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表达更体现水平
我曾经与一位叱咤商界的企业家一起录制电视节日。在现场,这位商界骄子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大汗淋漓、手颤腿抖,让人不忍直视。面对主持人的提问,该说的说不到位、该讲的讲不出来。散场后,他自言自语:这不是我的讲话水平啊?
身处熟悉和陌生的场合表达,哪个更能准确表现你的水平?
与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听众博弈,哪个更能准确体现你的实力?
遭遇压力和宽松的环境考验,哪个更能准确显示你的底色?
往往在陌生的场合下,面对高水平的听众,分享不熟悉的内容,或者说在限制的条件下,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演讲者的表达水平。
为了降低环境、对象、内容的干扰,很多聪明的演讲者,更喜欢分享他们长时间接触到的、更熟悉的内容和信息,因为那样他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和精力,而且这些内容会更安全、更稳妥。
今天海量的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争夺人们的注意力,霸占人们的时间。要激活别人想听你说的强烈愿望,就要抛弃那些雷同、乏味、空泛的内容。余秋雨在《观众心理美学》中谈到,“平庸之作,大多是创作者出于对听众的惰性预判”。
平庸外衣总是穿在懒惰者的身上,经常接触的业务、熟悉的内容,自然而然为演讲者提供了廉价的“舒适”和“安全感”。现在的我们,无论是竞聘履新,还是述职报告,都需要表达自己突破性的观点、主张、举措、方案,而且个性化的表达也越来越多。
成为一个优秀的说话者、有能力的演讲者、准确的表达者,和你能否创造新观点、新思想有一定的关系。这需要你在表达上不断寻找不足,从对自己不满意或是迷茫的地方开始,发现自己的期望和别人评价之间的差异,增加改善表达的紧迫感,在不放弃旧的角色或行为方式的前提下,增加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对说话素材深入加工方面的体验。
建立一些新的外部人际交流关系。在多元化、跨领域的交往中带给自己新的启发,转化一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果,以此来激励自己在表达上的持续改变。你要明白,限制性表达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