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上海求学,崭露头角
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家迫切需要提高科技水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非常响亮的口号,“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存在。班主任老师强烈建议周超凡攻读理工科,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但是在周超凡的内心还是想完成父亲的心愿,报考中医。
1956年,我国在西(成都)、北(北京)、东(上海)、南(广州)各建了一所中医学院,四所最早的中医学院诞生。周超凡在《中国青年杂志》看到了四大中医院校成立和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文章,心潮澎湃。他拿着杂志,和班主任老师说出了自己内心所向和决心。班主任意识到中医和“数理化”一样,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于是支持了周超凡的选择。
1957年,周超凡实现了父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心愿,顺利考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中医大学生之一。在这所中医药高等学府,有不少泰斗级中医大师,周超凡就有幸受教于程门雪、黄文东、石筱山、秦伯未、章次公等名家。他系统地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中药学等课程,同时还能经常跟师出诊见习,逐步提高了自己的中医理论和诊疗水平。除此之外,他也努力学习现代医药知识,也认识到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学好西医可以为我所用。
他学到的不仅是学术,更是学到了他们精勤不倦、执着的治学精神。这些令人景仰的医学大家“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学了一辈子尚不满足,自己所学更是远远不够的。他深深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在是至理。
勤奋是成才的阶梯。他每天三点一线,教室—宿舍—图书馆的生活方式,在别的同学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但他却在书目的海洋中自得其乐。课余时间,他也会跟师出诊抄方,从临床中体悟所学。1959~1961年史称三年困难时期,周超凡在清苦中度过,他肚子时常空空,但仍然刻苦地学习,精神十分富足。在整个读大学期间,周超凡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6年的时间,他不仅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医药经典著作,并做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数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药论文。1963年毕业时,由王筠默等老师推荐,周超凡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中药科研工作中,主要致力于传统中药方剂理论与现代生药、药理、药化相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