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人性困局:韩非子教你博弈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难言:与领导沟通难在哪

1 对上沟通的禁忌

原文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作者智解

我韩非子不是不会说,之所以难以说,是如果讲得滔滔不绝,非常滑泽,国君就会觉得我华而不实。如果我讲得吭吭哧哧,国君又觉得我笨拙,不伦不类。

(在表达的方式上,过于流畅,人家觉得我说得不实用;过于结巴,人家觉得我木讷,所以要适度,语速不能太快或太慢。)

如果我说得繁复,连用了很多类比,就觉得我讲得太虚,没有实用。如果我说得特简约,径直地讲,不加修饰,又觉得我没有文辩性。

(这里是针对写的。如果用很多排比骈文,倒是有气势和华丽,但是辞章胜过了道理。写了一大段,也只是一个小意思反复地重复。如果把这个“小意思”的论点干巴巴地摆出来,又说我没文采。)

如果我说得特激烈,很直接,把对方的心底话都说出来,对方会觉得我冒犯和不知避讳。如果说的是家常小事,对方又觉得我鄙陋。如果说得很合世俗的道理,中规中矩,对方觉得我是贪图得到好处而讨好迎合上级。如果说得和世俗有距离,奇怪诡谲,对方又觉得我荒诞。如果思维敏捷,辩驳很快,很有文采,对方又觉得我像个书生似的。放弃文饰,说得质朴,觉得我鄙陋。经常引用诗书,列举古代,觉得我是在背诵。这是我觉得对上级难言的地方啊。

延伸论据:商鞅劝说秦孝公——抛弃大道理

一般见君主,是先写一篇文章,君主对内容感兴趣,再见面谈,所以以上的“言”,应该是兼指谈和写,甚至是侧重写。

上面谈了很多关于说(或写)的沟通中的多个纠结之处,这些恐怕没有终极选择。有华丽铺排的文风,有只讲干货的文风,有言辞激烈耿直的文风,有中庸的文风,有求奇(与世俗有距离)的文风,有质朴的文风,有大量引用的文风。每一种文章或说辞,突出了某一特色,自然就不具备另一极端。想要全都兼顾,则又没了特色,留不下印象。

所以,我认为,倒不必真认为韩非子这是纠结,重点在于适合阅读者的口味。

最后一句,韩非子说“时时引用诗书道理,则近乎背诵”,这是对的。光讲大道理,上级不爱听,比如史料上记载的商鞅说秦孝公的故事。

当初,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就向西去了秦国。经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介绍,见到孝公。商鞅对着秦孝公陈说了半天,秦孝公听得直打瞌睡。等商鞅走后,秦孝公骂了景监一顿:“你推荐的这是个什么糊涂人啊,哪值得用!”景监回去就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跟他说了些帝道,但是他不懂啊。”

有时候,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怨气,我写的报告都是正经大道理,是他看不懂,这是本能反应。但是,商鞅没有固执于此,下次见面时,商鞅讲了些霸道、强国之术。秦孝公大悦,膝盖都不知不觉向前移下了席子。二人谈了三天三夜,兴奋得饭都顾不上吃。就这样,秦孝公任用了商鞅。

帝道和王道,就是儒家修德、施惠这些道理,理论上也成立,但是用功需时太久,不合于战国形势。而霸道,就是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的成功之路,就是各种富国强兵的有效政策,秦孝公很爱听这些。

儒家的帝道、王道是从天道出发,推导出仁义的准则,然后推行,如果经过实践检验,也可以是正确的。但它是抽象的先验主义。霸道则是经验主义,来自五霸的具体案例,总结出的实际方法。相比之下,后者的体系更受秦昭王喜爱。知识的这两种来源不同,应用价值和效果也不同。

韩非子说,经常引用诗书,列举古代事件,只会让人觉得你在背诵。其中,诗书说的往往是抽象道理,古代案例则是经验,这体现了两种知识来源的兼顾。但把它们列出来,还得能结合现实分析,否则不算活学活用,就是背书,于是沟通也是失败的。

写的报告文辞铺排,或者观念奇诡,这都不代表好,因为这只是抽象理论和泛泛的案例,它没有后续的深刻结合实际的分析。所以只能用文辞铺排和求怪来弥补其空洞,用激烈的直言来弥补道理的实用性不足。相反,只要内容确实有干货,适当讲究下逻辑和文饰,就是很好的报告了。

2 分析得再正确,领导未必听

原文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作者智解

你分析得正确,但他未必听从;义理都很全,但他未必用。比如,从前伍子胥善于出谋划策,但是被吴王夫差杀掉;孔子很能说,结果在匡邑遭受围困;管仲很贤,但在鲁国做了阶下囚。

这三个人岂是不贤能,都是那三个国君不明。上古的商王商汤是个圣人,聪明绝顶的伊尹去游说商汤,说了七十次都不听,他就去当了商汤的厨子。靠着在身边关系亲昵了,商汤才逐渐知道他是贤人,最终接受和任用了他。

延伸论据:伍子胥——你要注意的不止领导,还有同事

这里,除了说和写的内容,能否得到领导的信任,还和你与领导的关系有关。我们结合文中提到的伍子胥的例子,来说一下。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打仗,勾践战败。勾践无奈,派大夫文种去吴军营中请和。

夫差心比较软,意欲答应。旁边的伍子胥赶忙劝阻:“勾践这个人亲而务施,颇能交结贤人,我们和越国接壤,世代为仇,有它无我,有我无它。我们必须彻底消灭越国,否则反受其害。切勿答应他!”

勾践贿赂了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收了好处,故意说应该讲和:“与其跟勾践决战,冒着玉石俱焚的危险,不如接受他投降,让他上贡,国家获利。”

伍子胥的反驳,说得很有道理。他说勾践是个贤君,文种、范蠡都是良臣,放他们回去的话,必定生乱。“我们攻克了越国而不把它纳入自己的版图,敌寇也不会感谢我们,反倒增长了他们的仇恨,别说求霸不可能了,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了。”

伯嚭说:“如果你担心这个,那我们把勾践等人扣留在我国,不就可以了吗?”

争论的结果是伯嚭的意见被采纳,伍子胥失败。后来,因为伍子胥总是反对吴王夫差,吴王夫差干脆杀了伍子胥。伍子胥讲得有道理,但是伯嚭更得夫差信任,这怎么比?与上级关系的建设基础,是在“说”之前的工作。

3 劝说失败的危险

原文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抆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逄斩;苌弘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胁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作者智解

聪明的人说圣人尚且如此,聪明的人说傻子就更不听了,周文王劝说商纣王就是这样。周文王劝说纣王,反被纣王囚禁;翼侯干脆被火烤了;鬼侯被做成肉干。此外,比干被剖了心,梅伯被做成肉酱,管仲被逮捕,曹羁逃奔至陈国,百里奚沦落到要饭,傅说被转卖。

还有,孙膑被砍了脚;吴起被罢官哭着离开西河郡,最终被楚国肢解;公叔痤推荐贤人,魏惠王却说他是脑袋昏了;关龙逄被杀;苌宏被断肠;尹子陷于荆棘;司马子期被投到江中;田明被分尸;宓子贱、西门豹不和别人打架但是被杀死;董安于被陈尸市场;宰予被田常杀死;范雎在魏国被打折肋骨。这十几个人都是仁贤忠良有道术的人,遇到昏乱的国君,都落了难。为什么他们这么倒霉呢?因为愚蠢的人是很难被说服的,所以君子就难言了。

(以上列举的大量名人劝谏失败的例子中,有些并不是因为说而自身失败,比如周文王不是因为劝谏而被抓。这里就不详细区分了。)

真正顶级的好话是忤于人耳的,是叫人心里不舒服的。除了圣贤,谁肯听呢?希望大王们认真想想这些。

(以上这段内容,自身就是个劝谏策略。强调只有聪明的领导才能听从意见,对愚蠢的人是没用的。除了圣贤,谁能听意见呢?说完这些,再开始提建议,也许效果会不一样吧。因为这些铺垫,本身就令上级有代入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代入到“圣明的领导”的角色中了。

此外,还可以一开始先一问三不知,说:“我不能讲,讲了之后别人还以为我挑拨离间,用心良苦反成空。云云。”这是因为先说“进言的人不落好”,会让对方得到这样的印象:“我要是为了自己,才不说呢。”对方反而会急着想听你说了。俗话说“上赶的不是买卖”,这大约就是“卖关子”的技巧吧。)

延伸论据:狄仁杰与曹爽——对人性的理解关乎成败

本篇《难言》认为,言或写,很难十全十美,让领导全都满意,而且下级对上级说也不容易被接受,必须上级是“明君”。

本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言说技巧,但是韩非子在后面的《说难》一篇,给出了具体的讲解。

这里,我们就补说一点技巧,结合狄仁杰的例子说一下。

狄仁杰的政治能力很强,更能洞悉人性。当时,武则天老了,众臣劝谏武则天还政李姓皇帝,都是从政治大局、大义谈,狄仁杰却从母子关系谈。于是武则天感悟,没有立武姓的侄子,而是把李姓的儿子李显从房陵召回,立为储君。狄仁杰没有拿大义去劝说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李姓的),而是以母子间的亲情去说动她。他对武则天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祀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这就抓住了要害:母子比姑侄感情深,立儿子为太子,武则天死后还能配食太庙,立侄子为太子,可从没有配食太庙的姑姑。

传给儿子李显的话,就等于大唐又回到了李姓皇帝的手里。传给武姓的侄子,天下依旧是武姓。

所以,单说大道理,比如对国家怎么好,这难以说服武则天,从她个人的欲望出发,即能说服。

如果领导怀疑你的动机,那么你讲得再有道理,他也轻易不敢接受。所以,应该先卖关子,表示你不想说,从而撇开利害关系。如果急于主动输出,对方更觉得你是为了个人目的。

另一个要点是不能交浅而言深。比如,你和对方的关系不是特别近,那么进行劝说,对方也会怀疑你的真诚可靠。这可以看曹爽的例子。

三国时候,曹魏的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争夺权力。司马懿假装得病,暗中谋划政变。大司农桓范是个老头,曹爽很敬重他,但也不是亲信。桓范倒是对曹爽很有忠爱之心,曾经劝过曹爽不要一个人出城,以免司马懿政变,把你关在外面。

但是,曹爽没听,和弟兄们出城游玩。司马懿立刻发动政变,掌握了城内的军队,关上城门,不许曹爽回来。大司农桓范一听说,立刻偷着跑出城,去找曹爽,出谋划策。

司马懿的部下皆惊,都说:“这下不妙,他的‘智囊’跑了。”司马懿却说道:“不妨,曹爽与桓范不算甚亲,且智力不及,即便有桓范为之画计,曹爽必不能用之。”

这时,桓范见到曹爽,就献出对策:如今皇上就在营中,你带着皇上,跑去别的城市,比如许都,从那里召集四方州郡之兵,讨伐洛阳的司马懿即可。

曹爽第一觉得桓范不是自己的亲信,第二觉得如果投降,司马懿会饶了自己。

于是,曹爽默然不答,最终向司马懿投降。桓范放声大哭,连哭带骂:“曹子丹佳人,生下汝等兄弟,真实蠢犊也!何意今日为你等而坐灭我族。”

虽然曹爽向司马懿投降,但还是被杀了。桓范也被诛杀。

在这个故事里,桓范的见解很高,但曹爽就是不听,根本原因在于他与曹爽不是很熟,不被当作心腹,即便说的是对的,他也不信。领导跟你的关系不近,不算亲密知心人,你给他出主意,他则要疑惑你,如此者身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