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5.前瞻性地预言吴楚七国和淮南王的反叛
当初文帝从代王即皇位,便把代国分为两个诸侯国,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小儿子刘揖为梁王。后来又改封刘武为淮阳王,刘参为代王。又过了几年,梁王刘揖意外从马上坠落,受伤而死,没有子嗣,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此前曾向汉文帝说,天下暂时能够安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同姓诸侯王都还是孩子,诸侯国的大权都掌握在朝廷派去的太傅和相国手中。而一旦这些同姓诸侯王长大成年以后,朝廷派去的官员都老迈退休了该怎么办呢?考虑到梁国的重要战略地位,贾谊再次上疏:
现在诸侯国的形势,仅传了一两代,对诸侯国的控制已经变得困难,诸侯王的势力太大,朝廷的法律在诸侯国得不到执行。陛下能倚仗的只有代国和淮阳国,最可靠的只有自己的亲儿子。代国靠近匈奴,与强敌为邻,能保全自己,已属不易。淮阳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就像脸上的黑痣,仅够大的诸侯国一口吞下,难以抵御大的诸侯国侵犯。现在陛下能够制定制度,设立诸侯国,却让亲儿子的诸侯国如此弱小,难道没有考虑后果。高祖当年分封诸侯,用以奖励功臣,接下来诸侯王谋反此起彼伏。高祖发现这样不行,只能撤销异姓诸侯王,保留诸侯国名称,再选择吉日,重新分封刘氏子弟,天下这才安定。所以做大事的人,不应被谨言慎行所牵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梁国的东面是齐国,北面是赵国,南面是楚国和淮南国,吴国又在楚国和淮南国的东南面。也就是说,梁国恰恰处在齐、楚、赵、淮南、吴这五个异性诸侯王的中间,挡住了诸侯西进长安的道路。只要他们起兵谋反,梁国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贾谊敏锐的察觉到了战乱的危险,于是他审时度势,主张把淮阳王刘武改封为梁王,并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梁国的封地北到黄河,淮阳国的封地南到长江。这样安排,大的诸侯国即使有野心,也不敢谋反。梁国足以抵挡齐、赵,淮阳国足以抵挡吴、楚。消除崤山以东的忧患,这也是为后世人着想。
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改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梁国北边的边界直抵泰山,西边直抵高阳,拥有四十几个大县。后来在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梁国果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梁国的牵制,吴楚七国之乱绝不可能在三个月之内就被平定,正是贾谊的深谋远虑,未雨绸缪的战术布置,让汉文帝可以给后代留下安定江山社稷的一招妙棋。
文帝同时还把原淮南厉王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知道,文帝早晚还会把这四个儿子改封为诸侯王,上书劝谏:淮南厉王刘长悖逆无道,天下人谁不知道?陛下宽恕刘长,仅将刘长免去王位,贬谪至其他地方居住,刘长竟然以自杀抗拒。天下人谁会为刘长的死感到冤枉?现在给予罪人的儿子特别优待,天下人将会对此议论纷纷。等到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长大成人,他们会忘记父亲因遭贬谪而自杀的事情。古时候,楚国的白公胜为父亲报仇,祖父、伯父、叔父都成了报仇的对象。白公胜作乱,并不是要获取楚国的土地,成为楚王,而是要发泄心中的愤怒,用利刃刺向仇人的胸膛,即使与仇人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淮南国虽小,也是当年英布造反的地方,高祖在世时就非常重视这块地方。一旦把这样的地方交予心怀仇恨的人拥有,成为危害朝廷的资本,对国家不利。尽管把淮南国分为四个诸侯国,四个儿子仍然是同一个父亲,为父亲报仇的想法一样,为他们聚集人力、财力,其结果只能是:或者让他们像伍子胥、白公胜那样,为父亲报仇,或者像专诸、荆轲那样,用利刃在殿堂上刺杀君王,这就是把利刃交予贼人,为老虎插上翅膀,恳请陛下认真思考!
贾谊可谓对人性看得很透彻,世上就是有一些人不懂得感恩,只会一味地记仇,发泄心中的愤怒,对这种人仁慈只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危险。可惜文帝还是忌讳民间对他害死刘长的议论,后来还是把淮南国分为三个诸侯国,封刘长的三个儿子为诸侯王。到了武帝朝,果然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有两个图谋反叛,被揭发后自杀,又一次验证了贾谊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