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张溥
张天如是谁?
娄东二张之一,复社盟主。
天下文坛巨擘。
更是推动周延儒复相的操盘者。
张溥与袁枢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善于交际。
用后世的话来说,张溥就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张溥交游满天下,将各地文人会社整合在一起,就是复社。张溥在,复社就在。张溥不在,复社就散。
张溥才华,手腕,人格魅力都是当世顶尖。
张溥爱才之心,也是有名的。只要发现有才华的人,不吝提携。
这也是张溥被天下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东林六君子之后,魏大中,黄宗羲等人,都被张溥拉入复社。
刘正有史可法作保。
见张溥,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是,如何让张溥出力,为他引荐周延儒。
这就要下功夫了。
刘正请袁枢将张溥所有的资料,以及文章全部找了出来。甚至复社一些文章拿来。
只是看过几十篇文章,心中一愣,觉得复社诸人的文章,与刘正想象的大有不同。
他以为复社名家写得都是八股,其实不是。
复社,就是取:“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八个字。
“兴复古学”方面刘正瞄了一眼,什么经史子集,反正看不懂。
“务为有用”方面刘正看得就多了。
大概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史论,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史论本质上是大明的事。
另外一部分,就是专门针砭时事的。《山东论》《海防论》《备边论》《军储论》《医说》《钱钞议》《医学论》等等。
还有复社陈子龙,基于务为有用的思想,编纂了一本大书《皇明经世文编》。
“兴复古学,我不懂。但是后面我知道该怎么写啊。”刘正心中暗道。
再结合清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了。
刘正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终于炮制出来一篇大文章。
然后拿史可法的帖子,拜见张溥。
******
“咳咳咳------”张溥一身道袍努力的咳嗽。
身边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说道:“天如,你的身体不好?有些事情就缓一缓吧。”
他的是张采。
张采与张溥,就是娄东二张。是复社的灵魂人物。也是生死之交。
张溥不足四十。张采已经五十多岁了。
“我还年轻,这一点小病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这一次我费劲气力,才将宜兴推上位,正是招揽英才,凝聚复社的大好时机。”
周延儒是宜兴人。以这个时代习惯,用地名代称。
复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复社最辉煌的时候,是崇祯四年科举,那一届是周延儒主考,当时复社声势很大,周延儒想引复社为己用。那一年,复社在科举上大获全胜。
吴伟业为榜眼,包括张溥在内,很多复社成员中试。
但好景不长。
复社卷入周延儒与温体仁之争。
温体仁技高一筹,将周延儒给掀翻。复社众人也被赶回家。
温体仁也仅胜一筹,不出数年。致仕回家,崇祯十一年死于家中。
温体仁死后。
朝堂还在温体仁余党掌控中,薛国观屡次想兴大狱,整治复社。但正如上文所言,大明朝廷早就不行了。纵然薛国观为首辅,真想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坏事,都是很难的。
但也给复社带来极大的压力。
才有张溥为周延儒奋力奔走。让周延儒复相,让复社获得政治上的庇护者。
张溥与周延儒关系,名为座师与门下,但实际上是政治上的合作者。
张溥费尽力气给周延儒铺路,可不是为了周延儒,是为了重振复社。
周延儒复相,已经成为定局。
正是张溥趁热打铁时候,自然是一刻也不肯停息。
张采叹息一声,不再说话。
张溥说道:“都安排好了吗?”
“秦淮河上已经安排好了。已经确定了名单,应社,几社,南社,等等,南京各方名士都会来的。”
张溥点点头,说道:“咱们复社已经好几年没有召开一次大会了。”
当年虎丘之会,天下士大夫数千人会于虎丘,天下震动。
而这些年,复社沉寂。张溥有心再次组织一场大会。扬复社之名。
而这一次秦淮河上的小会,不过是大会的预演。
张采说道:“你这几日身体不好,在家休息,这事情交给我来安排便是。”
张溥也只能答应。
“老爷,外面有人自称河南刘正,从淮安而来。有史公手书。”
“史道邻的手书?”张溥轻轻一笑:“倒是稀罕,史道邻颇有古风,不参与会社之事。今日怎么派人来了。快请。”
所谓颇有古风。
其实是史可法看不上这种复社到处串联的作风。
在张溥看来,就是老古板。
刘正进来行礼不提。
“天如公,在下后生晚辈仰慕天如公久矣,天如公文章宗师,海内敬仰。在下虽远在河南,亦仰慕久矣,小可不才,有文章一卷,还请先生斧正。”
“哦,拿来看看。”张溥对这样的事情见太多了。
天下间,不知道有多少读书人将自己的文章献给张溥,等张溥一字之评。
张溥拿过来,先看字。
微微皱眉。
能看而已。
再看文笔。
顶多是文从字顺,连文采这两个字都难说。
张溥心中暗道:“史可法看重的人,就这样吗?”
但,人情世故还是有的。
即便是一坨屎,他也要看完。
只是片刻之后,张溥手上一紧,浑然忘却了什么文笔,是字体。沉浸思绪中。
“三百年一轮回,王朝兴亡皆因此事,吾命之为:历史周期律。”
刘正写得不是别的。
从人口,资源,土地产出等经济规律,然后从史实去论证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周期律。
这后世所有人耳熟能详的理论。
在这个时代,却是石破天惊。
但被让张溥惊到的,不是这个结论。
而与传统史学经学的研究思路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思路与想法。才是石破天惊。
是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径,堪称在学术上开天辟地。
“从食货着手,将天下局势,社稷兴亡,融于一炉。起手极小,放眼极大,立论可谓不破。”张溥忍不住说道:“一笔之出,天下在胸,天下间,能有如此手笔者,我未知何人。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