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之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我在中国倾听人生

1

“如果我在40岁的时候知道自己后面是这么走下来,我可能当时就活不下去了。”

2021年初春,一个63岁的陌生女人联系我,如此对我倾诉。

在她住的小区一隅,我们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块石案。身旁的栅栏上,簕杜鹃攀援蔓延,红艳艳的花朵在微风中绽放。很阴沉的天气,春寒料峭。戴着口罩的居民从不远处匆匆走过,有意无意地瞥向我们。

她把早先戴着的口罩取下来放在面前,在我看来,这样方便她不时擦拭流下的涕泪。

40岁那年,她原本家庭美满幸福,律师工作顺风顺水。那年的2月28日,她最亲爱的小弟弟失踪了,连同一辆半新的奔驰轿车。

时隔多年,她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是正月十三,和她一起住的小弟弟按照原计划要去打高尔夫球。可是原先约好的三个球友,一个在外地来不及返回,一个政府人员说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开会,只有一个从澳大利亚一起留学回来的同学没有爽约。

下午2点多,她对准备出门的小弟弟讲,老公去外面应酬了,儿子和同学聚会,她也想出去玩,不回来做晚饭,大家就各吃各的。

看着小弟弟背着球包走出家门,那是她最后一次看到他年轻的背影。

据小弟弟的同学说,那天下午在高尔夫球场,他们从3点打到4点半。同学突然肚子疼,可能是过年期间吃多了,跑了两次厕所,还是顶不住,就赶回家去吃药。剩下的球还有很多,小弟弟想着别浪费—可能一个球要10块钱,他要把那些球打完再回家。

多年前,母亲离世时在病床前嘱咐她,一定要照顾好弟弟们。然而这一次,小弟弟再也没有回家。

不够48小时不能立案。沿着高尔夫球场外面的那条路,她一遍遍地寻找小弟弟的行踪。马路紧挨建筑工地,周围乱七八糟。从球场的停车场出来,路对面有个餐厅。她猜想小弟弟打球一直到天黑,驾车出来就近用餐。饭后返回车上时,他碰到了凶手。

“我很后悔,”她泪流满面,反复和我说,“要是我说那天晚上做饭,我弟弟早点回来就不会出事了。要是他的朋友们不爽约或提前离开,我弟弟应该还会活着。还有我儿子,那天突然不想和我弟弟去球场,而是去见同学,他虽然14岁,但是个男孩子,如果多个人在我弟弟身边就不一样,起码可以叫救命。”

她的泪水,擦干又流,沾湿了纸巾。身高一米五二的她,20多年从未放弃追凶,卖掉40岁之前买下的多套房子,重金悬赏,寻访蛛丝马迹,行程遍及周围多省市。在那期间,她遭遇了婚变,多名亲人去世。为了防止凶手报复,她将16岁的儿子独自送往美国读书,也为避难。

满头白发的她,是怎么从40岁走到现在的?她形容自己:“我就在那些龙潭虎穴里面混。”

“我妈妈让我照顾好弟弟们,我没有做到,他们都去世了。我得完成他们的遗愿。要不然,我对不起祖宗。”几乎凭着一己之力,她追查到小弟弟被绑石沉尸的犯罪现场,找到了小弟弟被以无名氏火化的骨灰,也找到了小弟弟那辆被卖到二手车市场的奔驰轿车。

“我坚持追凶,直接是为自己,间接是为社会、为国家除害。家仇国恨不报,何为法律人?”凶手在2017年落网。听到消息,她感叹道:“这些年,我把自己的时间和智慧都耗在这个事情上,我本应该给老百姓多干点事的啊。”

从早上讲到中午,她的现任老公从小区栅栏的缝隙给我们递了面包和牛奶。直到天黑,一个复仇天使的20多年,在我的面前起伏跌宕。她抹了一把眼泪:“唉,真他妈的命运啊。”

当天的录音素材,整理出来,共计64 000多字。这些含着血泪的文字,由于某些原因,非常遗憾,最终没有发表。

2

“真他妈的命运啊。”从2017年春天到现在,我在多地倾听过许多人的人生经历和心里话。每次听完这些倾诉,我总在心里不由得感叹,命运何其颠沛流离,命运何其曲折离奇。

这些有传奇经历和遭遇的普通人,他们的心声被我记录下来,统一采用口述历史的体例,变成报纸专栏的文章或网上的励志故事。

我发表出来的第一个人生故事,来自广州的退伍消防兵曾庭民。他在消防部队服役12年,退伍后和战友们组了一支“小人物”乐队,在全国做消防公益巡演。

一天晚上8点多,我们约定在体育西横路的一间酒吧见面。他熟悉那里的环境,曾在那里做过分享。凭着手机里的提示,我走到吧台前。一个身材笔挺的帅哥站在闪烁的灯光里,向我打招呼。他引着我,一起在沙发上坐下来。他用苦练10多年的普通话,开始讲述。

他和战友们的救人生涯,惊心动魄。每次出任务时,他们幻想自己像孙悟空一样,身披战甲,脚踏七彩祥云,冲进火场,拯救别人。如果再配个月光宝盒那就更好了,可惜他们不是孙悟空,也没有月光宝盒。见过很多因为火灾而家破人亡的事故,退伍后的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大家,防火比救火更加重要。

这样的倾听氛围,让我记忆深刻。我提前准备了一份采访提纲,想要翻出来备用。无奈灯光太昏暗,且飘忽如萤。周围的歌声、人们的低语声,忽高忽低,忽远忽近,仿佛伴奏的背景音乐,并不太干扰我的倾听。

努力让全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消防员”—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原创的歌曲里写道:“会累会苦,不会认。”但他说自己很愧对家人。

我走出酒吧,站在路灯下,已是深夜。回想起来,我竟然没有看清他的脸,只怪那灯光太朦胧。几个月后,我前往一个剧场,拿着票准备对号入座,看到有个陌生人隔着几排座位向着我的方向挥手。我环视周围,确定他招呼的是我。我们各趋向前,他报出名字“曾庭民”。第二次相见,我终于看清了他的脸,果然是个帅哥。

曾庭民和战友们的故事,在《杭州日报》副刊“倾听·人生”栏目以整版篇幅发表。当天,杭州市消防救援部门看到后,联系报社,邀请曾庭民和战友们的“小人物”乐队到杭州做消防巡演。

“如果回到过去,再选择一次,我还会干消防。就算不让我来,我也要来。”曾庭民真心喜欢这个事情。虽然困难重重,他和战友们仍然在坚持。他告诉我:“坚持就是每天不停地骗自己不要放弃。”

3

就像曾庭民真心喜欢消防一样,我对倾听和记录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也满怀兴趣和热爱。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倾听和记录这些小人物的人生故事,缘起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3年11月底,杭州的秋色渐已浓郁,西湖残荷铺排如水墨画,林荫道仍有桂香飘散。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从广州到杭州休年假的我,由西湖边踱步至晓风书屋,推门而入时,一场关于《梦想合唱团》的新书签售分享沙龙即将开始。

每次旅行途中趁机逛书店是我的一个癖好。那天,在后排的空位坐下之后,我才知道,这本名为《梦想合唱团》的新书,乃由《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的近年精彩作品结集而成。此前,“倾听·人生”栏目已经结集出版《小人物史记》等丛书。

“负责这个栏目的这些年,我真的觉得是生活对我的一个奖赏,因为做这个栏目其实很过瘾。”编辑莫小米老师头发花白,声音洪亮地最先分享,“我在这个栏目采访过离我最近的一个人物是我的弟弟。我们都从一个娘胎里出来,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平时交流很多,可以说无话不谈。但是我采访了他一整天之后,却发现他还有很多经历和想法,是我所不知道的。”

就在那时,我才发现,眼前的莫小米老师就是我以前经常在报刊上读过很多作品的那位作家。

将近2个小时的签售分享沙龙过程中,“倾听·人生”的作者代表们依次讲述采访中的难忘故事,坐在人群中的我,在心里深深地记住了“倾听·人生”这个经典栏目。

返回广州的途中,我把那本由莫小米等老师签名的《梦想合唱团》反复地翻阅。“在绚丽的舞台之外,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一个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远比演出更精彩。”印在封二的这句话,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我的心间激起的涟漪,终于在2017年春天澎湃。

我准备的第一个选题,就是曾庭民和战友们的故事线索。发到报纸上公开的邮箱,编辑王燕老师很快回复了我,不仅告诉我选题通过,还特别细心地告知我有关稿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经过王燕老师的精心编校,曾庭民和战友们的故事以《浴火而歌》为标题在“倾听·人生”栏目发表。

从那时开始,我倾听和记录的小人物故事在“倾听·人生”不断亮相。其中,第9个人生故事《全家福拍摄团》,讲述一群大学生接力多年为贵州贫困乡村的村民拍摄上万张全家福的举动,也得到温暖的“回音”,杭州一位老先生当天读完报纸,联系我表示愿意长期捐助学生们继续进行全家福拍摄,这个愿望很快成为现实。

4

我倾听和记录的小人物故事,线索来源除了我生活的周边,随着我的脚步,扩展到广东、湖南、湖北、陕西、广西、云南、贵州、北京、西藏、山东、四川、重庆等地。

人生苦难重重是一个伟大的真理。很多人经常会“夜里崩溃,白天振作”。但是,将心比心,不是他们不够坚强,而是因为人们面对的生活太难了。有时候就算看不到希望,也必须坚持下去。活得艰难的时候,倾诉一下,宣泄一下,也是一种松绑和减负。

2017年4月,我听到广州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老板刘二囍提起一个在书店留宿的流浪汉。我问那个流浪汉还在不在。他马上去把那个流浪汉带到了我的面前。那个流浪汉,衣着干净,很有礼貌,来自台湾,他说自己以前是一个富二代或富三代,后来家道中落。

他在台北上过一年半大学,因为作弊被开除。然后他去社会上闯荡,在台北希尔顿酒店工作过,还多次创业。与暗恋他的女同学结婚后,有了两个女儿。他依旧不顾家,34岁的时候,小女儿还在幼儿园,他就离婚了。他2001年来到广州,结果投资失败,证件被偷,积蓄用尽。想着闲着也是闲着,他就走上街头捡垃圾。

他形容自己是“街道观察员”,走马观花,自由自在,想休息就休息,今朝有酒今朝醉,觉得捡垃圾比找个固定工作还好,不仅变废为宝,顺便还能运动,也会有不定期的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垃圾桶里面有什么。

他还去广州东站当拉客仔,遇到广交会的外国客人,就帮忙联系业务,也带他们去林和村里面找小姐。他也去美院和画室当裸体模特。他睡的地方,先是肯德基和麦当劳,后来是不打烊书店,洗澡就去医院或珠江边。

人家说狡兔三窟,他说自己在广州流浪的地方大概有30个窟。他每天都有一定运动量,不吃糖,几乎没有生过病。他形容,每天都是“happy day”。对于流浪生活,他说自己非常“enjoy”。就算别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no care”。

我把这个故事的精编版发给报社的编辑,编辑说她想从杭州来广州见一下他。这个故事的完整版发表在《读库1804》上,有人形容是“丧圣经”。

2017年5月,我在广州见到了一个艺术家叫陈元璞。6岁时,他被诊断为轻度智力障碍与神经发育不完全。一直到长大,他每天都在与身体的病痛作战。但是上帝关上了他的一道门,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他是1977年出生的,在我采访时,已经创作了2700多幅古典音乐绘画。他把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瓦格纳等大师的交响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说:“那些经典的古典音乐,是大师们用命写出来的。我的古典音乐绘画,历经自己的人生感悟,是用命画出来的。”

交响乐和绘画,是他仅有的兴趣。他很幸运,遇到了很多爱心人士,包括艺术家,一直支持他。他的作品在广州多次展出,画册也被出版,他还被邀请到法兰克福去和德国的艺术家交流。

我采访的地点,是他家里,房间摆满了唱片和画作。他妈妈对我说:“我们都年纪大了,身体都不好。他一个人不能结婚,总是生病,以后怎么办呢?”

这样的问题,我没有答案。2020年夏天,我有一天走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报栏,无意间看到一个新闻标题,才知道他在6月因为中风去世了。我又想起他妈妈当时的话,感觉非常复杂。

2017年我见到了钟永明,他是全国目前为止唯一全职在街头表演“栋笃笑”的人。栋笃笑的英文是stand-up comedy,源于美国,也算是脱口秀。他约我去了他的家里。

他的家在从化太平镇。他高中毕业,进入工厂打工。喜欢英语,就坚持自学。也喜欢演讲。在接触到栋笃笑和香港笑星黄子华的表演后,他就认定栋笃笑是要去做的事情。其实他在工厂凭着自学的英语,都能够做翻译,工资从1000多元升到7000元。本来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但是,在他2011年3月辞职,开始创作和表演栋笃笑之后,这变成了一个有点辛酸的故事—在广州街头被城管驱赶,经常无人理睬,基本没有收入,家人也不理解。

到了2020年10月,我又约他见一次面,了解一下他这3年多的情况。10月3日下午,我们在天环广场外面见面,他带着表演栋笃笑时的音箱。他说来都来了,顺便开启在疫情以来的第一次表演。3年没见,我发现时间流逝的同时,包括他在内,每个人的故事都在变化。相比于3年前,他有了一些粉丝,在街头遇到过很多“nice”的人,他的故事越来越丰富。如今的他开始走进剧场和酒吧,继续坚持表演栋笃笑。

他对栋笃笑的热爱,依然不变。他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的一生。舍而求其次的人生,他不想过。

5

常有陌生的朋友寒暄时随口问及我的爱好,不变的答案之一就是阅读。大约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与书相伴。长大以后,自己买书,藏书,读书。日常晨夕,总有书与我如影随形,总有阅读的时光任我独享。

关于阅读的妙处,我记得感同身受的一段话:“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会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一个王国。”在我最初沉醉阅读的日子里,我还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有自己的读者。

这些形形色色的“俗世奇人”,敞开胸怀向我倾吐了自己的心里话和独特人生经历,这些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被我倾听和记录下来。如今已经有40多篇人生故事,在《杭州日报》副刊“倾听·人生”栏目发表,有的被多家报刊转载,有的在网上流传。除了已经发表的,还有一些故事,尘封在我的电脑文件夹里,但愿它们会有机会“解封”,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和听见。

人人都有故事,每一种经历都值得记录。即使伤痛、泪水与绝望,也是不虚此生的独特体验。用记者的姿态去深入采访,用文学家的心灵和文笔去写下每个独特的人生故事,这是我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之后,获得最珍贵的写作秘籍。

正因为这样的阅读影响,倾听那些普通人的真实人生故事,让普通人的真实声音在历史的回音中被听见、被尊重,是我从阅读转向非虚构写作的荣耀。

《读库》是我常年阅读的杂志书(Mook)。我的非虚构文章连续6年在《读库》发表,2021年发表的《蝴蝶之家》感动了许多人。蝴蝶之家是中国第一家儿童舒缓护理机构,接收来自福利院的孤残重绝症儿童。这篇3万余字的文章发表后,《读库》主编“六哥”张立宪第一时间为蝴蝶之家发动捐款66万元,更有许多读者单独捐款。知悉我的文章被阅读后产生的这种“蝴蝶效应”,我的感觉是,非常“666”。

从阅读到写作,从读者到作者,这样的“蝴蝶效应”,让我觉得人生越来越有意思,因为我依旧坚持阅读,习惯思考,放慢脚步,投入深度对话—与书中人,也与书外人,逐渐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也变成了一个有故事可以让别人阅读的人。

小人物是构成大历史的小细节。历史行进的每一步,都在小人物身上留下了最真切的投影。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一个个关于梦想的故事,比教科书上的历史更多元和丰富。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倾听,他们的百味人生,参差百态,喜怒哀乐,都让我深感荣幸,能够有机会和原本陌生的他们进行深度的推心置腹的交流。

我记得,采访对象们多次对我说过,这是他们第一次把自己的全部故事讲出来。这些第一人称的口述实录,跌宕起伏,五光十色,比虚构更生动地阐释了多元的历史和价值观。正如莫小米老师所言,对我这样的倾听者和记录者而言,这是生活的莫大赏赐。

坐在这些“俗世奇人”的面前,我能做的事,只是安静地倾听。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说过:“当有人真正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感觉真好啊。”我希望他们在倾诉之后,能够有力量轻装前行。只要活着,只要不放弃,就与“他妈的命运”搏斗到底,就有故事可以继续诉说。

叶小果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