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就该这样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微课程的讲授方式

一个男孩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便向她表白。女孩拒绝了,她说:“我整整比你大1岁。”

男孩说:“我1个月时,你13个月,你是我的13倍。我2个月时,你14个月,你是我的7倍。我1岁时,你2岁,你是我的2倍。只要你愿意和我永远在一起,我们总在慢慢接近。”

这是近日流传在网上的一则段子,相信有不少人会为男孩的坚持和睿智所折服。如果真有两位情侣因此成为一对,恐怕世间又会多了一段佳话。

可是,段子还没结束,下半部分画风急转,这么美好的故事居然被数学老师拿来讲“极限”……

如果真有数学老师这样讲“极限”,那也是真真了得,因为课堂氛围可以不再枯燥,不再只有理性的讲授。难怪有人评论,可以把数学讲得如此之感人的老师,请给我来一打!

我们的学习过往,照本宣科的老师并不少见,他们照着自己认可的方式讲授课程,让学生一定要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可是我们知道,我们人类对于知识的接收方式不太一样,有些人学习的时候希望多听别人讲,自己不看或少看书;有些人则希望自己看书,别有人在他旁边“絮叨”;而有些人是更希望自己动手去实践,在正式学习之前。这就让老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鸿沟”。

如何弥合这样的差距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80后”讲解员袁硕就给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在国家博物馆地下一层,《古代中国陈列》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其生活》部分中,对于大名鼎鼎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讲解,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版本:“这是现在仅存的北京直立人头盖骨,脑量为1140毫升,是一个青年男子。从化石上可以看出北京人的一些体质特征,与猿类相比北京人的颅高、颅长和颅宽的指数都远远超过猿类,与现代人相比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颅骨的最宽处靠近耳孔上方具有原始性……”

不能说这些信息没有学习的价值,但对于我们这些不从事文博工作,不搞生物研究的普通观众来说,似乎显得很有距离感。

而袁硕在介绍这块化石的时候可能会向你提出问题——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有前额部分的颅骨,而整个颅骨的其他部分上哪儿去了?为什么颅骨的部分与肢骨的数量不相匹配?其实,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抛出层层悬念后他告诉你,北京猿人其实很可能是一个具有食人习性的族群,这块额骨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一个被吃掉的年轻男子。而完整的颅骨如何只剩下一块额骨,这背后的故事可能会让这块数十万年前的文物变成一部扣人心弦的“惊悚悬疑”小说。

当不会说话的文物变得更有吸引力,让更多的观众对于中国古人类的生存状态拥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这其实就是微课程讲授时值得借鉴的地方。