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一读就懂的《经典常谈》(予路人文阅读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说文解字》第一

题解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跟随贾逵学习,博通经籍,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说文解字》屡经传抄,已失原貌。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徐铉奉诏校订,加注反切,新补19字,新附402字,世称“大徐本”。徐铉的弟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现在通行的就是徐铉校定的版本,若不加说明,《说文解字》一般就是指大徐本。

《说文解字》首创部首编排,按文字形体及偏旁结构分列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zhòu)文等异体。每字下先说解字义,再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全书以“六书”条例为说解文字的根据,是我国首部系统分析字形进而探究文字本义的文字学著作。

随着古文字资料的出土和研究的深入,学界对《说文解字》所记字形、字义多有订正。不过,“《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的说法仍然是成立的。另外,《说文解字》对字形、字义的分析,也是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本篇概括叙述了文字的起源、发展,阐发了文字、语言、事物的关系,介绍了《说文解字》及六书理论,在文末还简单地介绍了书体演变。虽然以《说文解字》为标题,全篇内容其实广博得多。

仓颉像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1)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2)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3)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4)“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开头两段从“仓颉造字说”切入,讨论了文字起源的相关问题,如文字的创造者、创造时间、功用价值等。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5)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6),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8)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秦篆《秦诏版》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9)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以上两段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文字的发展及识字教育的重要,介绍了为识字而编写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11),扬雄的《方言》(12),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晩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解字》中的“古文”

以上一段着重介绍了《说文解字》的内容、体例、价值等。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现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一三〇〇)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13)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14)

金文

甲骨文

封泥

秦隶云梦睡虎地秦简

以上一段由《说文解字》收集的古文拓展开去,介绍了金文、甲骨文、封泥、简帛文字等相关的文字知识。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15)但声也有兼义的。(16)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17),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18),虚助字“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19),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伸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20),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21)

以上两段重点介绍了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即六书,主要依据《说文解字·序》。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的说,象形的字该叫作“文”,“文”是“错画”的意思。(22)“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但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声为主,也可以叫作“名”。一字借为数字,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如“”本象箕形,是“文”,它的“名”是“”。而日期的“期”,旗帜的“旗”,麒麟的“麒”等,在语言中与“”同声,却无专字,便都借用“”字。后来才加“月”为“期”,加“”为“旗”,加“鹿”为“麒”,一个字变成了几个字。严格的说,形声字才该叫作“字”,“字”是“孽乳而渐多”的意思。(23)象形有抽象作用,如一画可以代表任何一物,“”(上)、“”(下)、“一”、“二”、“三”其实都可以说是象形。象形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24)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

以上一段先解释了文字、语言、事物的关系:先有语言,再有文字,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产生的符号;语言、文字用来记录、表征事物。再从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对六书说进行了探讨。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25)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26),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汉隶《礼器碑》

章草晋陆机《平复帖》

今草晋王献之《中秋帖》

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最后一段讲了秦以后的书体演变,主要包括隶书、八分书、草书、楷书、行书。书体“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是很简洁准确的概括。

【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叙》。容庚《中国文字学》。陈梦家《中国文字学》稿本。

拓展阅读

说文解字·序(节选)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译文

古代庖牺氏(伏羲)称王天下,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观察鸟兽花纹和地理形态,就近则取法自身,及远则取法外物,基于此创造了《易》八卦,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到神农氏,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治理,统领管理各种事务。众事繁多,伪饰萌生。黄帝的史官仓颉,见鸟兽蹄爪的痕迹,知道纹理可以区分,开始创造文字。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译文

仓颉最初创造文字,是依据物类画出形象,所以称之为“文”。后来形象和声音相互配合增益,就称之为“字”。文,是万物形象的基础;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生积累而变多的。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é qū),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译文

周礼规定:公卿大夫的子弟八岁入小学,学官教育他们,先教的是“六书”。一是指事。指事,看着就可认识,审察就可知意,“上”“下”就是此类。二是象形。象形,把物象画出来,随形体曲折,“日”“月”就是此类。三是形声。形声,以事类选形旁,再取音近的字作为声旁合成,“江”“河”就是此类。四是会意。会意,把字义比并相合,来表达新字指向的意思,“武”“信”就是此类。五是转注。转注,把同一部首的字划为一类,同义字互相解释,“考”“老”就是此类。六是假借。假借,本来没有这个字,依据词的声音把事义寄托到别的字上,“令”“长”就是此类。

说文解字(节选)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子例切。

祭无已也。从示,巳声。详里切。祀或从異。

烧祡焚燎以祭天神。从示,此声。《虞書》曰:“至于岱宗,祡。”仕皆切。古文祡从隋省。

译文

(祭),祭祀的意思。形旁是“示”,用手拿肉供奉神前。读音是子例切(jì)。

(祀),祭祀不停的意思。形旁是“示”,声旁是“巳”。读音是详里切(sì)。(禩),祀的异体也有以“異”为声符的。

(祡),烧柴焚燎来祭天神。“示”是形符,“此”是声符。《虞书》说:“到达岱宗,烧柴焚燎祭天。”读音是仕皆切(chái)。),古文祡以省变后的“隋”为声符。


(1)据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史官,主管文书、典籍之事,负责搜集史料、修撰史书的官员。

(2)《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蹄迒(háng),指蹄爪的痕迹。书契,指文字。

(3)原注:《淮南子·本经训》及高诱注。按:《淮南子·本经训》:“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苍颉,即仓颉。

(4)引句意为:喜好文字的人很多,而唯有仓颉的名声流传了下来,因为他用心专一。“一”可以理解为“专一于此”“专心去做”。

(5)《周礼·保氏》相关文字如下:“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朱自清所说,本于《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6)小篆,秦代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也称秦篆,后世通称篆书。国书,这里指国家定为标准的书体。

(8)意思是:考试选拔诸如史、尚书史这样的官员,就看识字的程度。史是指起草文书的小吏。《说文解字·序》:“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意思是:学童十七岁以上开始可以考试,能背诵籀书九千字就可以为吏;再考试他们能不能写八体书,考试最优等级的人可以担任尚书史。

(9)《说文解字·序》:“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胡母,复姓,也作胡毋。

(11)《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秦汉间学者缀辑先前各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辞书。

(12)《方言》,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yóu)轩,古代使臣乘坐的轻便的车子。轩使者到各地采集诗歌、童谣和异语方言等,借以考查风俗民情。《方言》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方言词汇并进行对比研究的著作,对研究古代词汇尤其是方言词汇、训释古代文献有重要价值。

(13)原注:古代简牍用泥封口,在泥上盖印。

(14)几十年来战国简屡有面世,迄今发现的战国楚简有20余批,最有名的如清华大学于2008年入藏的一批两千多枚战国中晚期的楚简。

(15)《说文解字·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16)声也有兼义,指形声字中的声符代表的声音,也有与词义密切关联的,比如后文所举的“戋”作为声符的字,常常有“小”的意义。

(17)代名词,指代替名词的字词,“予”“汝”之类是人称代名词,“彼”“此”之类是指示代名词。

(18)形况字,指描绘样貌情况的词,朱自清这里所举是联绵词或叠音词,两个音节连缀而不拆开来解释。

(19)虚助字,包括虚词和助词,如“于”“以”“与”“而”“则”“然”是虚词,“也”“乎”“哉”是助词。

(20)四声,对古汉语四类声调的称呼,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总称“四声”。古汉语平声字对应普通话里的阴平和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上声对应第三声,去声对应第四声。古汉语的入声,其声短促,一发即收,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字被派到其他声调里去了。有些方言现在还保留着入声,如粤语、闽南话、客家话、吴语等。

(21)《说文解字·序》:“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2)原注:《说文·文部》。按:《说文解字·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文,是交错的纹理线条。象交叉的纹案。

(23)原注:《说文序》。按:《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24)这里所说的“近人新说”,应该是指陈梦家的学术观点。陈梦家认为:“象形(后来又有形声)作为语言的代音字或注音字(即所谓假借)是极重要的。在这里,被假借的象形(或形声)事实上是音符。假借字必须是文字的基本类型之一,它是文字与语言联系的重要环节。”

(25)书体,指书写的字体,主要是同一结构的字由于书写形态不同而称名的。

(26)下行文书,指上级发往下级的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