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宋朝那些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刚当上皇帝,先问“怎么干”

赵匡胤当上皇帝了,大家以为他一定会宣布什么雄图大计、给全国人民一个“励志的开场白”。但结果呢?他问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这江山该怎么治?”

没错,刚当上皇帝的赵匡胤居然先问了一个问题,“怎么干?”你能想象一个刚从草莽中走出来,刚刚拿下江山的帝王,不是想着如何统治天下、如何布置自己未来的宏图,而是专心地琢磨:“这国家的日常怎么过?”

“我来当皇帝了,接下来可得有点实际操作了!”赵匡胤心里没底,作为一名刚从“权谋大咖”升级为“帝国CEO”的人物,他可能连最基本的“晨会”都不想错过。

别人争了半辈子,拼了命,想的就是“要怎么治国安邦”,而赵匡胤呢,到了大宝座上,轻轻松松地问:“这皇帝怎么当?是要做饭吗?还是在宫里打麻将?”他才不关心什么疆域扩张、万邦来朝,他关心的是:“帝位是做着舒服,还是得天天签文件?”

“懒帝”的开局:打破所有帝王惯例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稳坐大宋的宝座,除了他那“懒帝”的超高智商,还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治国,得先知道怎么干。”

想想看,所有朝代的开国皇帝,不是忙着谋划如何攻打邻国,就是忙着压制国内的对手,忙得焦头烂额,赵匡胤呢?他直接先问了个“基础性”问题:“怎么干?”结果,大家都愣了,才意识到:这位新皇帝,根本不像那些所谓“暴力帝王”那样急功近利。赵匡胤第一步就打破了帝王的“惯例”,因为他明白,治国的最重要问题,不是打仗、不是夺权,而是“如何管理日常”,如何“用懒”来治天下。

“懒帝”的管理法则:稳步推进,问得精准

赵匡胤是个超级“懒”帝,但他懒得非常“精准”。“怎么干”,这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深刻。如果他没问这句,接下来可能会变成**“蛮干”,而赵匡胤的做法是:“稳步推进,从基础做起”。换句话说,赵匡胤觉得:“我先把皇帝的基本功练好,再考虑其他事。”

他根本不急着立刻出一堆政令,也不急着发动民众去忙那些“伟大”的项目。他知道,作为一个新皇帝,得从自己最基本的职责入手:“这个江山,我得先了解一遍,知道怎么治,知道这个职位是干什么的。”

你看他站在权力的顶端,一副“懒得动”的样子,实际上,他最深刻的战略就在于,他从不匆忙去做任何事,而是“等着所有的权力资源自然而然地朝他靠拢”。至于其他乱七八糟的事,他慢慢来,权力控制得刚刚好。

“晨会”开始:赵匡胤的“政治版儿自习课”

有一天,赵匡胤坐在大殿上,终于决定开个“晨会”。不是让大臣们报告外面战况,也不是讨论如何治理百姓,他的“会议主题”是——“这江山该怎么治?”

当时的朝臣们全都愣住了:“陛下,这才刚刚上任,您就问这个问题,岂不是太奇怪了?”

可赵匡胤就这样,“面对江山,他最关心的是如何管理好每一个细节”,而不是马上建立“千秋霸业”。有人建议:“陛下,您应当立刻发布政令,搞个雄图伟业!”赵匡胤想了想,“你们觉得我刚当皇帝就能搞得了这些吗?大哥们,先别急,先把床给我铺好。”

这位“懒帝”通过这种方式,让朝臣们重新审视了他:“这个皇帝不像别人,急功近利,反而更懂得慢慢收拾局面。”

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新帝,最重要的并不是立即开展大规模的征战,而是先熟悉自己的位置,“稳住手中的权力,才能顺利继续”。这些政治“自习课”,就像给所有权臣的提醒——不要急,先看清楚局面,再慢慢行动。

“懒帝”治国:不急,等别人给我加分

赵匡胤治国的最大策略就是“不急”,“慢慢收集权力”。你看,那些急功近利的帝王,刚上位就忙着“斩草除根”,最后反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而赵匡胤呢,他的目标并不复杂:他只想“稳稳坐江山”,而不是一开始就搞个天下大乱。

他的智慧是:“我不抢,不急,其他人会为我扫清一切障碍”。这就是“懒帝”的超强智慧——别人忙着拼命去攻城略地,他则轻松地坐享天下。哪怕所有权臣急得像是被火烧屁股,赵匡胤却像坐在沙发上吃着爆米花,笑看这一切。“我不急,反正最后的胜利会自动来。”

通过这种方式,赵匡胤很快就“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源”,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还让其他权臣在争夺权力时自我消耗,最终赵匡胤稳稳掌握了整个大宋。

总结:懒帝赵匡胤的“先问怎么干”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居然先问了“怎么干”——这种“懒帝哲学”简直让人啼笑皆非,然而正是这种“懒”让他稳稳坐稳了大宋的宝座。别人急得像打了鸡血,赵匡胤却以超凡的耐心和极致的策略,渐渐地掌控了局面,最终成为那个坐在权力巅峰的帝王。

你说他懒?不,他懒得刚刚好。懒得恰到好处,懒得让别人都低估了他。懒帝赵匡胤,最终通过不急不躁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稳稳坐江山的伟大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