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孙策的作用
刘繇还想再说什么,刘协摆了摆手,“你什么也别说,现在什么也别管,好好养病,只有把身体养好了,咱们才能轰轰烈烈的干大事。”
酒宴虽然取消了,但没有人抱怨,安顿好刘繇,刘协又慰问了刘繇的部下,见不少人身上还带着伤,便赶紧安排人给他们救治包扎。
从太史慈嘴里了解到,孙策沿途几次派兵截杀,让他们负出了极大的伤亡。
等一切安顿好之后,刘协把贾诩找来,“文和,对孙策,你怎么看?”
贾诩表现的很平静,“臣知道陛下心里一定非常气愤,刘繇身为朝廷任命的扬州牧,却以这种方式从江东离开,等于拱手把江东让给了孙策,事后,还遭到了孙策的截杀。”
“但我觉得,陛下也不必过于动怒,因为,诸侯相争,这种情况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这些诸侯无所谓忠不忠诚,别看孙策今日和我们为敌,但日后,他也能为我们所用。”
“就像曹操,陛下让他做了大将军,既在防备他,也在利用他,孙策现在刚刚脱离了袁术,根基不稳,他迫切的希望得到朝廷的认可,陛下大可给他一个恩典。”
“你啊,看的就是比较长远,说实话,朕的确很生气,恨不能现在就对孙策出兵,但你说的也不无道理,乱世争斗,一切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不止如此!”
贾诩把身子转向北方,朝着襄阳的方向指了指,“陛下,刘表是汉室宗亲,他很聪明,绝不会主动和我们开战,蔡瑁这次虽然做的出格,但也何尝不是一次试探呢。”
“今后我们和刘表之间,大概会始终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我们不会打他,他也不会对我们用兵,但陛下,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而孙策,臣觉得他或许可以成为一枚不错的棋子。”
刘协点头,“接着说。”
身边有了这么一个顶级的谋士,刘协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至少,不用什么事情都靠自己绞尽脑汁的想对策了。
“陛下,我虽然来南阳不久,但据我观察,刘表还是很有谋略的,别说是陛下,就算之前只是面对张绣,其实双方明明是敌对的关系,毕竟张济来到南阳,对刘表来说,本就是外来之敌,何况,张济本人还把命都搭上了,按说,张绣和他应该是不死不休的关系。”
“不错,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刘表不仅没有派兵征讨张绣,反而主动讲和,主动送来钱粮予以安抚,刘表这种谨慎圆滑的性格,足以说明,他很狡猾,或许逢此乱世,他不能成为开疆扩土的一方霸主,但对守护荆州来说,我觉得他做的还是不错的。”
“所以陛下来到南阳,他今后绝不会让双方爆发大的冲突,而这样一来,即便我们实力变强了,也很难找机会对荆州下手,而孙策,则就有了用武之地,一旦孙策迅速的壮大起来,他必然会对刘表构成威胁。”
“陛下莫要忘了,孙策的父亲孙坚,就死在襄阳城外,就等于死在了刘表的手中,不论是争地盘,还是报父仇,他们两家都会水火不容。”
刘协笑了笑,他并不是一个死板的人,何况,要替刘繇报仇,隔着荆州,这仇现在根本就没法报。
“好,就照你的意思办。”
事情敲定了之后,刘协便回到了住处,现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窝在南阳,可比待在洛阳要好的多,在洛阳别人总是盯着他,还极有可能被曹操给抢走。
而在南阳,曹操暂时被安抚住了,刘表也被震慑住了,暂时没有了外患。
夜里他睡在了董贵人这边,董贵人表现的非常火热,差点让刘协抵挡不住。
等两人静静的躺下后,刘协忽然开口笑道:“你其实不需要刻意的讨好,你父亲的事情,在朕这里已经算是过去了,只要他今后不再犯错,该重用朕就会重用他,毕竟,他是你的父亲,也是朕的家人。”
董贵人紧紧的抱住了刘协,身子都贴了过来,“陛下,父亲他已经知错了,他要是再胡来,我都饶不了他。”
刘协笑了笑,来到这个世界,对人性自私的一面,他已经了解了很多。
董承虽然有私心,但并非十恶不赦的坏人,就凭国舅的这层身份,他的立场就注定和刘协一致,他只是对权力的欲望有些贪婪,想爬的更高罢了。
过了一会,董贵人便沉沉的睡去了,刘协忽然睁开了眼睛,“我怎么还忘了一个人。”
四大天王,到现在,已经收拾掉了三个。
韩暹杨奉被杀,董承也被吓唬了一顿,还有一个张扬,他现在依旧安然无恙。
刘协轻轻的推开了董贵人,悄悄的下了床,屋中的烛火依旧还在燃烧,火苗若隐若现,像是在轻盈的跳舞。
刘协来到书案前,略加思索,然后提笔下了一道诏令。
两日后,河内太守张扬便接到了诏令:
韩暹杨奉密谋作乱,现已伏诛,董承贪慕权势,也被贬为讨贼将军,大司马身居高位,自当为汉室做一番表率。
朕听闻白波贼为祸一方,仍然有不少残余盘踞在河东一带,限期三个月,务必剿灭白波贼!
张扬看完之后,顿时发了愁,字里行间,皇帝都在警告他,当初皇帝抵达洛阳后,索要官职的四个人,韩暹杨奉两人已经死了,董承也被降职了,现在就只剩下大司马张扬还安然无恙。
皇帝虽然没有撤他的职,却交给他一个烫手的山芋,对付白波贼。
张扬蜗居在河东,地盘小,兵马少,勉勉强强对付几个毛贼还可以,面对规模超过上万人的白波贼,压力可想而知。
可是,他又不敢抗命,于是,张扬只好匆匆整顿兵马,开始讨贼。
不上也得上,不打也得打,张扬一点办法都没有。
几日后,一队人马驶出了函谷关,一路朝着潼关方向进发。
人数虽然不多,只有三千人,却盔甲整肃,矛戈闪亮,为首一人,正是刘协本人。
他的身后跟着两名武将,一个背弓持枪,一个手里拎着一口大板斧,正是太史慈和徐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