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败家好太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十世封侯

“我定国公……”

勋戚膝盖最软,跪了。

有司官员见形势不对,也跪了。

一时间,百官匍匐朝天发誓——

“我魏藻德……”

本是来庆祝打了胜仗的百姓,呆了。

这算什么事。

百官跪在皇城前逼宫的事都是听说过,百官一起发誓还是第一回听。

这群奸诈狡猾的官员还真敢发誓——

不怕雷劈?

只有一些聪明人知道,百官这一跪,想要起来可就难了。

什么是天命?

得上天青睐而降异像者,则有天命。

百官大庭广众下的誓言与其说与天立誓,更像是彻底服从皇家的求饶信。

此后违誓,天罚不一定会来,但——

天子的惩罚就不一定了。

有了所谓天命的背书。

在讲究天人感应的儒家学说中,天子无德而天降灾祸。

在不断的天灾人祸下,大明皇家统治合法性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朱慈烺相信一个道理。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他需要让频繁遭受天灾人祸的平民,重新拾起对大明皇家的信心。

从各方面论证大明皇家仍有天命是一个法子,但不是所有。

勋戚、将士、百姓,反应各异。

朱慈烺将一切反应尽收眼底。

他不清楚神秘的棋盘在打什么主意,但他一直很清楚一件事——

财帛动人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即为利往。

大明穷,他这个太子更穷。

为了维持威信,唯有——

画大饼!

……

“安远侯当受得此拜。”

“足下之人乃当代安远侯,算起来,已过九世。”

柳升这才反应过来。

太子(太孙)给了他多大的一个惊喜。

立功封侯,世爵世禄。

王朝兴起时,不乏盖世之功者。

封侯、封公,乃至封王,从来都不在少数。

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大明朝对不起很多人,唯独没有对不起跟着永乐皇帝打天下的功臣。

后世子孙,与国同休。

“末将……”

柳升一时语塞。

在见到柳绍宗的那一刻,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时候他才明白,一开始反对管二百年后之事的想法,有多么考虑不周了。

没错,他是二百年前的人。

可他也是这二百年后的柳家子孙的老祖宗。

他没想到柳家真能与国同休,世代封侯。

二百年后的大明虽是一艘破船,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早就上船的柳家,面对足以将其骨头拍烂的滔天巨浪,别无他法。

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维护大明这艘老旧的大船,使其不要倾覆。

就算是为了子孙,他也得拼一把。

一句轻飘飘的话传来。

“世袭罔替,祖宗家法,后世之君自当从之。”

世袭罔替不是个很好的政策。

随着战火锤炼的初代、二代勋贵逝去,三代乃至之后在温室中成长的勋贵,身上早已无先祖的勇武之气。

国家花费甚巨养出来的,多是一群趴在大明这个巨人身上吸血的虫豸。

世有阴阳。

有人认为不好,就有人认为很好。

当站在为国卖命的将士角度来看,这种僵化的体制,无疑好得不能再好。

一代人的辛苦,换来了世代的富贵。

回报率简直惊天。

问题是,那个朝代没有几个世袭爵位。

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

都说,天子一言九鼎。

可是,开国初年的功臣有几个能善终。

大明朝的天子,真的会遵守承诺吗?

现在,柳升得到了答案。

大明做到了。

永乐皇帝的子孙后代没有食言。

“十世封侯!”

“与国同休!”

“谁来做我大明下一个世侯!”

片刻的寂静后,更加热烈地欢呼震天动地。

“大明!”

“万岁!”

成国公朱纯臣目睹了全程,不由得感慨。

太子的御人之术越发精湛了。

说了半天,气氛也烘托到位了。

可到头来——

太子硬是一个子都没往外掏!

太子越是抠门,朱纯臣反倒越是松了一口气。

“最好一分都别花。”

毕竟,太子手里的银子算起来不少都是——

他的银子!

朱慈烺注定不是真正抠门的人,趁着携大胜之威。

他当场宣读了一道早已准备好的诏书。

“自今日起,凡我大明京师百姓,皆可在城东、城南所设赈灾点用餐,每日两餐……凡壮劳力,愿为大明出力者,另予赏银……参军者,饷银按月发放,午门前设鼓,若有克扣军饷或受官吏欺压者,可至皇宫前敲鼓,城中官员皆不可阻碍……”

百姓在狂欢。

成国公朱纯臣在哀声叹气。

照太子如此大手笔的花法,他们那点银子能挺过三个月就不错了。

他叹息的不是太子会花银子,而是——

花完不会又找他们吧。

不是他不努力,实在是——

一两银子也没有了!

朱慈烺的眼神正好扫到朱纯臣身上,虽弄不明白这厮怎突然垂头丧气,可有点他很清楚。

银子——

不经花。

在勋贵和百官身上榨银子,是简单粗暴来钱快。

可问题是不长久。

一个王朝个要的不是竭泽而渔,而是要可持续的竭泽而渔。

他需要一个理财专家,最好还和他一条心……

一个名字自然而然地蹦出——

夏原吉!

……

“胜了?”

“胜了!”

“真胜了?”

“皇爷,真胜了!”

太久没有听到好消息了,在听到消息后皇帝第一反应是不可置信,连问数次才惊喜地站起身子,大呼“妙!妙!妙!”

“太妙了!”

“来人,看赏!”

皇帝在兴头上,但王承恩可还记得一件事。

一件刚刚皇帝亲自批准的一件事。

“皇爷,宫中物资皆由太子统一调度。”

皇帝一愣,终于想起才过去不久的事。

“既然胜了,还有这个必要吗?”

王承恩劝道:“天子一言九鼎,朝令夕改怕是……”

不需更多的说下去,正在兴头上的皇帝自然明白。

“那就过几日再说,朕去找皇后说说这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