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国别金融安全指数差异性价值
第一节 金融安全相关指标回顾
从全球现有的国家金融管理工具看,已存在较多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指标,其与国别金融安全指数的目标与手段相似。从全球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欧盟在宏观管理方面建立的相关数据库,其中有较多金融安全的指标。主要有欧洲央行的宏观审慎数据库(Macroprudential Database,MPDB)和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ESRB)发布的风险指示集(Risk Dashboard)。其强调对金融危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覆盖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风险性指标。MPDB数据库分为多个模块,包括宏观经济、债务与信贷、住宅、商业地产、银行业、非银行业等指标。ESRB的风险体系包含七大类指标,分别是系统性风险合成指标、宏观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资金和流动性指标、市场风险指标、盈利和偿付能力指标、结构性风险指标,同时每类包含数量不等的具体指标。但这些指标主要聚焦于欧盟内部,不考虑外汇储备保障机制和汇率波动,以欧元国家经济体的金融安全为主。
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金融稳健指标(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s,FSIs),其也与国家金融安全存在较大相关性。IMF在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构建了FSIs。FSIs的核心指标重点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涉及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等五个方面。2013年,IMF又汲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教训以及《巴塞尔协议Ⅲ》中的最新成果,对2006版FSIs进行了改进,将原有指标体系扩展。在核心指标中加入了房地产市场指标(如“住房价格同比增长率”),明显增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同时核心指标中新增多个与《巴塞尔协议Ⅲ》相关的指标。尤其是资本监管指标和风险监管指标,例如“资本/资产”和“损失准备金/不良贷款”,以及加入非存款类金融公司和非金融企业,强调“收入/利息支出”“债务/GDP”。可见,其主要是聚焦于金融部门中金融机构的短期经营指标,主要防范类似2008年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的破产和风险蔓延,但缺乏对经济增长等决定长期国家金融安全的充分考虑。
三是美国金融研究所(The Office of Financial Research,OFR)的金融稳定监测器(Financial Stability Monitor,FSM)指标体系,其也与国家金融安全紧密相关。FSM强调维护金融稳定,不在于事后抑制市场波动或是通过预测来阻止冲击事件的发生,而在于增强体系本身的稳健性。FSM将风险分为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信贷、流动性以及传染性五种,并以热图(heat map)的形式展现评估结果,每半年进行一次数据更新。OFR偏向于选择数据频率较高、时间序列较长的指标,不只是季度数据且更关心月度数据。可见,其做了较多方法上的创新和优化,数据监测频率变高,但其主要聚焦于美国金融系统本身,未考察包括中国这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内的众多新兴经济体的国家金融安全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