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转怯的独门绝招
惊恐爆发是紧张发作的最后阶段,和它较劲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所以,我们不要刻意地去压制它,或是咬紧牙关赶走紧张,也不要惶恐不安地与它为敌,要顺其自然,和那些恐惧的症状和平相处。同时,我们也要换一个思路,从听众身上想办法来转移紧张。
想象一下,假如演讲者在一个没有听众的空间里讲话,会不会有惊恐降临的感觉呢?
是啊,有谁会在自言自语,独自一人说话时紧张呢?紧张怯场最大的“过敏源”就是听众的关注,紧张感在听众的关注下,会被无限地放大。没有听众自然就没有关注,没有关注自然就不会紧张。
但是,没有听众,演讲者又演讲给谁听呢?
那么,转移听众对我们的关注,能不能干预怯场对我们的控制,从而降低惊恐爆发的程度呢?
放弃对听众的关注,对演讲者来讲是致命的错误。转移关注,并不是让演讲者不在乎听众。一些缺乏经验的演讲者就是这样,不敢与听众对视,我们称之为“三板儿”:每每仰视天花板儿,时而俯视地板儿,忽而回头看白板儿(屏幕)。
我们所说的转移听众对演讲者的关注,是通过向听众发出群体性提问来实现的。
比如:“今天我们演讲的主题是‘企业家的学习力',各位企业家朋友,学习力和学历是什么关系呢?请看大屏幕……”演讲者的手势同时配合,指向屏幕投影,在语言表达上有适度的停顿。
这时候所有的听众都会在手势的指引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屏幕,没有人关注你了,你可以放松片刻,紧张感就不会那么强烈。这时候你需要稳定心神,想一想接下来该怎样演讲。
在演讲现场,背景布置、桌椅摆放、展板贴挂、会刊手册,甚至你随身携带的物件都可能成为转移听众关注点的道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看似临时起意的转移,往往也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如果在一场演讲中频频使用,听众可能会不再配合,转移听众注意力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更大胆的转移方法是演讲者向听众发出特定性的提问。
比如:“今天我们演讲的主题是‘企业家的学习力',我想先请现场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回答我:学习力是用什么要素来表现的呢?有谁愿意回答,请举手示意……”这时,演讲者可以略作停顿,视线在演讲现场扫视。
演讲者会发现,听众的关注带来的压力,就会迅速反转到听众身上:有的人会下意识地把头低下,有的人会左顾右盼,谁都不情愿在众目睽睽下回答问题,因为那样他会紧张。
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触,而且很少有人会喜欢这种紧张感。但是,这种“毒辣”的转移法要慎用,它只是缓解了你的紧张,却让全场听众都紧张了,如果频繁使用就没人愿意再听下去了。
以上我们总结的是演讲者为了克服怯场,需做出适度的“插入式”的关注转移。
在演讲现场,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干扰性”的关注转移。它不是指演讲者的现场走动,而是指第三方的行为造成听众的关注转移。比如服务人员为听众斟茶倒水时的走动声、倒水声,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的吞咽声,杯盖与茶杯的撞击声,此处“有声”遮“发声”,容易产生对演讲的干扰。这种情况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演讲报告中尤为突出。
想一想,演讲的内容和端茶喝水,孰轻孰重?讲话的和听讲的,哪个更应该喝水?
另外,如果可能,要及时发现并调整不利的布置。比如,听众座位的摆放,不一定要像礼堂那样一排排地摆放——前排听众呆板一致的后脑勺,总是让人产生乏味感,这样就逼着听众只能关注演讲者。
不难想象,如果把听众席摆放成类似就餐的圆桌式布置,很自然地就把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旁边或对面的听众身上。
除此之外,音响、灯光、讲台等舞台辅助道具也需要巧妙布置。这些都是演讲的加分项,为演讲锦上添花。
不要过多地介绍自己,要保持听众对演讲者的未知。有时候,这种未知也会让听众对你产生敬畏感。不要喋喋不休地详细介绍自己,你演讲的内容、你在现场的表现,比“你是谁”更重要,内容不好、表现不佳的话就没人在乎“你是谁”。相反,如果你的内容好、表现佳,即使你不说“你是谁”,听众也会询问或者搜索你是谁。
更不要夸大地介绍自己,那是极蠢的做法。有来头、大背景、高头衔的“大师”品牌,有时会起到反作用。听众会更加坚定地将注意力聚焦在你身上,他们会审视你,挑剔你,甚至在内心一次次地反驳你,要知道“挑战大人物”是一种江湖的快乐,那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大失”水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