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和现在
——序《二十四镇》
傅太平
阅读《二十四镇》初稿,思绪又一次回到了故乡的那片热土。十九岁离开故乡后虽然经常回去,但总是来去匆匆,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故乡生活的那段日子。书中所写的许多乡镇,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象。黄沙岗镇,离我生长的珠湖村最近,能在当街的日子去那里逛逛,是我们儿时的开心时刻。上湖农历九月十一的庙会,也跟在大人后面去过不止一回,当然还去参加过多次的万人集会。新街的印象则是老师带队,去参观那里的化肥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还带我们徒步数十公里,到汪家圩参观团山寺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荷岭是我们砍柴的地方,那里的山路陡峭,空腹重担且年少的我们真担心一不小心滑到山沟里。最远最离奇的一次,大约十三、四岁那年,和村里的一个小伙伴居然为了看火车去了八景镇,看到后还不过瘾,没钱的我们又偷爬上火车去了樟树。至于灰埠镇,因为有个姑姑嫁在那里的彭家村,那条古街、那段美丽的锦河及渡口老梢公的形象,一直久久地留在心底。
建山、田南、石脑、村前、大城、蓝坊等乡镇,也都在后来的日子到过。初离故乡的日子,走在南昌的大街上,偶尔听到有说高安话的口音,总会情不自禁地跟在后面走上一段。报纸上电视上,如出现家乡的新闻,也会格外的关注。雨季里涨水了,会想到老家的田地是不是又被淹了。久旱的日子,会想到老家的村民又要一担担地向一里外的旱地担水了。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其实什么也做不了。一次次知道亲人和熟悉的村人离去的消息,内心总是难以抑制的难过。因为我知道他们生活中的快乐,也知道他们人生中的无奈和悲伤。走在省城的大街上,深切地感到,自己虽然很早就离开了故乡,但内心深处却永远也离不开。大概三十岁左右,开始在省级文学杂志发表小说作品,聊以自慰的是,发表的长、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几乎全和故乡的土地和人们的生活相关。我知道,故乡虽小,但故乡人的命运就是这个国家所有人命运的缩影,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可喜的是,我们这代人亲眼所见,故乡的面貌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昔日的县城扩大了许多倍,不少乡镇的繁华已经堪比当年的县城,高铁也在高安有了停靠站。乡村的土路成了柏油路、水泥路,曾经的独轮车大板车不见了,村村都有不少开着小车的人家。所有的村落都有林立的新建房。也不用手插秧靠牛耕田了,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电灯电话自来水,早都进了农户家,做饭也用上了煤气。这块自古号称农业上县的土地,这块出生过刘恕、周德清、朱轼、吴有训的土地,这块太平军和湘军搏杀过的土地,这块红军打过土豪的土地,这块侵华日军曾七次入侵肆虐过的土地,这块肖江流域血吸虫猖狂过的土地……终于有了天翻地覆的今天。这一切,在《二十四镇》中都有精彩详实的记叙。时代的春风让故乡的人们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这里是全国闻名的汽运之都和蔬菜之乡,黄牛之乡,书法之乡,戏剧之乡,是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中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县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百强。不仅在市区,每个乡镇都有了自己的商业贸易和工业园,大的企业可以容纳数百的当地人就业。
现在,在抓产业、上项目、保民生、促稳定的同时,故乡人们又开始了文明城、卫生城、生态园林城“城市创建”,拉升文明标杆,创建品牌城市,为争得全国百强更好位次,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故乡,正在一步步变成曾经的人们梦想中的家园。
相信,故乡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高安人,江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