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7章 新政登台 上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大周朝痛定思痛(连勋贵的欠账都追回来当然算得上很痛了)支持范仲淹修筑了四十二座堡寨,并且重新组建延州边军。
不但收复了延州之前被占领的领土,还把实际控制区通过新增堡寨向前大大的跃进了百里地,
极大的改善了延州的防御态势,也使得夏国的边防形势空前恶化,
元昊在秋收之后收拢了一些余粮,撕毁了条约(元昊认为是周军挺进夏境,毁约在先),聚兵十万重新入侵延州地区。
新生的延州军尽管战力低下,却在范仲淹弓箭手授田法的新政领导下刚刚完成一次秋收,
每一个边军士兵都实实在在分得了土地获得了收成,
守卫家乡的战斗欲望是曾经的延州边军禁军远远不能相比的。
就领着这样一群士气爆棚的的新兵蛋子,范仲淹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只抵抗不进攻),
选择了合适的战术“依托堡寨进行短促突击”,
暴打了还没有从灵州大战中恢复过来的夏国部族军(夏国衙兵只来了五千,其他一万五六千人盯着灵州方向)。
这场历时三个月的菜鸡互啄战役,最终以夏军粮尽收场。
延州边军用自己庆历三年一整年的辛苦保卫了胜利果实,
重新恢复大周官府对周边中立部族的威信,范仲淹名声大噪,从西北到内地,人人(士大夫)称之为贤。
在神秘力量的鼓舞下,陕西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
突破了地理界限,从陕西传遍汴京洛阳,一举取代了顾偃开的热搜霸榜,成为新年期间的风云人物。
造势到这种程度,许多人已经明白官家所想,同时期待年后的朝局变动。
“什么小范老子,要不是我们勤哥拼命打败元昊,重创其主力,他也配让西贼破胆。
整个一吹牛皮不上税,倒显得我们这些将帅人家无能了。”
两家李氏侯府之间有门联通,过年期间自然要多多走动,
这一日广陵侯府的李范就与江都侯李劲,山阳县伯李钊等同辈兄弟一起喝酒吹牛。
两家这一次西征都损失巨大,也一起以孝期为名闭门谢客,
关起门来自家兄弟们自己摆一桌过年,御史知道了也说不得什么。
李范好长时间没有沾过酒,这几杯下肚,聊到最近的汴京热搜就生气,为自己的哥哥和侄子们鸣不平。
“弟弟哎,少说两句吧,那帮子大头巾的德性你还不知道?读的是圣人书,最是小心眼的。
打从闹西贼起,从头打到尾,战前吹出来的文官全被打得稀里哗啦,
有一个韩章吧,还是被勤哥哥分功才有机会,
怎么说那时候勤哥哥是他的顶头上司,韩章的战功自然就不那么纯粹硬气。
好不容易出一个小范老子,不使劲吹能行吗?
范夫子自己建的堡垒,自己练的新军,自己打赢西贼,
前前后后没有一个勋贵将帅参与其中,
尽管三个月斩获只有几千人,远不如韩章那一次几万人的战功。
可现在朝野之中,范夫子是不是隐隐在兵事上压了韩章一头?
他们打得什么主意路人皆知呀。
再说陕西的民谣能传遍汴京,除了那一位,还能是谁的手笔。
以前怎么不见汴京人喜欢陕西民谣呢?”江都侯李劲几口酒下肚,也跟着侃起来。
山阳县伯李钊给李劲和李范斟上酒,又看了一眼浦县子李鸾,杯子空了的就给续上才说话
“宣传范夫子的好处,是因为此战乃是他和富彦国在延州庆州施行弓箭手授田法之后爆发,还赢了。
现在有传言说年后官家要动一动政事堂。我估计搞成了弓箭手授田法的范希文,富彦国还有真正战功赫赫的韩稚圭要大用了”
“文武殊途,大用就大用吧,当今官家,总归是更亲近文臣的。
我们家的希望还是在昭元身上”李范被李劲一劝,也收敛许多
“母亲说了,往后的日子,还需要劲哥哥多多帮衬昭元,昭元没了父祖,我又不是个得力的。
要想保住广陵侯府的威势,只有亲戚们一起帮衬才行”
李劲放下酒杯坐好“弟弟这话就是在打哥哥的脸。
当年我也是父祖俱殁,如同今天的昭元一般,
只能在祖母慈母膝下恩养,在二叔三叔手下学本事,
又是定伯伯和勤哥先后照应着才有今日。
咱们的先祖把两家府邸立在一起,从伯爵升到侯爵都没有更换搬家,那就是要我们两府互相扶持,团结一致。
在我这里广陵侯府只有恩情,哥哥我是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定然要加倍报答定伯伯和大长公主婶婶的恩遇。我李劲绝不是狼心狗肺之人。”
李钊也说“劲哥哥说的不错,我们两家血浓于水,实为一家,共荣共损绝不含糊。
说起来从祖父建立侯府之前,我们家就全靠封祖母照应度过许多难关,
这里面的情谊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
李鸾也拖着残疾之躯敬酒道“弟弟从不后悔跟随勤哥征战,落下这么个身子也甘之如饴。
咱们兄弟之间性命都可以托付,儿子都可以牺牲,
就是婶婶不发话,我们也绝不会让昭元受委屈的。”
几位兄弟一边喝酒一边哭,不知不觉又是一轮。
-----------------
庆历四年,李昭元两岁,李昭亮三岁。
凭借先天灵魂优势,李昭元早早学会了行走,已经能聪明的扶着墙走好多步了。
身体里压着一个成年人的灵魂装小孩,其中酸爽不足为外人道。
时间久了,李昭元的早熟特质也被母亲祖母和曾祖母知晓。
三位女性都是大喜过望,侯府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一个出色继承人。
李昭元聪慧外露在三位女性看来无疑是上天的庇佑,也是祖宗神灵出手相助,李家的气运灌输的结果。
“所谓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对昭元的教养还是应当按部就班,
也不可放昭元出去表现什么神童事迹,没得影响了昭元的福运”
大长公主对重孙子那叫一个上心
封三娘和李十一娘都非常赞同,封三娘说
“我们家也不是那等缺吃少穿的人家,用不着子弟出去演神童求门路,藏拙惜福才是正理。”
李十一娘也说“家中教养子弟都有成规,公爹,叔父,建业兄弟在汴京那是有口皆碑,十一从小便是知道。
不会因为昭元有些小聪明就行那拔苗助长之事。
倒是昭亮明年就四岁了,孙媳妇是犹豫明年给他开蒙,
还是等后年等昭元四岁了再一起开蒙,
咱们侯府各房因着西征,庆历元年二年都有许多孩子降生。
十一想着若是能让这些兄弟姐妹一起开蒙,玩伴多起来也能让侯府多一些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