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归太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一:故乡亲情入书来

韩达

与何世国、贺淑幸夫妇因文认识已久,但是真正的交往不是很多。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在平时比较留心他们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作品,上至省市级报刊、“学习强国”平台,下至他们创办的微信公众号《鄈城漫笔》《怀川夜语》。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乡村地名的考证,到诸多人文历史的考察、演义,再到全域旅游的宣传……是何世国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重点,而贺淑幸的作品,则多以风景散文与亲情散文为主。

每每读完他们的作品,总有一种敬意涌上心头,我惊异这对年逾花甲的夫妇,何以拥有如此饱满的创作热情与旺盛精力?

何世国夫妇并不是专业作家,退休之前,二人均为从事文字工作的机关干部。起初他们的写作纯粹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用他们的话说,从没有想过通过文学作品在客观上达到什么目的,而社会却给予了他们慷慨而又公正的回报。几年来,因为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昔日名不见经传、闭塞偏僻的山村,现在村民们走上了富裕道路;因为他们连篇累牍的文字,让一位几乎被岁月遗忘了的烈士,再次回归民众的视野;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地宣传,让山区农民滞销的水果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地处南太行脚下的丹河岸边是二人美丽的故乡。几年来,何世国夫妇的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每一个乡村,对每一个乡村的村名由来、历史演变、人文掌故、文物建筑、古树名木,他们不仅能够说出子丑寅卯来,而且都用图文并茂的文学手法诉诸笔端,传播给大众。

像许多作家一样,故乡是何世国夫妇文学创作的母题。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对故乡的山水风物有着天然的钟爱与痴迷,书写它们,犹如回到了自幼成长的领地和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的童年。何世国的山村系列散文,充分抒发了自己对于故乡往事的感怀眷恋,以及对消逝的村落、建筑、远去岁月的追忆与呼唤。作品中有记忆、感慨、忧伤、唏嘘与叹息。尽管作者的文字是温和而又委婉的,少有激烈与偏执的情绪,但是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隐忍的机锋和深沉的幽怨。

《竹乡趣话》《岁月沧桑话鄈城》等系列关于乡村与怀旧题材的选择,无不透露着作者的精神记忆和一种渴望“返乡”的心理情结。尤其是关于人文历史的挖掘,山村变故的文字,声色俱全,让人读来如亲临其境,深感在经历了数十年农村城镇化的生活变迁之后,乡村正在经历的“阵痛”,各种矛盾冲突跃然纸上,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命运的思考。

相对于何世国的作品,贺淑幸的散文题材涉猎范围主要在游记和亲情领域。去年十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和作者夫妇在太行山深处一个山村相聚,曾就文学创作进行过短暂的交流。时值深秋,雨后的山村如水洗般清丽而幽静。通往桃园的山路旁,晶莹的水珠在草叶上聚银散玉般滚动,野山枣树枝头摇曳着累累果实,似在炫耀无人采摘的孤傲,熟透的柿子红在树梢……原始的山野处处都可以入画,让我心中燃起创作的冲动。

然而碍于身边的琐事,以及每天不得不应酬的俗务,我迟迟没有把那天的感觉变成文字。这段时隔半年的经历,如今能够相对完整地回忆并倒叙于纸上,得益于作者夫妇那天温馨的陪伴,以及他们对文学的真诚与执着。两天后,他们便将那次山村之行写成散文奉献给了读者,笔下有人,有物,有事,充满了人间烟火,就像他们写过的《秋游靳家岭》《风光旖旎三渡湾》《清秋岭上蜜桃红》《走进干柴洼》等,充满了对生活在故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至爱深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是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的文体,既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坦诚,更是人生境界的展示。古今中外的散文名篇,之所以能流传千载,首先在于为文者秉承真情实感——为情而设文,而非为文而造情。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沈复的《浮生六记》、李密的《陈情表》等名作,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名篇。

贺淑幸的《在歌声中感悟孝道》《清明节思忆》《父爱如山》等关于亲情的文字,应该说是写得较为成功的作品。在这些篇幅不长、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她用朴素的文字写出了对父母、亲人的深情,以及对童年少年的美好追忆,让一个已为人母的女儿对父母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这正是她的文字打动读者的原因,以至于她的散文《父爱如山》能获得“全国十大最美孝亲作品奖”也在人们预料之中。

作为一种能情感表达相对直接的文体,散文是作家心声的真切诉说和个性的真诚袒露。而写好一篇作品的前提,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如果现实生活之中没有真正触动我们的东西,没有经过我们深刻体会过的人事,匆忙动笔,是写作散文之大忌。

反观“全民写作”的当下,那些充斥在各种媒体的文字,又有多少是作者发自肺腑、如鲠在喉的心声?更遑论在对生活的直面中,用生动的方式和艺术的形式,正确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讲述对生活的理解和希望。大众化的写作,对于一个正在崛起、并大步走向复兴的文学是件幸事。然而多数文字无法向文学靠拢,尽管也会有少部分可能向“文学”转化,但是难免要经历炼狱般的考验。

何世国、贺淑幸夫妇的前面还有长长的路,或许这条创作之路没有那么平坦,这就需要他们加倍努力,以惊人的毅力走下去。我相信,他们是不会回头的。

韩达

2020年春于焦作

韩达:1956年生,河南沁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作家协会原主席。代表作有社科专著《人类的情绪》,长篇小说《传道红尘》《菩提树》,散文集《守望理想》《心上的风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