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兴汉大业从益州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8章 沈大青天,老妇劝儿

三日之后,临江县,顺水村。

晨雾尚未完全散尽,村口的老槐树下已隐隐传来阵阵骚动。

男人正踮着脚尖,在青石板上磕了磕草鞋里的泥块,扭头冲自家篱笆院喊得震天响。

“婆娘!你还磨蹭个啥?快抱上娃子来!巴郡的沈老爷给咱发粮发肉嘞!”

张二狗这一嗓子,惊得树梢麻雀扑棱棱飞起,惊动了整片村落。

东头张家媳妇撂下正在浆洗的衣裳,西头赵老汉拄着拐杖的手都抖了三抖,连襁褓里的婴孩都像是听懂了似的,咿咿呀呀哭得格外响亮。

不过半盏茶功夫,村道已挤满衣衫褴褛的乡民,乌泱泱的人群如逃难的灾民般朝着村口涌去。

“乡亲们,大家都排好队喽!”

临江县的衙役们抬着满载粟米与腊肉的粮车,穿梭于各村阡陌之间。

每到一处,便有一名士卒立于村口,扯着嗓子高声宣读:“凡临江县内鳏寡孤独、老弱妇孺之户,每户皆可领取小米二石、腊肉十斤!”

话音刚落,原本熙熙攘攘、交头接耳的村民们瞬间安静下来,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

紧接着,不知是谁率先发出一声欢呼,这欢呼声如同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整个村落。

村民们自觉地让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目光中满是期待与感激,望着那缓缓驶来的粮车。

在村子中央那片宽阔的空地上,一袋袋粟米堆积如山,一块块腊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当衙役们开始分发粮食和肉食时,无数的百姓围拢过来,看着手中实实在在的谷米和肉食,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村民中有的伸出粗糙的双手,轻轻抚摸着粟米的袋子,仿佛在确认这不是一场梦。

有的则将腊肉凑到鼻尖,深深吸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满足而幸福的笑容。

“我家主公深知百姓疾苦,如今决心扫荡周围境内匪盗,还临江一片安宁!风是周遭匪盗,不愿从良者,皆会派以重兵镇杀!”

站在前方的士卒再次高声喊道,声音洪亮,传遍村落的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临江县衙内。

李铁身着县令官服,大步流星地走进县衙正厅,来到沈稻面前,拱手行礼道:

“主公,临江四周的村落,铁子我皆已安排妥当,衙役们已将粮食和肉食悉数派发到百姓手中!”

如今的李铁,已不再冲锋陷阵、领兵作战,而是在临江县担任县令一职,在此安了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当初,随行的灾民众多,局势复杂。

沈稻知道李铁为人忠厚老实,又曾与不少县令共事,治理一县的经验丰富,便让他由领兵打仗转为辅佐内政,负责临江县的治理。

沈稻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铁子,你做得很好。此后,你便安心在临江,为百姓谋些福祉,让临江县成为一方乐土。”

李铁挺直了腰板,沉声道:“还请主公放心,铁子我一定不负所托。”

对于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来说,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顿饱饭,便是他们最渴望的东西。

如果连这些都不能保证,那么何以还要为这一县的父母官呢?

……

……

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昏黄的烛光摇曳不定,将屋内两人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一个老妇人双手叉腰,怒目圆睁,对着身前那个年轻男子破口大骂:“你这小兔崽子,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不听老娘的话!别信那些官老爷的鬼话?

哼,老娘虽然上了年纪,可这双眼睛还没瞎,谁是真心为咱老百姓好,老娘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年轻男子低垂着头,双手局促地搓着衣角,满脸的无奈与纠结。

小声嘟囔着:“娘,您就再让我观望观望,当土匪虽说不是什么光彩事儿,可好歹能混口饭吃,这突然让我上山去跟弟兄们说官府的事儿,我心里没底啊。”

老妇人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她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茶碗都跟着晃了几晃。

“你还有脸说!当土匪能是一辈子的安身之计吗?那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勾当,哪天说不定就丢了性命!

你现在立刻给我上山,去告诉那些同乡,家里边官府发粮、发田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儿,容不得你犹豫!”

老妇人越说越激动,脸上泛起一抹红晕。

她指着墙上挂着的那块腊肉,又拍了拍米缸,声音颤抖地说道:“你看看,你看看!这官府给的腊肉实实在在地挂在墙上,大米也稳稳地放在米缸里,这还能有假?

老娘活了半辈子,什么风浪没见过,要是连这都分不清真假,那真是白活这一遭了!”

老妇人顿了顿,接着说道:“尤其是咱村里那些从荆州逃难来的乡亲们,如今都在这儿安了家。他们哪个不念着沈官爷的好,到处传扬他的美名?

都说郡守老爷是青天大老爷,一心为咱老百姓谋福,咱可不能不知好歹,放着这大好的机会不要,还去当那遭人唾弃的土匪!”

年轻男子被老妇人这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他抬起头,看着老妇人充满期待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

他也知道,老娘是为了他好,也是为了这个家好。

虽然他心里还是有些不情愿,想要再观望几天,但面对老娘的坚决态度,他最终还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娘,你别生气了,我听你的便是。我这就上山去告诉同乡们!”

老妇人这才稍稍消了气,她走上前,轻轻拍了拍男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儿啊,咱要懂得知恩图报,更要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跟着沈老爷,咱老百姓的日子才有盼头啊!”

男子点了点头,转身走出了茅屋。

夜色中,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但步伐却渐渐快了起来。

而在临江县的各个村落,同样的情节也在不断上演。

那些原本投身黑山贼的男子,回到家后都遭到了家人的极力苦劝。

家人们纷纷拿出官府发放的粮食和田契,用实实在在的证据,向他们诉说着官府这是实实在在的在言出必行!

亲情的感召和现实的诱惑下,不少黑山贼的心也开始动摇。

近来还有哪个人不知道,临江县外驻扎了不下万人的官军兵马。

若不是没有出路,谁又愿意冒着被砍头的风险上山当土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