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唠叨:以为在“灌溉”,其实是“洪涝灾害”
在详细介绍亲子谈话五步法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为什么我们跟孩子的沟通充满障碍?明明苦口婆心,有的家长甚至都说出了眼泪,孩子却无动于衷?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一天散步,我遇到刚从外面溜达回来的一家三口。小女孩滑着一辆滑板车,爸爸妈妈在后面跟着。进入小区内部道路,小女孩胆子大起来,自己一人往前滑了起来。
妈妈紧张起来,因为小区对面是一个小型停车场。于是,妈妈朝孩子大喊:“慢一点!”小女孩全神贯注地从路的一边滑向另一边,眼睛盯着路上的车辆。妈妈提高音量:“慢一点!听到没有?”紧接着又重复一句:“回答我,听到没有?”小女孩的滑行变得犹豫,她把脚撑到地上,站在路中央,朝妈妈看了一眼,回答:“听到了!”
但这时,一辆汽车被孩子挡住前进的方向,车停了下来。
“我叫你慢一点!慢一点!就是不听!你给我回来!”小女孩站在路中央,一方面受惊吓一方面委屈。妈妈紧走两步,上前把女儿拎到对面。
然后这位妈妈指着孩子吼道:“妈妈再强调一遍,慢一点!听到没有?”她怒火中烧的眼睛几乎贴到孩子脸上了。孩子往后让了让,带着哭腔回答:“听到了!”
小女孩不敢再擅自行动,亦步亦趋地跟在妈妈后面。旁边的爸爸在路的另一边看着手机不知道这边发生的一切。
这就是我们很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的现状:说很多话,却一句也不在要点。总是表达情绪,没有指导,孩子从他们那儿感受到的只是掌控,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我身边有两个妈妈话特别多,多到只要身边有人,就一直说个不停的那种。后来,她们的孩子都很叛逆。
其中一个妈妈的儿子从小看着就很聪明,活泼好动,性格外向,综合能力很好。因为孩子们经常一起玩,这个妈妈也和我比较熟。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会不停地指导孩子,孩子画画,她会教他如何画更漂亮;孩子玩充气城堡,她会不停地叫孩子注意安全,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
跟孩子说话的间隙她还跟我解释:“男孩子太调皮了,得看着点,不能伤着别人家的孩子……”遇到好玩的,孩子抢着往前冲,她会拽住孩子,告诉孩子要谦让。她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礼貌的小绅士,但她说得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表达和想法;她用语言填满了她和孩子之间的空隙,孩子失去了自我探索的空间。
就连我这个大人,和这位妈妈在一起久了,都会觉得被填得满满的,会感到身心疲惫。
母亲和孩子之间是讲究留白的。留下一些空白,让孩子自己跟自己相处,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可以产生专注,甚至心流,从而学会探索和思考。话痨型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摧毁性是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
这个聪明的孩子四年级后就让妈妈很操心。妈妈说他“心思不在学习上”“出各种幺蛾子”“不省心”……高中勉强走了艺术路线,上了一所普通的学校。其实,以这个孩子的智商和聪明程度,完全能有更好的走向。可惜,他的智慧都耗在了反抗妈妈的唠叨上。
另一个女孩的妈妈也是话非常多。女孩在小学就表现出了不专注。但是女孩很聪明,五年级前上课都不怎么听,考前妈妈辅导一晚,孩子依然能考九十多分。妈妈一开始是得意的,觉得孩子智商在线,将来知道用功就会好的。
但这个孩子总是发呆,妈妈不提醒就不知道干什么。所以这个女孩的聪明,在初中以后就不管用了,初中学科变多,知识量变大,课堂上抓不住,课后是怎么补也补不上的……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汤姆森也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幼儿园里一个2岁8个月大的孩子,胖,被动,不跟小朋友一起玩,总是坐着。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孩子智力有问题。结果去医院检查,发现这个孩子智力高于平均水平,语言发展也正常。但这个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动作发展非常滞后。后来,幼儿园让孩子的妈妈来陪孩子一起待了一个小时,并录下了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心理学家发现:这个妈妈跟孩子一起时,妈妈说的话占据了所有对话的9/10。也就是妈妈说9句,孩子才有机会说1句。而且孩子说完,妈妈根本不去理解孩子,只是一个劲地哈哈笑,并空洞地夸孩子“聪明”“世上最好的小喜剧演员”。这种情况下,孩子表现出妥协、被动、应付了事。
这就是唠叨的直升机式妈妈的可怕——直升机式妈妈是指那种随时盘旋在孩子上空,给孩子无数关照,不让孩子自我发展的妈妈。
可惜,妈妈们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还认为自己在很辛苦、很努力地培养着孩子。所以,怎么删繁就简,让我们的语言简单有力,给孩子留白,给自己省力,是我们家长要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