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探花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4章 与张柬之在朝堂上辩论

李金科知道,终于要轮到自己上场了,他转头看着傅文静苦笑一下,缓缓的走出队列。

“臣,匦使院假判李金科,参见圣皇陛下!”

“匦使院假判,这是个什么官?”

“李金科是谁?你们可曾听说过?”

“这不就是那个在平康坊风头无两的长安探花郎吗?”

“原来是这个登徒子啊,你看他年龄不大,我听说倒是个眠花宿柳的老手!”

随着李金科走出队列,一步步走到宣政殿最前面,大殿之内的文武百官,顿时交头接耳的议论纷纷起来。

“臣,李金科,拜见太子殿下、相王殿下、梁王殿下、宰相大人......”

走到宣政殿前面的李金科,站在李旦、张柬之等人的旁边,对着他们一一见礼。

没办法,如今整个宣政殿之内,就属他的品秩最低,哪怕是站在武则天身后掌扇的那两个小宦官,人家都是内侍省,内仆局正五品的品级。

看到李金科从大殿的最后方走来,李旦、武三思与张柬之等人都是一脸的莫名其妙,除了邵王李重润之外,整个朝堂之上就没有人认识他。

“你是何人?”

李旦疑惑的看向身穿五品大红袍服的李金科,随后又转头看向武则天。

“陛下,儿臣身为相王,主持尚书省事务,儿臣并不记得曾签发过匦使院假判的任命文书。”

“臣也觉得奇怪,”吏部侍郎狄光嗣也是满脸狐疑的看着李金科,“臣分管吏部司与司封司,臣从未见过这位假判大人的注官文书。”

武则天看到满朝文武的疑惑,只能缓缓说道:“李金科乃是邵王李重润推荐,朕亲自发的圣旨,命中书省册封的匦使院假判,并未在吏部注官。”

“斜封官?”狄光嗣看向李重润的眼神中顿时充满了鄙夷,在他的眼中,这些未经吏部铨选的官员,都是歪门邪道的关系户。

听到武则天的话,张柬之满脸不屑的看着李金科。

“黄口小儿,你有何德何能,能够担任朝廷从五品官职?”

张柬之这个人,是出了名的大器晚成,他原本是国子监的监生,当时的国子祭酒令狐德棻认为他是奇才,未来是可以辅佐帝王的贤臣。

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无奈只好补缺去了清源县担任九品县丞。

这清源县,在今天的福建莆田一带,唐朝的时候,这里与岭南一样都是出了名的流放犯人、罪官的地方。

而清源县又是下县,原本并不一定要设县丞一职,张柬之到了清源县之后在这里一呆就是二三十年。

直到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高宗皇帝以贤良科目召试。

此时的张柬之已经六十四岁了,在参加考试的一千余人中,张柬之名列第一,被唐高宗李治授官监察御史。

后来他在狄仁杰的举荐之下,成为了宰相,而狄仁杰死后,更是成为了群相之首。

张柬之有这样的经历,自然对年少轻狂的李金科不屑一顾。

李金科被张柬之无端的斥骂了一句,心中的火顿时就冒了出来,他同样轻蔑的撇了对方一眼,笑着说道:“在下是很年少,不过张相可知道少年与老人之区别?”

张柬之没想到李金科竟然敢与他针锋相对,有些错愕的看了他一眼,随即说道:“少年莽撞,老人持重,少年无知,老人通达,少年应尊老,老人应教诲少年。”

张柬之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他的眼里,你们这些少年,缺乏经验,目光短浅,就应该多向老年人学习。

听到他的这一番话,包括武则天在内,大殿之中的一群老臣们顿时沾沾自喜起来。

而如李重润、武崇训等青年宗室子弟,却感到心中有些憋闷,然而,他们也都知道张柬之德高望重,想要反驳,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与他辩论。

“张相大谬!”

李金科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决不能输了气势,若是被张柬之这三言两语便说的哑口无言,那今日匦使院裁撤之事,必定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在张柬之惊愕的目光中,李金科转头看向武则天,深深的躬身行礼。

“启禀圣皇陛下,臣最近有一篇文章,原本准备待到来年春闱之时用来应试。

但今日听到张相所说,臣恐其身为宰相,一言九鼎,其歪理邪说影响世人。

臣今日便将此文献陛下,也以此来驳斥张相信口之谬论。”

“文章?”

武则天颇感兴趣的看着李金科,对方的那些诗她都读过,也知道李金科有些文才。

但他说自己会写文章武则天还是第一次听说,听到李金科的话,武则天颔首道:“李卿家,你说这篇文章本是明年春闱的应试之作?

那你今日便在朝堂上背诵一番,让这朝堂之上的百官一起来评判一番吧!

你不是号称长安探花郎吗?若是文章写得好,朕便提前点你个探花又如何?”

“如此,”李金科深吸了一口气。“那臣便献丑了。”

转过头,深深的看了张柬之一眼,李金科口中吐出五个字“《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

站在一旁的邵王李重润听说李金科要当场赋文,立刻来了兴趣,李金科的那些诗作他都读过,也深深被对方的文才折服。

当他听到李金科说出的这五个字的时候,顿感心中之气随着激荡起来,但对于这‘中国’这个奇怪的说法,却有些不解其意。

“李院判,何谓中国?”

李金科思索了一下,看向李重润缓缓的说道:“《尚书·梓材》中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为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意思就是说:上天既然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托付给先王,如今大王只有施行德政,和悦、教导懵懂的民众,才能完成先王所接受的使命。

当时的中国,指的便是天下共主周王朝。

而如今我们大周,可谓是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的中央大国。

因此,在臣的口中,将这方圆万里的泱泱大周,称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