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病机十三条”理论渊源及学术意义
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以传承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实现新的理论创新。病机理论是全部中医理论的核心,围绕病机理论开展研究对于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们一直苦苦思索能否将各种传统的辨证方法融会贯通,使医者在临床应用中既能做到执简驭繁,又能知常达变,以达到“大道至简”与“至道在微”两种境界,使初学者能够尽快登堂入室。故立足于经典中医对健康与疾病状态的认知,以服务临床为目标,在系统梳理、精心提炼古今病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以病机为核心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实属必要。本文重点对“病机十三条”新理论的学术渊源及其学术意义进行解读。
一、以病机为核心开展辨证论治方法研究的初衷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体现。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八纲、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和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并存,都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过去60多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大量探索。1961年,秦伯未先生重视审证求因,创十四纲要辨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精、神、气、血”等内容。这种方法内含病因与病机、外感与内伤等不同层次的内容,每纲设有主症与兼症,然后列出相应治法方药,进而又提出结合八纲中寒热虚实的偏盛偏衰论治;1979年,方药中教授提出七步法辨证论治,包括脏腑经络定位,阴、阳、气、血、虚、实、风、热、湿、燥、寒、毒定性,定位与定性合参,必先五脏,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黄柄山教授提出14项虚实辨证法,包括气虚、气滞、气逆、血虚、血瘀、血热、出血、阴虚、痰饮、湿邪、阴盛、阳虚、阳盛、阳亢等;成肇智教授重视病因辨证方法,提出将病邪归纳为l4种,围绕风、热、湿、燥、寒、滞气、瘀血、痰、水、积食、燥屎、结石、虫、毒等病邪进行辨证;此外,如沈自尹提出“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的观点,王永炎提出“证候要素和应证组合理论”为代表的方证相应辨证,朱文锋创立证素辨证等辨证方法,王琦教授提出辨体质、辨证、辨病的辨证思路,皆引起学界的关注。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缺少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者而言,现有多种辨证方法在其临床具体实践中往往较难把握。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当前中医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由于疾病的症状、体征可因个体差异、病程、药物治疗等影响而复杂多样,加之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因而传统的辨证方法使证候分类繁多,无法统一,容易导致辨证机械、僵化,难以体现中医辨证的圆机活法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和优势,故构建一种新的辨证体系实属必要。
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首先是把握病机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正是基于此,周仲瑛教授提出病机辨证方法,希望为中医理论与临床之间构架一座桥梁,诚如张景岳所谓:“夫病机为入道之门,为跬步之法。”
古今不同辨证方法间的契合点在于病机理论。本质上,中医针对人体复杂多变的生命状态,从不同角度认知健康和疾病变化的规律,形成不同的病机理论,进而才有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换言之,如果研究对象不尽相同(如不同的疾病)、分析视角各异(如同类疾病但关注角度与内容不同),所形成的病机理论也就不尽一致,进而所采用的辨证论治方法自然各异。
对于病机的内涵,古今各家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将病因、病机、证和证候等中医术语的内涵互相包含阐释者。依据《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所寓内涵,病机实质上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包括病性、病理因素、病位、病势等内容。病机有基本病机、疾病病机、证病机、症状病机等不同层次。
历来中医治病强调“审证求因”,对于其中“因”的所指不应理解为病因,而为病机,即“审证求因”的实质当为“审证求机”,临床辨证论治应首重病机分析,病机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通向论治的桥梁。无论什么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均随个体体质或基础疾病状态的差异而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病理状态,临床采用取类比象、司内揣外和司外揣内等思辨方法,通过综合人体内外相关信息,包括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疾病诊断等,辨析其内在病变的实质,获得辨证的结论,其过程便是审证求机。
三、“病机十三条”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整体层面上,周仲瑛教授根据病机要素的不同特性及相应临床表现,结合病位、病性、病势,倡建“病机十三条”:①风病善变;②寒多阴伏;③火热急速(温暑同类);④湿性缠绵;⑤燥胜伤津;⑥郁病多杂(气病多郁);⑦瘀病多歧(血病多瘀);⑧痰病多怪;⑨水饮同源;⑩虚多久病;○1毒多难痼;○12疫为疠气;○13多因复合(复合病机及兼夹病机,包括风火相扇、湿热郁蒸、瘀热相搏、痰瘀互结、燥湿相兼、虚实相因、寒热错杂等)。“病机十三条”高度凝练和概括了常见病机要素的致病特点,据此可以构建中医病机辨证网络,显示其因果交叉复合关系,使病机辨证从源头上得到活化,体现证是病机单元交叉组合的客观现象,病机单元是证的基本要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病理因素为纲领,脏腑理论为基础,病机证素为条目,症状体征为依据,病性病位为核心,病势演变测转化,多元辨证为内涵,活化辨证谋创新,提示治则为目的,真正体现辨证论治的灵魂。”其中,以病理因素为纲、脏腑理论为基础,实际上寓有邪正虚实为中医病机理论的核心内涵。
这种以病机要素为单元,以病机证素为条目,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从病机层次解析中医辨证过程,符合中医临床辨证的认识过程。既能反映病情的多样性、个体性和辨证的灵活性,又可执简驭繁,以免陷于僵化的固定分型,似可解决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对提高现代临床诊治水平,充实和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病机十三条”的立论渊源
1.“病机十三条”是在传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病机十三条”的提出,首先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并将历代医家的病机理论充实其中,精炼不杂,自成体系。
病机辨证思想的最初形成,首先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病机十九条,这为中医辨证思维方法提供了最初的蓝本。仔细研读《素问·至真要大论》,其所言无非正气与病气两端而已,强调的是临证首先把握病气多寡与脏腑虚实如何。后世不同辨证方法,实际上是对病机十九条辨证思想的细化或具化,其内涵皆离不开对“邪正虚实”这一病机核心的把握。如《叶选医衡》谓:“凡邪正相搏而为病,则邪实正虚,皆可言也。”
病机十九条涉及风、寒、湿、热、火、五脏、上下总计12个方面。“病机十三条”与病机十九条相比,增加了燥、郁、瘀、痰、水饮、毒、疠、虚多久病和多因复合等九条。其中,五脏病机和上下病机融合在各病机要素条目中的病位和“虚多久病”之中,增加水饮病机主要源于张仲景的痰饮理论;增加燥病机是吸纳了刘完素对病机十九条的补充;增加郁、痰、瘀三条,则主要吸取了以朱丹溪为代表的医家经验;增加毒和疠气两条主要吸取了后世温病学的病机理论,二者看似属于病因层面,实际上在病机演变的过程中有其特殊性,故将二者单独作为病机要素条目;最后,增加多因复合(复合病机和兼夹病机)一条,则是复合病机作为内科急难疑重症的主要病机特征,采用复法制方是古今名医临证的技巧所在,故应予充分重视而单列。
2.对多因复合(复合病机、兼夹病机)的理解
病机十三条中,将多因复合(复合病机、兼夹病机)作为最后一条单独列出,是对《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的进一步补充,也是对“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的进一步发挥。
病机有单一病机、兼夹病机、复合病机。所谓兼夹病机是指两种单一病理因素并见,虽有主次关系,但无新的质变,如外寒里热,表有风寒、里有宿瘀等;所谓复合病机包括多因复合、多病位复合、多病势复合三个方面:①多因复合,指两种以上的病理因素互为因果,胶结和合,形成新的致病特质,促使病势的演变发展。如风火相扇证的病机特点为风助火势,火动风生,湿遏热伏证的病机特点为热处湿中,湿遏热外,如油入面。②多病位复合,即多脏同病,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体现了各脏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特点,并且说明了脏腑之间病理、生理互相传变的关系。③多病势复合,即同一病理因素或病位,可多向转化,若多因杂呈,则病机转化更为错综复杂,再若因果交并,病势演变千变万化。
五、以“病机十三条”为核心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的学术意义
中医理论基于整体观的认知思维,强调治病求本,而各种辨证论治方法则是实现治病求本的具体途径,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所谓整体观,是指中医学认识人体健康或疾病状态的基本思维方法,是通过言气彰物,以气之天道统一认识人体之道,天人一体、时空一体。传统各种辨证论治方法本质上都不能背离气为一元这一思想。若一气分为阴阳,则有以辨阴阳为总纲,进一步可分为虚实、寒热、表里的八纲辨证方法;若一气分为五脏,则有脏腑辨证;若一气分为气血津液,则有气血津液辨证;若一气分为六经,则有六经辨证等。
所谓辨证论治,首先着眼于“辨”,辨的内容是“证”。证的表征依据是“证候”,证的内涵则是“病机”,辨证的过程即是辨析病机的过程,病机概括的目的是为论治提供依据,论治的重点看似在于选方用药以制方,而其依据则是针对病机分析结果,确立当前疾病状态下患者各病机要素之间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关系,从而确立为某证,为进一步的论治服务,此正是喻嘉言所说“先议病,后用药”之意。因此,无论采用何种辨证方法,都应强调进行全面的病机分析,方能实现治病求本之目的。如六经辨证首先要确立六经气化失常之所在,而后分析寒热、虚实,分析正邪关系和脏腑所属;而脏腑辨证首先要确立病位在何脏或者何腑及其阴阳、气血、虚实的状态,再看其正邪关系等。
周仲瑛教授认为,构建以“邪正虚实”为纲的病机理论体系是创新中医辨证方法的前提与基础,进而提出“病机十三条”,其核心则是强调病气(即病邪或病理因素)在病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以充分把握邪正虚实病机为特色,形成中医病机辨证学。
中医临床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圆机活法,活化辨证则是其必经之路。病机分析是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审证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通过审察证候以求得病机,抓住了病机也就抓住了病变本质,组合形成病机证素,得出证名诊断,治疗也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最终实现治病求本的最高目标。审证求机是活化辨证论治的锁钥,倡议构建以病机为核心辨证新体系的目的,旨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从源头上得到活化,回归到临床,走中医继承发展、自主创新之路。
提倡病机辨证的学术价值有四:①活化辨证:依据病机证素有机组合成证,避免分证分型。②理论前移:将病机理论融入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之中。③执简驭繁:既可继承多元辨证的优势,又能融多元辨证为一体,综合应用,有机组合,由博返约,由繁至简,提纲挈领。④求同存异:但求在治疗原则上取得共识,既能提供治法和方药的参考范例,也可发挥各自特色,呈现不同学术流派的风格,彰显各家优势。
(传承弟子叶放执笔,周仲瑛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