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残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恳请潘祖荫

咸丰皇帝对左宗棠“就地正法”的御批最早看到的是户部尚书、军机大臣肃顺。此人深受咸丰皇帝信用和重用,在所有王公贵族中,他是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信用汉官的朝中重臣,因为常在皇帝身边商讨国家大事,几乎朝中所有最机密的东西他都是最先知道。那天,他正从咸丰皇帝那里谈完事准备离开,一眼从皇帝的桌子上看到了官文的奏章,当看到皇上朱批“湖南为劣幕把持,可恼可恨,着细加查明,若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时,肃顺心里一惊,这不是要砍左宗棠的头吗?

左宗棠这个人他早听说了,张亮基能够保住长沙,骆秉章治理湖南井井有条,实际上都是因为有了左宗棠。左宗棠先后给两个巡抚当幕僚当得好好的,彻底改变了湖南的面貌,怎么就成了劣幕?又怎么会落到要就地正法的地步?虽然肃顺还没有看见官文弹劾左宗棠的奏章,但他知道这个中间肯定有误会,左宗棠现在非常危险,肃顺是个很看重人才的人,他在心里就琢磨,千万不能让左宗棠就这么白白被砍了头,就算有千条罪万条罪也得首先把事情弄明白再做结论。他想救左宗棠一把,但又不能直接出面,自己一出面皇上就会怀疑自己跟左宗棠有什么勾当,这样自己也脱不了干系。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消息传出去,只要把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出去了,湘官集团自然会有人出来救他。

传出消息也是大罪,天机是不可泄露的,肃顺是不可能直接告诉湘官集团里面的任何一个人,肃顺自然有他的办法。

肃顺手下有一个他最信得过的幕僚,叫高心夔,肃顺一回到家里就把高心夔叫到书房里,把门关得死死,叫高心夔赶紧把皇上要对左宗棠“就地正法”指令透露给湘官集团的人,但不可露出半点痕迹。

一向精通算计的高心夔自然知道怎么处理,他不会直接把消息传递给湘官集团的任何一个为官者,而是把消息转给了一个中间人王凯运,这个人是个江湖名士,醉心于帝王之学,活跃在湘官满官之间,四处打探情报,善于煽风点火,曾国藩刚刚拉起队伍他就跑到曾国藩那里,劝说曾国藩揭竿而起,取代朝廷,被曾国藩称为疯狂之人。消息只有从王凯运那里出来就谁都不知道消息出自何处。

王凯运这个时候也在肃顺的手下做幕僚,当然,肃顺不会把绝密消息告诉王凯运,由高心夔透露出来就不一定是他肃顺这里出来的消息。

王凯运得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告诉了郭嵩焘。郭嵩焘早年考取进士,后来父母双亡在家丁忧,洪秀全金田起义后最初劝说左宗棠出山,后又劝说曾国藩出山办团练,并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曾鼎力帮助曾国藩筹建湘军,与太平军转战南北,后来被朝廷召回京城,担任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也就是说此时他已经是皇帝身边的人了。

郭嵩焘得到皇帝要对左宗棠“就地正法”的消息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这怎么得了?左宗棠怎么会招来如此大祸?震惊之后郭嵩焘很快就冷静下来,第一反应就是怎么救左宗棠,现在来不及打探左宗棠什么原因触怒龙颜,最重要的是弄明白这个消息是怎么来的?能够知道这么绝密消息的人绝非一般之人,必是掌握朝中大权之人,王凯运神通广大,还是请他帮忙。郭嵩焘又请王凯运出面打探消息的来源,看能不能在朝廷重臣中找到关系。中国的事情都是这样,真要解决问题没有一件事不要找关系,关系就是人脉,人脉比什么都重要。

王凯运对左宗棠很佩服,幕僚能当到左宗棠这个份上已经是非常不简单了,哪个幕僚能够直接帮主人做决定?能够直接行使主人的权利,除了左宗棠,偌大一个中国还没有第二人。既然郭嵩焘反过来求他,这个忙他不能不帮。王凯运就去找高心夔,高心夔并没有告诉王凯运消息的来源,只答应去打听。

高心夔转背就去请示肃顺,肃顺不好直接出面,依然让高心夔保守机密,却给高心夔使了一招,让高心夔转告王凯运,赶紧“寻找高人”,“必须内外臣工有疏保荐,余方能启齿。”

这话说得很明白了,这个忙他可以帮,而且愿意帮,但必须有朝廷内外大臣保荐,到时他肃顺才好在皇帝出面说起此事。这就是营救左宗棠的一条基本路线:内外臣工奏保,肃顺再出面到皇上那里“说情”,以求皇上刀下留人。

郭嵩焘得到肃顺的暗中指点就有了办法,准备去找一个最合适的人去说服皇上,谁是这个最合适的人呢?郭嵩焘在琢磨。

也正是这个时候,有个人找上门来了,请他帮忙救左宗棠,这个人就是湖北署理巡抚胡林翼。胡林翼,字润芝,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后来通过捐納被朝廷分发贵州任知府,因治理地方十分有力、政绩突出被朝廷委以重任,为湘军重要将领。此人在朝中极会处理各种关系,既有能力又有头脑,乃大清不可多得之人才。此时胡林翼正在武汉,官文接手湖广总督之后胡林翼就注意与官文处理好关系。官文一上任胡林翼就主动上门登门拜访,送上三千两白银(胡林翼家家财万贯,是益阳大户人家)作为见面礼,第一天就跟官文结成了拜把兄弟。还有一事打动官文,官文为他十八岁的姨太太做寿宴请群臣,请帖上写的是给他夫人祝寿,文武百官一来才发现原来跟一个十八岁的小女孩祝寿,不少老臣拔腿就走,正好胡林翼来了,忙把众人叫住,说怎么来了就要走?多好的机会,自己第一个送上一份厚礼,还把众人留住,算是给足了官文的面子。以后两人关系便十分融洽,如同兄弟。皇上的圣谕到了官文的手里,被官文的六姨太看见,这个六姨太又被胡林翼的母亲收为干女儿,实际上是胡林翼安插在该官文家的眼线,官文家有什么事情胡林翼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这时这个六姨太赶紧把这事告诉了胡林翼的母亲,老太太立马叫儿子救人,要胡林翼想尽办法营救左宗棠。胡林翼得到消息立即兵分几路,一是赶紧通知左宗棠本人,叫左宗棠多加小心:一方面立即写信去北京,请郭嵩焘、王凯运出面斡旋,营救左宗棠。

胡林翼和郭嵩焘一商量,两人都觉得去找潘祖荫出面最好。潘祖荫,江苏吴县人,咸丰二年的探花(进士第三名),当时担任南书房俟读学士,与郭嵩焘一样,都是皇上身边的红人。

要请动潘祖荫不是那么容易,总不能空手套白狼,做任何事情都得银子开路。而对于潘祖荫这样的探花,又不能随便塞几两银子了事,非得投其所好不可。潘祖荫的“好”是什么?此人善结交天下名士,又有个癖好:收藏,收藏古玩,尤其喜欢收藏鼻烟壶。幸亏郭嵩焘与潘祖荫是同事,彼此了解。胡林翼办事一向周到,除了请郭嵩焘帮忙,还托京城的朋友送来了八千两银子的支票,好让郭嵩焘办起事来方便。郭嵩焘知道潘祖荫好古玩,赶紧跑到北京潘家园琉璃店花了七千两银子买了一只明代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读从意大利带来进贡的镶银玛瑙鼻烟壶敲开了潘祖荫家的大门。

门房问找谁?

郭嵩焘说找你们家主人潘大人,麻烦你禀报一声,就说是南书房的郭嵩焘来了。

门房进去禀报了一声很快就出来了,说潘大人有请,就把郭嵩焘直接引进到了潘祖荫的书房里。

潘祖荫正在把玩一只古董,见郭嵩焘进来,忙起身拱手相迎:“筠仙,今天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你可好久没有光临寒舍了哟。”

“想你了呗,伯寅兄,你可好久没有请客了呀,怎么不请在下到朱莲芬(京城名苑)家吃个饭呀?”郭嵩焘一进门就显得特别亲热,像是跟潘祖荫交往极深,彼此无话不说。

“我最近穷得就剩下短裤了,那还请得起客?筠仙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肯定有事求我,先什么都别说,请我到全聚德搓一顿再说。”潘祖荫说道。

“没问题,全聚德就全聚德,这客我请定了,伯寅兄你先看看这个,在下刚从潘家园掏来的,也不知是不是真货,借你法眼看看。”郭嵩焘忙从腋窝里摸出那把鼻烟壶递给潘祖荫。

潘祖荫接过鼻烟壶一看,有些惊讶,说:“这可是好家伙,真是从潘家园掏的?”

“那还用说。”

“真货,绝对真货,前朝万历年间利玛读从意大利带过来献给大明皇帝的,后来流到了民间。”潘祖荫把玩着,说道。

“伯寅兄喜欢就送给你了,也算在下孝敬为兄的一点心意。”郭嵩焘说道。

“送给我?我可不会说无功不受禄,你也知道,对于这种东西我是来者不拒的,祖荫先谢过筠仙了,走吧,我请客,不去全聚德了,去朱莲芬家。”

“好,只要伯寅兄高兴就好,朱莲芬家就朱莲芬家,这客还是由我请,说好了我请就我请,你的那一餐留得下次再吃,走。”

两人说走就走,去了朱莲芬家。

两人喝了三杯,潘祖荫知道郭嵩焘是找他有事,就说:“别藏着掖着了,咱也不是外人,说吧,什么事?只要潘某能办到绝不推辞。”

“太好了,兄弟就想要你这句话,痛快!实不相瞒,我还真的有事求你。”

“什么事?”

“求你帮我到皇上那里上个奏折,在皇帝面前保荐一个人。”

“保荐谁?”

“你先别问,折子都已经写好了,你先帮我保荐,这是一点操心费,一点小意思。”郭嵩焘说着先塞给潘祖荫三百两银票。

潘祖荫虽说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可经济并不宽裕,南书房行走并没有什么油水,也没有别的外快,手头一有钱就买了古董,最近手头拮据,一看到银子眼睛就红了,尤其是朋友、同事给的,也不问那么多,来者不拒,就收下了那三百两银票:“那好,恭敬不如从命,潘某就收下了,说吧,要我做什么?”

“放心,不会为难你,请你保的人一定是值得你保的,请你代我保举,我另外还会酬谢你的。”

潘祖荫满口答应,也不多问,又喝了几杯,一想,不对呀,要我保荐的人是谁都没有告诉我我怎么保,要是这人我不喜欢呢,要是这人我讨厌呢,我还能保吗?不行,得弄明白。

“不行,你得告诉我你要保的人是谁?”潘祖荫问。

“左宗棠!”郭嵩焘也不跟他绕弯子了。

“左宗棠怎么了?他不是在湖南当幕僚当得好好的吗?风生水起,上上下下都知道呀?莫不是要我在皇上面前帮他要个实授,这事可有点难呀。”

“不是,你看看这个,是左宗棠有麻烦了,皇上要办他。”

“噢?有这回事?”尽管潘祖荫行走在皇帝身边,却并不知道左宗棠被官文弹劾,听到这话不免有些惊讶。

郭嵩焘就说出了左宗棠被官文弹劾的事情,也说了皇上已经批示查证后“如有不法情事就地正法”,“左宗棠一走,湖南就支持不下去了,骆秉章必定垮台。东南大局也就没有指望了。”郭嵩焘说。

“有这么严重吗?”潘祖荫感觉郭嵩焘此话有些言过其实,便说。

“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不是在下危言耸听,伯寅兄,你不妨看看这个。”郭嵩焘说着拿出了已经写好的奏折给潘祖荫,请潘祖荫代他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