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果
五庄观的“人参果”,最重要的特点有两个:第一,它是“人参”果,而不是“当归”“黄芪”等别的药材的果实;第二,人参果的形状极其特殊,它不是一个少年、壮汉,更不是老人,而是一个出生不满三天的婴儿形状。所以,分析人参果,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为什么是人参果?这就要说到中国人对于人参的特殊情结。
站在现代实证科学的角度,人参的实际功效到底如何,其实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美国药典》一度将人参列入其中,但在1880年将其删除。《美国国家药典》也在1937年将人参删去。目前西洋参原产地的医学权威机构美国医学联合会和加拿大医学联合会都不承认人参的医学价值。简单来说,西方医药界基本不承认人参是药,认为其医疗、保健价值只不过是中国人的想象。
但在中国,人参的境遇就大不相同了。《神农本草经》首次将人参作为药物列入其中,在此后的一千年里,人参虽也入药,但地位并不尊崇,基本上是被当作一种保健品看待的。人参开始受到追捧乃至崇拜,是从明朝开始的。它几乎是突然间就具有了“百草之王”“众药之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其父李言闻撰写的《人参传》,首次对人参作了详细论述,按其说法,人参几乎就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神药,“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人参由此身价百倍,在中原地带很快就被挖到绝种,只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还可找到,以致现在人们一提起人参,就以为是东北长白山的特产,岂不知在古代,山西上党的人参才被视为佳品。在清朝,国人对人参的狂热程度有增无减。到现在,野生人参已濒于灭绝,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挖。
《西游记》创作于人参受到热烈追捧的明代,所以选择人参而不是当归、枸杞、黄芪作为能够延寿健身的仙家至宝,可以说是势所必然。
另一方面,人参果的形状为什么是出生不满三天的婴儿?这就要说到中国人的“以形补形”观念及中国文化对婴儿的崇拜了。什么叫“以形补形”?简单来说,就是要想滋补某一器官的功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食用动物的同一器官,以及自然界中和那一器官外形类似的食品。比如,肾脏功能不好,最好多吃动物的腰子,以及形状和肾脏类似的腰果或栗子。什么是“婴儿崇拜”?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对婴儿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推崇。比如,道家哲学的开创者老子在《道德经》中,竟然有三次直接论及“婴儿”,还有两次则以“孩”或“子”代替“婴儿”之意。《道德经》一书总共才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但竟然五次提到婴儿,足见“婴儿”在老子心中的重要性。在老子看来,婴儿看似柔弱却生机勃勃,小小的身体中包孕着无限的可能,正是“道”的完美载体与完满体现。当然,婴儿是绝对不能吃的,谁吃谁就是禽兽变态加恶魔。比如,万历年间大太监高寀就听信了某些方士的邪说,认为吃够一千个小男孩的脑子,就可以重新变回真正的男人。于是,他到处买小男孩,然后悄悄杀掉吃脑子,这是明朝一件很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件,一时人神共愤。据说比丘国国王接受国丈的建议,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治病,就是对这一事件的影射与讽刺。但形状和婴儿类似的水果就是另一回事了。既然形状和婴儿类似,也就含有和婴儿类似的能量,所以吃也无妨。用一句话来概括,对人参的推崇和“以形补形”观念及对婴儿的崇拜,就造出了人参果这么一个想象中的滋补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