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6章 璞玉一块

当马车停在三味书坊所在的巷子里,朱棣才释然一笑。

人之一生何其短也,他如今重获新生,只需问心无愧,使大明繁荣昌盛,后世百姓得以安康富足即可。

而那些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情,自当留给后世之人。

与其担心学子士人的思想被放开之后,对皇权产生威胁,不如在如何治国上查漏补缺,在百姓心中种下家国情怀。

试问若是百姓富足,家国稳定,又有多少人会做离经叛道之事?

朱棣念头通达,对杨士奇道:“你所言不差,在你这个年纪,能有如此见解,实属难得。”

他拍了拍杨士奇的肩膀,毫不吝啬自己的称赞。

如果说先前因为之前的记忆,杨士奇在他眼里一直是位老成谋国之人。

可今世阴差阳错的遇上了青年版杨士奇,让他解锁了杨士奇的新品质。

少年热血,话不藏锋。

这也让朱棣心中开始思考对杨士奇之后的安排了。

这小子现在璞玉一块,正是需要好好雕琢的时候。

下了马车,一行人走进书坊,自有燕王府的侍卫将官报一箱一箱的从马车上搬进书坊。

书坊外已经站了零零散散的一些人,好奇的朝书坊内看着。

朱棣没太在意,眼下还不到火候,他将官报售卖的时辰定在了正午前的一个时辰,距离现在还有两个时辰。

书坊虽小,但胜在有个二楼,侍卫们清出了这里,放了些桌椅,刚好供朱棣等人休息。

落座后,朱棣也没避讳,提起了自己心中对于杨士奇的安排。

“士奇,实不相瞒,我对你十分欣赏,有一事情想委托于你,但关乎你的前程,不知你可愿意?”

杨士奇神色一正,且不说朱棣在天界寺救母之恩,就说他的身份,能安排自己去做事,本身就是莫大的殊荣。

而且通过这几天与朱棣的相处,他相信朱棣并不是一个会害他的人,所以杨士奇几乎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官报一事了结后,你返乡安顿好母亲之后,去到河南下辖的州城,以你的年龄和学识,当入州学,随后潜心修习,考入太学并通过考核,入朝为官。”

“这件事关乎着你的前程,所以倒不必急着回答,考虑两天之后再做答复即可。”

尽管杨士奇已经表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见识,但朱棣却并不打算让他现在就留在京师。

似他这等年纪的人,正是需要沉淀的时候,太早沾染官场风气,反而容易遭受影响。

而且朱棣也有着自己的私心。

杨士奇聪慧过人,如果入了州学,凭他的才能,定可一路升学。

届时若赶上第一批新学取士,那么以杨士奇的功底,几乎可以把同期科举中举的人压的黯淡无光。

这样一来,新学取士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百姓的认可,方可进一步取消科举。

但同样的,此事并不代表毫无风险。

新学改革的政令如今只是刚刚颁布,就引得京师学子和百姓纷纷哗然,抗议抵触。

一旦新学开始招生,势必遭到世家针对,而其中表现优异的学子尤为会受到关注。

鞭长莫及,总有官府疏漏的地方,所以新学的第一批学子中,有名头的学子少不了暗地里的麻烦。

这种情况,便类似于枪打出头鸟。

杨士奇不是愚人,以他的见识,自然也能知道,想要完全以新学取士,必是一场艰难的开端。

一旦他答应朱棣,走新学入仕的路子,那些不想见到新学发展起来的人就会想办法毁了他。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讲,入朝为官实现心中抱负便是最大的理想。

况且杨士奇今年不过十五岁,虽见解颇多,可终究还是个少年。

所以他并未逞强,而是遵循了朱棣的话,并不打算在第一时间给出答复。

此事已经不单是他一个人能拿定主意的了,还需向他母亲知会一声。

朱棣也不心急,说完此事后,便寻了个话头,考校起杨士奇的学问来。

三人在二楼才刚待了一个时辰多,就听见窗外传来的嘈杂声。

朱雄英耐不住性子,跑到窗边朝外看去。

“四叔,外头好多来买官报的人。”

只见巷子里围满了人,正在侍卫的组织下有序的排队。

人群中不乏有百姓交头接耳讨论着官报,甚至还有许多妇人挎着菜篮排队。

平日里,他们想知道些消息都要托关系好的人四处打探,以求消息的真实性。

今个听说朝廷会以一文钱的价钱发售官报,上面不仅有着朝堂的大事,还记载着与民生相关的事。

所以不少人闻风而动,都想着过来凑凑热闹。

“嘿,听说这书坊是朝廷开的,今儿还会售卖官报,上面写了新学的事!”

“对啊,听我堂叔侄子媳妇儿的弟弟说,官报上都是白话,方便给咱百姓看的。”

“听说这第一期官报上面还有大明钱庄明年取多少息呢,知道的早了我也好早准备些钱,存钱庄里去,省得总是托人打听。”

交头接耳的人比比皆是,一些嗓门大的,声音甚至能传到二楼。

朱棣心中一动,看样子是锦衣卫和那张尚的宣传起了作用。

起初盘下这书坊,仅仅是考虑到离太学较近,但这巷子的宽度却有些捉襟见肘。

看着排出巷外的人流,为避免引起堵塞,朱棣唤来侍卫,让他们提前宣读官报售卖的规矩。

为了避免官报滞销,出现有人购买官报,读完之后又转手卖出,或是出现一人买报,将内容广而散之的情况,朱棣特意定了个规矩。

买报时,书坊将会出具一个凭证,记录着买报者的家庭住址,由买方按个手印。

积累相同手印的五个凭证,则可以到书坊兑换一斤粟米和五颗鸡蛋。

积累相同手印的十个凭证,可以换到三斤粟米和二两肉。

另外,在宣扬过程中,朱棣也将官报的实际成本透露了出去,告诉百姓朝廷搞官报乃利民之举,本就承担亏损,一文钱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只是补些亏空。

而官报上记载的内容有关乎民生,所以呼吁百姓购买。

总之,为了官报可以顺利卖出,朱棣可谓是用上了浑身解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