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分析结构性变化
“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理论,认为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由杰弗里·克劳瑟(Geoffrey Crowther)、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等经济学家提出。简单来说,“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将一国由债务国到债权国的发展过程分为6个阶段(见表1-1)。
表1-1 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不仅在贸易上保持顺差,在初次收入(对外投资的利息、红利)上也持续为顺差,因此经常项目上呈现为高额顺差。持续稳定的顺差正是日本“世界最大对外净资产国”地位的来源。此时的日本,贸易和初次收入的收支都为顺差,处于“不成熟债权国”的阶段(见表1-1的④)。
日本从“不成熟债权国”阶段开始步入“成熟债权国”阶段的时间,正是2011年、2012年。请看图1-5。比较“2002~2011年累计值”和“2012~2021年累计值”两项,经常项目顺差从约172万亿日元降低到约144万亿日元,虽有减少,但依然保持高额顺差。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日本对外贸易虽然从顺差转为逆差,但初次收入顺差却大幅增长。[1]考察具体的数据,贸易收支从约96万亿日元的顺差转为约8万亿日元的逆差,而初次收入的顺差则从约125万亿日元大幅增长到了约195万亿日元。贸易的逆差一定程度上被初次收入的顺差所弥补,所以呈现在经常项目上,总的降幅并不高。
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认为,“成熟债权国”的特征在于依靠初次收入而非贸易收入,以保持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见图1-6)。根据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日本先后经历了雷曼事件、欧债危机和“安倍经济学”政策,从“不成熟债权国”转变为“成熟债权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图1-6反映了这个转变过程。直到此时,一切都还在理论的框架内。
图1-5 经常项目收支构成的变化(比较10年累计值)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
图1-6 贸易收支与美元/日元汇率
资料来源:Bloomberg。
注:贸易收支额的数据采用6个月移动平均值,曲线整体向右平移2年。
顺带一提,2012年后,日元对美元不再继续升值,这与日本贸易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有关。虽然在2012年这个时间点上,使贸易收支转为逆差的因素不止一个,但其中有一点是业界经常提及的:在此前日元多次大幅升值、日本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海啸等)频发的背景下,众多日本企业为分散风险,将生产基地从日本转移到海外。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此后日本开始用火力发电取代核能发电,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赖度提高,进口化石燃料的费用急剧增长(这一点在2022年之后备受关注)。尽管导致这种转变的因素有很多,但日本从依靠贸易顺差转为依靠初次收入,在结果上是符合理论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