后,日益独立的普鲁士“民族国家”成了更好的代表。事实上,在波兰被三次野蛮瓜分后,普鲁士使波兰管辖的人口和领土翻了一番。
到1740年时,普鲁士已经减弱了对奥地利的依赖,但是普鲁士想要和三国集团相提并论仍需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弗里德里希二世(腓特烈大帝)采取了行动。事实证明,他在普鲁士进行的军事改革和彼得大帝在俄国实施的军事改革一样令人印象深刻。最为关键的是,早在1740年,即他戴上霍亨索伦家族王冠的那一年,他就大胆地吞并了西里西亚,挑战了奥地利在德语国家中的主导地位。对这两个最强大的德语国家而言,这是相对实力上的一次巨大改变。腓特烈在1740年的行动十分迅速,阻止了波兰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统治西里西亚,否则勃兰登堡-普鲁士可能会遭到进一步的包围,从而加强奥地利的力量。这表明了欧洲王朝政治的神秘,世袭和非世袭的家族都在为有争议的王位竞争较量。我们将会看到,王朝统治依然是欧洲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1740年的西里西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必争之地,但它并没有解决勃兰登堡-普鲁士复杂的地理位置问题,因为普鲁士的西部领土仍将和勃兰登堡分裂开,导致勃兰登堡无法与东普鲁士接壤。但是,西里西亚拥有100万人口,以纺织业为基础的经济始终维持着活力。除此之外,西里西亚令人印象深刻的运河及水运网络,提升了城市形象。西里西亚总共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贡献了后者总税收的足足四分之一。失去西里西亚给奥地利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影响。同时,普鲁士因1648年的《威斯特发里亚和约》而茁壮发展,尤其是军队逐渐壮大。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奥地利的眼皮下夺取了西里西亚,证明了帝国联邦制的衰败。同样地,奥地利中央权力的削弱也体现在了皇帝招揽盟友的失败上。当弗里德里希二世高歌猛进时,英国正忙于和西班牙的殖民战争,而沙俄的重心则放在了因沙皇继承权产生的内部争端上。
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在西里西亚如入无人之境。普鲁士人虽然主要是路德派教徒,但力求对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不偏不倚。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罗马帝国对西里西亚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新教徒实施了迫害。事实上,宗教宽容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开明专制”的重要特征,奠定了他在欧洲“启蒙”中的地位。在西里西亚的例子中,或者扩大到整个强大的欧洲来说,宗教宽容让各国得以更加有效地运作。
西里西亚战事结束后,弗里德里希二世以此为挑战奥地利在德语国家中霸权的契机,加入了奥地利王位争夺战(1740―1748)。当时,他有能力与法国联手主张奥地利的王位,尽管波旁人也有自己的野心。到了1748年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已经将普鲁士提升到了和奥地利一样的地位。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法国、英国与普鲁士的三方关系更加平衡。事实上,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了这种三方均势:他与法国建立了军事联盟,又和正在不断扩张的大英帝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考虑到法国与英国此时还是帝国竞争关系,法国也算是努力地与辉格党掌权的英国和解了。和以往一样,三大国间的任何联盟都显得不切实际,尤其是沙俄还在一旁挑拨离间、推波助澜。同时帝国神秘的组织架构也并不稳定,最明显的就是围绕着奥地利的王位产生了一系列的王室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