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谱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黍

一名秬,黑黍。一名秠。一稃二米。种植苗穗与稷同宜肥地,多收。《说文》云:“黍,暑也。当暑而生,暑尽而获。”《六书精蕴》云:“禾下从,象细粒散垂之形,有黄、白、黎三色。米皆黄,比粟微大。北人呼为黄米,属火。南方之谷性温。益气补中,久食令人多热,小儿忌食。”他如牛黍、燕颔、马革、驴皮、稻尾、大黑黍、成赤黍,皆黍之异名也。刈后乘湿即打则稃易脱。迟则稃着粒上,难脱。

【诠释】

稷名见苏恭《唐本草经》。李时珍《本草纲目》则称为黍,学名为Panicum miliaceum,一年生草本。稷茎高达1米,叶长阔而尖,有粗毛。秋日茎上分生细枝,散生多数花穗,略向下垂,每一小穗由一花所成,有雄蕊,呈绿色。果实呈淡黄白色,比粟粒稍大,有光泽。

稷在先秦及以后的文献中,多与黍并称。古时已认识到黍、稷为一类,认为是比较相近似的作物。由于粟已有粱、禾、谷等名称,显然稷是另一种作物,而不是粟。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特加注明:“谷者总名,非止百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盖俗名之耳。”又他在所列举的38种谷中,也只称粟、谷、粱,而没有称稷的。《直省志书》及宛平县(属河北省)称稷,有黑、白、黄三种,保定、长清也有类似的记载,并说明穄是古代稷的别名。

粟、稷、黍都是耐旱作物,极能适应比较干旱的地区。自殷周以后,一直为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重要秋收作物,在江南各省则栽培不多。它们在明代仍占作物栽培面积四分之一。明代以后,始逐渐为高粱、玉米(玉蜀黍)、甘薯等作物所代替。就目前而言,黍稷的栽培虽不很多,但粟仍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稻麦而已。

由于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因而历代相传有“种谷必杂五种”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农场,要播种两种以上的作物,以防遭到灾害而全部失收。这是《汉书·食货志》所载之经验总结,而为后世农书和群众所极重视的。本谱还提出要早晚品种兼种,不要单种一个品种,也有这个道理。

为了稳定和提高作物的产量,必须考虑前后作物的关系,以避免重茬,调节地力,减少草害,防止病虫害。

稷在古代文献中有穄、秫、、明粢诸名称,现今北方一般叫黍子,或糜子,或黍稷并称。实际上黍与稷是有区别的,黍与稷为同科,株形相似,区别在于成熟后子实性质的不同。粘性或糯性的为黍,不粘性或粳性的为稷。考察黍稷发展史,早期只有一种,就是稷。《说文》云:“秫,稷之粘者。稷有粘穄之分,粘者谓之黍,穄者谓之稷。黍稷本一名,因其有粘有穄,遂别分为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