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五卷)](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76/49968176/b_49968176.jpg)
破家起义
在刘紧锣密鼓筹备大业时,宛城的李通也没闲着。除了购置大量兵甲弓弩外,他还做了一件事: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到长安,把计划告知父亲李守,让他赶紧跑路,免得被株连。
不巧的是,李季走到半路上病死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守不晓得从什么地方竟然知道了儿子李通的谋反计划,被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若是事情暴露,我李家有灭门之灾!
怎么办?
李守彷徨无措,知道自己不能在长安待下去了,准备逃离长安,回到老家宛城。
李守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黄显。黄显在朝中的官职不低,官拜中郎将,隶属光禄勋,主管皇宫侍卫,可以说是天子身边的近臣。李守跟他关系特别好,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他。
黄显听完,吓了一跳,对李守说:“如今各地的关口把守森严,恐怕你还在半路上,舂陵那边的暴动已经开始了。一旦事发,朝廷必然要画影图形通缉你,你体貌特征如此突出,怎么能够跑得了?”
黄显说得也有一定道理,李守的体型太特殊了,身高九尺,用现在的话讲,他身高两米零九,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扎眼的那一个,很容易被人发现。
李守慌了,忙问:“那怎么办?”
黄显给他出了个主意:“不如留在京城,顺便给王莽上一份奏疏,请罪自首。如果在叛乱爆发前告发检举,也许能够免除你的杀身之祸。”
李守思前想后,最终采纳了黄显的意见。他还真给王莽写了一份奏疏,检举告发儿子李通与刘、刘秀兄弟密谋谋反,最后还反复强调,这些都是儿子干的,自己绝对没有参与。
奏疏由黄显转交王莽,奇怪的是,奏疏交上去后如石沉大海,一点反应都没有。
李守以为自己没事了,不料突然有一天,有人举报李守秘密与家人联络,企图造反。
王莽震怒,立刻逮捕李守,关在大牢里。
危急关头,李守赶紧解释,自己已经对这件事作出了解释,数日前就写了奏疏上报。
王莽让太监去查,这才翻到这份奏疏,看完后,脸色总算是缓和了一些。
黄显赶紧替李守求情:“李守听说儿子犯下大逆不道之罪后,不敢逃亡。他为人一向忠义,得知其子犯法谋逆,特向朝廷自首请罪。臣愿带着李守一起东行,劝说其子,如其还是悖逆不法,则令李守北向自刎,以谢大恩!”
王莽见黄显说得这么恳切,打算不再深究此事。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份从南阳发来的奏疏送到了长安,放到了王莽面前。
奏疏是南阳太守甄阜发来的,里面列举了南阳李氏家族的一系列罪状:李家筹备造反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他们和刘兄弟串联,私营兵马,囤积武器和物资,还制定了详细的造反计划!
这还了得!
王莽看完,当即气炸了,下令将李守一家下狱问斩,好友黄显也受到牵连,一并处死。
接到王莽的旨意,甄阜笑了。李家为南阳豪强,一向跋扈,自己上任以来,一直隐忍,而今是时候清算了!
官兵秘密行动,趁夜包围了李府,然后强攻。
事起仓促,李家根本来不及应对,被南阳官兵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次日消息传来,李家上下多数被官府逮捕,数十口人被拉到菜市场砍头,焚尸于宛城闹市。连同长安的李守在内,李氏家族六十四人被杀,仅有李轶、李通及李松等寥寥数人侥幸逃得一命。
不仅如此,南阳郡的一把手甄阜和梁丘赐还下令严加搜捕李氏余党,追查同谋。
消息传来,刘震惊了,李氏一家被灭门覆族,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他本打算等舂陵、宛城、新野三地做好准备,共同起事,宛城那边可直取郡城,舂陵和新野随后增援,出其不意给南阳郡府致命一击。只要拿下南阳郡府,南阳各地便群龙无首,接下来的战事便会容易许多。
可是现在,随着宛城起义计划的流产,前期所有谋划都泡汤了,宛城、新野等地已经开始了加紧盘查,限制出入,官府很快就会查到舂陵这边。弟弟刘秀也被派到宛城购置弓弩等武器,督促李通等人按照原计划起事,至今杳无音信。
局势紧迫,怎么办?
刘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发动武装起义。他将身边的族人召集起来,慨然道:“王莽凶残暴虐,天下分崩离析,而今又连年大旱,到处都兵荒马乱,这是天要亡他之时,也是恢复高祖霸业、建立万世功勋之时!我,刘
,身为汉室宗亲,自当挑起重任,拯救黎民于水火,死不旋踵!”
不少人被他的话感动了,纷纷撸起袖子,表示愿意跟着刘一起起义。
刘分遣亲朋四出,招募部队,购置军械,又火速派人去寻找刘秀,让他立即返回舂陵,还派人去联络绿林军。此时的刘秀正带人在宛城等地招募联络义士、购买武器,得知李通案发,见到刘
派来的信使,立即带人赶回了舂陵。
此时,李通全家六十四口被杀的消息已经在舂陵传开,这一消息在刘氏族人中引起了恐慌。对于起义这件事,刘氏宗亲的内部意见其实并不统一,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不少刘氏子弟听说刘要起事,都说:“伯升这个莽撞鬼,拉我们入伙,怕是要让我们作挡箭牌啊!”
更有怕死的,一个个哭天抢地,纷纷哀号:“伯升要杀我!伯升要杀我!”
刘氏宗亲劝不动刘,于是找到刘良,希望老爷子能出面阻止刘
,不要给南阳刘氏惹来大祸。
当天傍晚,刘良找到刘秀,面色阴沉地问道:“文叔,你大哥是不是真的要造反?”
刘秀赔笑着说道:“叔父,王莽无道,人神共愤,天下有识之士都在准备反莽。”
刘良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怒气冲冲道:“文叔,你和你大哥伯升的志向、品德一向不同,你们这样做,想过后果吗?聚众造反,是要被满门抄斩、灭三族的啊!一旦事败,刘氏宗族几百口人还能活得成吗?你非但不阻止,还与他同谋造反!真是胡闹!”
刘听闻消息,过来耐心解释:“叔父,这不是胡闹,我们要光复汉室,复兴刘氏!”
刘秀也摆事实讲道理,可老爷子哪里听得进去,依然气鼓鼓地威胁要去告官。
兄弟俩傻眼了。
刘一看,得了,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他找人把老爷子软禁,然后送了一桌酒菜。
搞定了老爷子,可刘氏宗亲依然反对者众多,每次开会,大伙儿都吵吵嚷嚷,搞得刘也很头痛。
这一日,刘再次组织大伙儿开会,反对者还是占多数。在一片吵闹声中,刘秀出场了!
只见他头戴鹖(hé)冠,身穿大红袍子,腰间系着黑带,带上镶嵌着玉片,带子的一边挂着绶带,另一边挂着佩剑,精神奕奕,神采飞扬。
大伙儿一看,纷纷张大了嘴巴,这是典型的汉代官服啊!
汉代的官服,讲究的是文玄武绯,文官穿玄色官服,也就是黑色官服;武将穿绯色官服,也就是红色官服。文官佩戴进贤冠,武官则佩戴鹖冠。
所谓的鹖冠,就是在头冠上插两根鹖羽。鹖是一种极其好斗的鸟,与其他鸟类争斗,至死不退缩。汉朝人们在头冠上插上鹖羽,以示英勇。一直到唐代,依然能在一些人俑上看见鹖冠。
可问题是,眼下是新莽王朝,汉朝已经是过去时了,大伙儿已经很多年未曾见过汉代官服了。此时看到刘秀穿上大汉武将官袍,众人心中百感交集,泪点低的已经忍不住热泪盈眶了。
有那么一瞬间,大伙儿仿佛又回到了汉帝国的鼎盛时期,又回到了那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热血年代。
天天说要光复高祖大业,光嘴上说有什么用?只有当你真正穿上了大汉的官服,堂堂正正站在众人面前,大伙儿才会信服你,这比用嘴喊一万句都管用。
这一身汉代官服,带给人们的冲击力,实在太大了。
平日里,刘秀给人的印象一直都很低调谨慎,待人温和,跟大哥刘截然相反。面对刘秀这一举动,宗室子弟纷纷惊异道:“向来稳重的文叔也参与了,还怕什么!造反有理,同去同去!”
原本对起义一事还持观望态度,甚至是反对态度的刘氏宗亲,此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纷纷应征入伍。
刘良被关了几天禁闭,放出来一看,大伙儿拖家带口,好几千人蓄势待发,现在再跑去告官,就不是检举揭发,而是到衙门前挑衅了。
刘秀笑道:“叔父还打算去告官吗?”
刘良苦笑了下,只好默认了这既定事实。
短短几天之内,刘就召集了两千余人,放眼望去,黑压压、密匝匝的好大一片。
刘一身武将装束,背后是大红的披风,威风凛凛,器宇轩昂。望着台下众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大声说道:“莽贼代汉,天下大乱,尸殍遍野,民不聊生,当今天下,民心思汉。非常之人,当行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从今往后,我等将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以复高祖大业为宏志,诛杀莽贼,匡扶汉室,救济斯民,我们的名字当为柱天都部!”
柱天之意,就是擎天之柱!
众人纷纷举起手中的武器,齐声呐喊:“诛杀莽贼!匡扶汉室!诛杀莽贼!匡扶汉室!”
声浪直冲云霄,回音久久不散。
刘秀站在他身边,望着密集的人群,心潮澎湃。
这一年,是公元22年,新莽地皇三年。
这一年,刘秀二十八岁,正式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征战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