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股权结构的理想模型
现代意义上的创业,除小生意、个体户外,正规的公司化创业,往往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引入合伙人,团队配合,各司其职,风雨同舟,共担风险。
合伙创业有一个无法绕开的重要问题就是合伙人股权划分。而股权划分是否合理,将直接决定公司的走向和生死存亡。关于合伙创业的一个残酷事实是,很多创业项目的失败不是败在人、产品或运营上,而是败于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不合理将是企业发展的直接障碍和致命隐患。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针对不同的合伙的人数,什么样的股权比例是比较理想的。我们来看看比较常见的几种股权结构。
一、平均划分股权(博弈型股权结构)
很多合伙人创业时在股权分配上不会过多计较,拍脑袋均分股权,要么是二人五五对等,要么是三人平分天下,却不知他们拍脑袋设计出的恰恰是世上最差的股权结构。平分股权的企业很多。
有些企业后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就步入了正轨。也有很多没有调整的企业,创始人在股权争夺中因不当行为而锒铛入狱,企业也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案例9
某手机公司初期的股份结构:首创人李某拥有45%的股权;王某拥有45%的股权;张某拥有10%的股权。不久,张某退伙,李某以800美元回购其股份;1976年8月,马某以9.1万美元入伙。当时股权为李某26%、王某26%、马某26%;剩下22%用来吸引新的投资者,属于平分股权。
1977年1月3日,新手机公司创建,股权布局为李某30%、王某30%、马某30%、工程师霍某10%,还是平分股权。这个均衡的股权布局是李某日后被扫地出门的伏笔。
1985年,李某被某手机公司董事会赶走了。对于创始人李某来说,平分股权是最大的败笔,导致了他被扫地出门。虽然12年后李某又被请了回来,但那是因为公司需要他,谁又敢保证自己有这样的才华呢?
平分股权最大的特点是难以形成有效的股东会决议,所以很容易使公司陷入僵局。在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双方股东有可能因争夺公司控制权而发生纠纷,进而影响公司发展。其实,这样的潜在风险投资人心里很清楚,核心创业团队的不稳定,对投资而言可能是最大的风险。所以,股份绝对或相对平均分配的创业公司相对而言更难获得外部投资。
二、一股独大
一股独大是指公司的股权主要集中在一个大股东手里,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很小,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这种类型的股权结构通常指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一个人便可以掌控公司的任何重大决策,其他小股东的表决基本没有任何意义。比如,90%:10%;80%:10%:10%。
这种股权结构通常的后果:一是容易形成“一言堂”,大股东不听其他人的意见,由于没有集体决策,当大股东作出错误决策时,往往会对公司形成较大的影响;二是由于其他小股东没有任何话语权,他们会逐渐失去积极性,放弃对公司的参与和贡献,容易“搭便车”,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三、股权过于分散
公司各股东持股比例都不高,没有人能够绝对控制公司,表现形式通常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30%,对公司没有绝对的控制力,这种类型的公司往往股东人数较多,比如五个股东,股权比例可能是25%:23%:20%:17%:15%,这种股权结构不是平分股权,但也没有大股东。
案例10
某快餐公司的三位创始人孟某、宋某、罗某为大学校友,宋某就职于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孟某、罗某就职于科技公司。2013年,三人辞职,全职创业,三人注册了计算机科技公司,持股比例为40%:30%:30%。由于资金不足,邀请李某于2013年8月注资,并给了他6%的股权,此时,孟某、宋某、罗某、李某四人的股权比例为37.6%、28.2%、28.2%、6%。
公司开始准备做IT业务,但发展得并不顺利,于是开始寻找新的方向,选定了肉夹馍。在开业前,该快餐公司发了一篇文章,火遍朋友圈。2014年4月8日,该快餐公司正式开业,当天中午就卖出了1200个肉夹馍,几乎脱销。随后被多家科技媒体报道。第一家门店开业不到一周,就有投资机构找上门。
在公司迅速发展之际,该快餐公司的几个合伙人却由于股权架构和引入资本问题有了矛盾,孟某的股权相对较多,希望公司能组建VIE结构[1],提升自己的投票权权重,其他三个合伙人感到很诧异,因为大家的股权都差不多,也没有“老大”。经过协商,罗某和袁某接受孟某拥有2.5倍的投票权,宋某却始终没有同意,于是,一场漫长的股东内讧就此开始,最后更是因为分红问题闹上法庭。
这种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大量股东会相互制约,要想通过决议,必须经过复杂的投票程序,甚至争吵;二是股东都会陷在争夺利益和话语权的纠纷中,无暇顾及公司的发展,很有可能滋生管理层的道德危机,公司不稳定,管理层也不会专心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所以说,平分股权、一股独大和股权过于分散都是要避免的。还有一些股权结构也要避免,如按照出资比例占股、投资人占大股、提供资源者占股、兼职者占股、离职不退股等。
下面说说不同的股东人数,如何分配股权比较合理。
1.两个人合伙开公司,如何分配股权
在中小企业中,两个人合伙是最常见的情况。而两个股东的股权分配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对于大多数情况下的两个合伙人,我们建议其将股权比例设置为80%:20%到70%:30%之间。这种股权比例对于日后增资扩股还有稀释的空间,不会很快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发起人占大股,一般来说,谁发起谁就是大股东。
要避免以下几种股权比例:50%:50%貌似公平,但最后谁说了都不算;65%:35%这种股权比例对大股东是不利的,因为这实际上赋予了小股东重大事项一票否决权。
2.三个人合伙开公司,三个股东,如何分配股权
三个人合伙,最理想的股权分配比例是:大股东>二股东+三股东。
要避免以下几种常见的错误比例:50%:40%:10%;40%:40%:20%,这样的股权比例容易引起股东内部冲突。
3.四个人合伙,如何分配股权
四个人合伙对于创始人来说是最不安全的,股权一旦分配不好,就会导致小股东控制大股东的局面。最理想的分配一般情况下是:2+3+4>1>2+3。
这种股权比例可以避免大股东专权,也可以避免部分股东联合起来反对大股东。如果第二、三、四股东一起反对大股东,就说明大股东的决策有问题或没有充分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就应该接受不能通过的结果。
要避免的结构有:25%:25%:25%:25%;35%:18%:18%:29%。
4.五个及以上合伙人的公司,如何分配股权
五个以上合伙人的公司,一般是大股东40%左右,二股东不超过30%,至少两个股东不在经营层;将未来10%的股权作为期权。
初创期,股权结构要做到可收可放,可进可退,创始人拥有67%以上的股权比例最好。创始人不仅要拥有防御权,还要有进攻权。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企业命运前途的大事,比如兼并重组、修改章程,要创始人拍板,避免扯皮,耽误最佳时机。
成长期,股权结构设计要做到管理统筹,创始人拥有52%的股权比例最好,这主要是为了上市考虑。
如果企业想上市,创始人的股权就要进行多次稀释。前两次引入风险投资,两次风投一般会释放35%的股权。这35%的股权一般是通过增资扩股的形式实现的,创始人的股权也会被稀释。如果创始人之前的股权是51%,两次共稀释35%,还剩33.15%;假如创始人原先的股权是52%,被稀释35%以后还有33.8%的股权。33.15%和33.8%只差0.65%,可实际上却是天壤之别。区别在于一个小于1/3,一个大于1/3。当创始人拥有1/3以上股权时,就拥有对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可以保证公司在经过两次融资后,创始人还能保留否决性控股。这非常重要。
扩张期,股权结构设计要做到防御性统筹,创始人拥有1/3以上的股权。就像上面说到的,企业经过两次融资进行扩张后,创始人要保留对企业的控制权,就要持有1/3以上的股权,对合并重组、修改章程等重大事项可以一票否决。
成熟期,要考虑股权的多轮融资,在未来股权结构上应该再灵活一些。企业发展到成熟期,在招兵买马、扩大市场份额、引进融资、上市过程中,会遇到股权多次稀释的问题。一般经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基金(PE)这几轮融资下来,创始人持有的股权很少能在20%以上,那么,怎样牢牢把握公司的控制权呢?我后面会讲到四个工具:投票权委托、一致行动人协议、持股平台和AB股计划,这些都可以让创始人在持股比例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牢牢地控制公司。
从早期投资人的角度看,投资人一般比较喜欢这样的股权结构:创始人50%~60%;联合创始人20%~30%;预留股权池10%~20%。这是一种有明显梯度的股权结构,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是创业企业治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其他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的基础。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影响极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